按照德勒兹的说法,福柯的世纪已经到来。福柯的影响跨越了学科的藩篱,遍及整个人文社会科学,其早期思想消解主体,提出人之死;晚期思想又回归主体,大谈伦理效应,被视为古典德性伦理的现代复兴。所谓神龙见首不见尾,福柯的思想,一生多变,光怪陆离。他思想犀利,妙笔生花。这些迷人的外表掩盖了对他思想来源本身的追问。
本书试图从思想史角度,考察福柯的生平经历。虽然以思想史为考察背景,但更多的则是试图从福柯的生活、工作和经历入手,来揭示他自己走过的路。他的人生旅途本身就是其思想轨迹的一部分。
在当代法国哲学的全景之中,福柯显得特立独行,更具冒险家的特质。他成长于富裕之家,获得了精英的教育,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明星,拥有令人羡慕的学术和社会地位,但是他更激进,更颠覆,更放浪形骸。
他是一个矛盾的人,却不是一个分裂的人。他深刻揭示了权力的机制问题,知识与权力的交互关联,他为一切他者代言,奋不顾身追求正义,执着于生存与真理的新伦理。
他的思想和生活昭示出一个哲学冒险家的终极使命。
1918年11月,历时四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这场战争的破坏力巨大,给原本自信的欧洲文明以致命的打击,老帝国土崩瓦解,新国家也锋芒不再。启蒙的解放精神和物质文明的空前发展,都未能使人类避免灾难,反倒加速了它的到来。世界历史的悲剧之后,不是闹剧,而是更大的悲剧。此后波及全球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更是惨烈空前,这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战争,文明以自我毁灭的方式为人类敲响警钟。至此,所有积极的、昂扬的和乐观的思想都烟消云散了,只剩下失望的、绝望的认识和悲观的、崩塌的价值观。知识精英对人类的前途不再如以前那样充满信心。人类的尊严——作为人类以自豪的人性——在战争和杀戮中被销蚀殆尽。整个20世纪的上半叶都沉浸在这种恐怖的阴霾和衰败的死气之中,也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中,人类营建着自己的现代?性。
20世纪下半叶的世界与人心一道,在战争的废墟中缓慢地重建着,然而却永远无法回到一战前的黄金岁月。美苏的两极格局牵引着此后所有事件的发展方向,世界直到今天依然受其影响。对世界大战的忌惮、两极之间军力的均势,区域冲突的频发以及核武器的毁灭性力量都吊诡地给人类带来区域的和暂时的和平。在惨痛的教训之后,所有的知识精英几乎出于本能的新关系。
以福柯为例,他的思想形成过程完全验证了上述特点。福柯哲学得益于海德格尔哲学和尼采哲学,同时又掌握了康吉莱姆科学史研究的方法,他本人对科学史颇有研究。福柯一生热衷社会政治,积极领导和参加街头政治运动,受到法兰西学院同事的侧目。最后,福柯最不像哲学家,因为他的研究内容完全是最新的,疯癫、监狱、性快感、自我技术等等,这与传统哲学话题看上去毫不相干。显然,福柯的思考堪称这一冒险旅程中不可不提的奇遇。
按照德勒兹的说法,福柯的世纪已经到来。福柯的影响跨越了学科的藩篱,遍及整个人文社会科学,其早期思想消解主体,提出人之死;晚期思想又回归主体,大谈伦理效应,被视为古典德性伦理的现代复兴。所谓神龙见首不见尾,福柯的思想,一生多变,光怪陆离。他思想犀利,妙笔生花。这些迷人的外表掩盖了对他思想来源本身的追问。本书试图从思想史角度,考察福柯的生平经历。虽然以思想史为考察背景,但更多的则是试图从福柯的生活、工作和经历入手,来揭示他自己走过的路。他的人生旅途本身就是其思想轨迹的一部分。
参照福柯生平中的三个“时刻”,本书分为以下三部分内容。这些断裂点标示出某种不连续性。第一部分主要梳理他的成长阶段(1926—1954)。从其出生、少年、青年到大学毕业,拿到实验心理学执照为止。这个阶段是福柯个人及其思想的成长阶段。这个时期的福柯,从外乡普瓦捷来到巴黎,流连于黑格尔、精神病学和心理学研究。第二阶段是福柯哲学思想
的成熟期(1955—1970)。这期间福柯是一个不安分的哲学浪子,以梦为马,浪迹天涯。从北欧到北非,从华沙到万森,他都留下了足迹。他的人生轨迹也伴随着他的思想轨迹,逐渐显明。他出版《古典时代疯癫史》,获得博士学位,发表《词与物》。他积极参加政治运动,最终在巴黎安定下来。第三个阶段是法兰西学院时期(1970—1984)。在这个阶段,福柯以
体制内的身份反思和批判权力机制。历年的法兰西学院讲稿记录了他的沉淀和思考。而于日本、巴西和美国的讲学则记录了他对既有思考的突破。福柯晚年一直撰写的专著《性经验史》成为其思想的最后总结。与此同时,他重提康德启蒙问题、试图复兴希腊化修身功夫,从一个颠覆传统、特立独行的后现代“浪子”转变为一个回到主体、回到古典与传统,回到作为艺术品之生活的“真实的人”。
当代法国哲学的冒险,是在继续推进康德意义上的启蒙和批判,简单地说,传统的哲学整体上是一种柏拉图式的形而上学,它的特点即以超越论作为普遍性观念的基础,这种思路贯穿整个西方哲学史。然后,现代哲学,尤其二战之后的法国哲学,主动继承了康德哲学的启蒙和批判维度,开始从更深层次上修正传统哲学的超越论设定,把哲学的前提设定在人类的有限性经验之上,以此为基础和起点,全方位地推进思考与实践,哲学家们试图在海德格尔称之为深渊的地方发现不同位面的世外桃源。冒险即是奇?遇。
福柯晚年接受采访时说,他的永恒问题是:“人类主体如何进入真理游戏之中。”在当代法国哲学解构了传统的超越性“主体”和符合论“真理”后,也即解构了传统意义上的哲学后,依然有 “无意识”主体的问题,依然有作为游戏的真理问题,依然有我如何进入真理的问题存在。福柯选择的是“内在性”的思路。在法兰西学院的讲稿《主体解释学》中,福柯称他的研究为关于主体的内在性形式研究,人是一个“经验-超验的对子”,要追问“关于我们自身的历史本体论”。在上一个“哲学时刻”,批判哲学是通过批判来寻找认识客体的条
件与界限,而在这一个“哲学时刻”,福柯赋予康德的“批判”以新意,通过“关心自己”(epimeleia heauton)把自我当成一个问题来追问,考察自我在进入和获得真理过程中的每一个转变。“这种批判(不是超验的),而是谱系学的,意味着其并不是从我们所是的形式来推断什么是我们所不可能做的或什么是我们认识之物,而是从致使我们是我们之所是的偶然性中提取不再是、不再做或不再思我们所是、所做或所思的可能性。”这便是福柯所汲汲以求的“精神性”。
在当代法国哲学的全景之中,福柯显得特立独行,更具冒险家的特质。他成长于富裕之家,获得了精英的教育,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明星,拥有令人羡慕的学术和社会地位,但是他更激进,更颠覆,更放浪形骸。他是一个矛盾的人,却不是一个分裂的人。他深刻揭示了权力的机制问题,知识与权力的交互关联,他为一切他者代言,奋不顾身追求正义,执着于生存与真理的新伦理。他的思想和生活昭示出一个哲学冒险家的终极使命。思不可思之思,在不可在之在,这正是福柯哲学的魅力所在。
王辉,西安交通大学-美国佛罗里达大西洋大学(FAU)联合培养哲学博士,现为陕西师范大学哲学系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法国哲学。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1项,已在CSSCI发表论文、译文十余篇。
第一章
布尔乔亚少年(1926—1954)
一、故乡普瓦捷? //002
二、外省青年在巴黎? //011
三、考取巴黎高师? //019
四、巴黎高师的师友? //025
五、哲学家的朋友? //033
六、心理学研究与拉康时代? //050
第二章
哲学浪子(1955—1970)
一、北欧与中欧的游历? //062
二、博士论文完成时? //073
三、理性时代的疯癫史? //082
四、在克莱蒙-费朗的日子? //091
五、《词与物》的诞生? //101
六、从突尼斯到万森? //109
第三章
法兰西学院教授(1970—1984)
一、“系统思想史”的新教席? //126
二、对监狱的批判性考察? //170
三、政治活动的积极参与者? //179
四、世界性的学术影响? //188
五、性经验史? //206
六、启蒙问题的再思考? //219
尾声:哲人其萎,谁是福柯?? //225
福柯年谱表? //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