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关于词作的二三事
唐映枫
对很多喜爱音乐却因环境或客观因素无法从事音乐行业的人来说,填词,或许是与音乐创作发生关系的一个机巧的途径。在传统的唱片行业里,特别是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港台,填词占据着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它与受众市场直接挂钩,我们所熟知的词作者中,如李宗盛、姚谦等,他们本身也是优秀的音乐制作人,一手打造出了不少红极一时的歌手。填词本身是音乐生产体系里的一个附属行业,但如今,“填词人”这个身份更像是一种标签和爱好。如果是按填写第一支demo 开始算的话,如果从二〇〇四年的某个课间,我在书本上写下第一段句子开始计起的话,我写词的时间并不算长,但也不算太短,下面要与大家分享的是一些我对歌词的认识和理解,以及创作的心得体会。
关于对歌词的理解
听闻曾有人抱怨国内的音乐环境时说,就对市场的影响而言,过分地在乎文本上的意义,有时反而会束缚音乐本身的表达,放眼世界也很难找出一个地方,像中国这般在乎音乐的词作。如此的说法当然有失偏颇,个人对好的流行歌词的理解是,它更像是贴合制作人对音乐的定位包装完成的一种创作。和所有流行文化产品一样,是在自我表达和取悦受众之间找寻一个平衡点,语言和音乐虽是两种不同的表达形式,但好的词作不应该对优秀的音乐本身造成限制。
关于词曲咬合与歌词创作
我在歌词创作中走过不少弯路,在正式接触到填词前,片面地以为写词的技巧就是押韵,押尾韵即可,也从不考虑旋律的走向对发声的影响。
实际上韵脚的处理方式有很多种,最常规的如一韵到底,以及一段写完之后转韵、借韵,这些手法适宜用在旋律和节奏鲜明的曲子上。举个稍显极端的例子——说唱歌词,落韵的点就需要与重拍吻合,此类歌词韵脚尤为密集,因为它基本等同于一首歌的节奏。譬如蛋堡在《少年维持着烦恼》中写道:“写成一首诗/ 他投稿在校刊/ 佐青涩的文字/ 是青春的套餐/ 他了解少年不怕累/ 老人怕爆肝/ 不懂人长大爱孤独/ 小时怕落单……”鲜明的节奏感通过文本便可窥见。同类词作中,通常还会运用到诸如转韵的技巧来调整歌曲的听感,并增加词作内容的丰富程度。
这里着重说一下自由韵。自由韵看上去容易,实则不然,因为它要求整体语感有现代诗一般的内在韵律作支撑,否则会显得干瘪无味。我个人倾向在平实舒缓的旋律中使用自由韵去填写,让歌曲在表达上更接近口语,去技巧化地娓娓道来,朴素的修辞也会让人声和情感更为突出。例如陈升老师的《不再让你孤单》写道:“我从遥远的地方来看你/ 要说许多的故事给你听/ 我最喜欢看你胡乱说话的模样/ 逗我笑……”整段没有重韵,但入曲没有丝毫牵强。相同的例子还有很多,比较经典的是林夕老师的《至少还有你》。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押韵的一些禁忌,如凑韵,这是比较常见的一个问题,即为了押韵,强行赋上一个与上下文不贯串的字眼,网上笑谈“作词人为了押韵什么事儿都干得出来”便是指这个;重韵,同一句歌词出现了相同字音的词汇;哑韵,即依附旋律作“开口音”与“闭口音”的选择。
对填词有兴趣的朋友可阅览一些声韵学方面的书籍,起码掌握“五度标记法”这样的一些常识,明白平仄韵与旋律的关系,开闭口音的取舍。当然,能够掌握一些浅显的乐理知识最好。
通常新手在第一次收到歌曲的demo 时,会明显感觉到束缚,合着拍子无从下笔,原先绝妙的想法落到曲子上根本施展不开。克服这个问题的办法,唯有多填。当技巧变成一种写作本能的时候,才有丰富表达的可能。事实上,相较先人们在词牌格律中严苛的创作条件,流行歌词的写作已经算是相当宽松了。
关于流行歌词的结构
流行音乐的结构普遍分为主副歌,主副歌里通常会有AB 段,一段四句左右,有些歌曲在主副歌的间隙会有一个桥段,有些则无。说到这里,再向大家推荐一下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这本书,书里提出的例如“造境”与“写境”的论点,对歌词的创作和深一步理解来说很是受用,也可直接套用到流行歌词的创作中。
通俗的流行歌词讲求由境入情的写法。在主歌部分通常是代入一些相关的意象,通过写景、写物来营造氛围。以周杰伦的《枫》为例,主歌用“乌云在我们心里搁下一块阴影/ 我聆听沉寂已久的心情”铺垫,进入副歌以“缓缓掉落的枫叶像思念/ 为何挽回要赶在冬天来之前”转而抒情,利用一些更口语的文字来表达观点和态度。流行歌词中的所谓“金句”,能够让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反复吟唱的段落,常常出现于此。而此前说过的桥段,如《枫》这首歌里的“在山腰间飘逸的红雨/ 随着北风凋零/ 我轻轻摇曳风铃”这句,在一首流行歌词里起到的则是承上启下和丰富情感层次的作用,也可辅助旋律在听觉上显得不那么单一乏味。
以上说到的只是创作歌词通用的套路,它保守但实用。在实际创作过程中,会遇上很多不那么拘泥于套路的音乐人,但在此之前,熟悉和掌握构建在这种技巧上的套路是必要的。
关于如何成为作词人
现在我们面临的是传统唱片工业模式转型的时期,随着音乐制作的门槛降低,大量的独立音乐人异军突起,大家通过网络能接触到的音乐类型也是从前不可想象的。
在这样一个分众市场环境下,各大厂牌、唱片公司更需要的是有能力自己包揽词曲创作的音乐人,通过投稿唱片公司的方式进入这个行业显然是不太可能了。
但也正因为如此,词作者可以通过网络的方式,便捷地让自己的作品被音乐人看见从而建立合作,亦或留意网上各大唱片公司每年举办的词曲原创大赛,值得关注的如台湾华研。虽然即使比赛最后获得名次也会面临作品被比稿的命运,实际的成品率不高,但也值得一试。最后,选择从事与音乐相关的工作,再主动寻求与音乐人合作,也算是一个不错的途径。
关于作词心得
我的经验是尽可能多地接触不同的音乐风格,包括但不限于流行、爵士、新金、后摇,从而提高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尽可能多地阅读不同的书籍,包括但不限于新诗、散文、地摊八卦,从而提高对生活的感知力;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衷于表达。
结语
以上是一些个人的、粗浅的经验之谈,对于有意愿写词创作的各位,也许适用,也许不适用,还请审慎理解。直至今日,我依然认为我是一个游离于音乐行业之外的创作者。七年的人生,以这本小书作结,它囊括了我在这几年内创作的词作、随笔、杂文,记录着我这几年的生活状态和碎思冥想。在我看来,表达是如此重要,幸运的是,我在少不更事的年纪遇见了文字和音乐,它们是我三十岁前与世界沟通的方式。作为一名词作者也好,一个音乐人也罢,表达并不仅仅是为了表达本身,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记录和认知自身与这个世界的关系。我想,创作应该和生活一样,并没有正确答案,唯有保持住恰当的距离,才能产生恰当的共鸣。我明白自己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