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导论》一书通过信用与信用管理、信用环境、信用活动中的机构、信用文化四个部分内容展开,主要创新点如下:
其一,梳理诚信与信用、社会信用与经济、金融信用之间的关系,对信用产品进行第二方、第三方的归类;
其二,提出信用价值链、信用模糊体的概念;
其三,指出信用赖以存在的“信用环境”,将社会信用体系、信用数据、信用法律三者综合为任何信用活动、信用管理工作都必须赖以生存的“外环境”,并就其进行详细说明。
《信用导论》可以选作高等院校相关专业课程或职业培训的教材。书尾部分附有大量通过扫描二维码可以获得的各种法律、法规和文件的全文,以方便阅读者获取相关信息和资料。
《信用导论》一书主要通过四个部分内容展开,具体包括:
第一部分:信用与信用管理。主要侧重于梳理信用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理解,诚信、信用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社会信用和经济、金融信用之间的异同,并基于在经济、金融信用的界定之上对其所包含的主要形式如企业信用、金融机构信用、个人信用等的管理做详细展开。文中提出包括信用价值链、信用模糊体等一些与实际信用管理工作有关的新概念。
第二部分:信用环境。信用环境是所有信用活动和信用管理工作的边界。考虑到任何信用活动的发生都有其能够存在的外部环境,而任何一项信用管理工作都必须依托在成熟的体系、足够的信息和完善的法律之上完成。所谓信用环境应该包括社会信用体系、数据环境与法律环境。文中对目前我国在数据环境方面的现状、法律体系的现状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第三部分:信用活动中的机构。主要对常见的第三方信用中介机构的设置、作用和职能等展开论述。
第四部分:信用文化。对于被授信主体而言,其履约质量取决于两个关键词:能力与意愿。能力,即是否有能力履约,影响能力的个体因素主要受制于其资产质量、债务水平等;意愿,即个体主观意识上是否愿意履约,这主要来自个体的信用意识,反映在某个具体事件上的信用意识取决于个体本身的信用文化。作者认为,从文化的定义延伸开,我们可以发现文化在不同领域、不同环境中有不同的体现。把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放在“信用”这个特定的载体上,具体可以体现出不同群体成员在面对“信用行为…‘信用活动”以及各种信用往来时的意识形态。由于这种意识形态的存在,即使能力完全相同的两个被授信主体最终也可能因其背后信用文化意识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履约质量。
本书的主要创新点在于:梳理诚信与信用,社会信用与经济、金融信用之间的关系,对信用产品进行第二方、第三方的归类,提出信用价值链、信用模糊体的概念;将社会信用体系、信用数据、信用法律三者综合为任何信用活动、信用管理工作都必须赖以生存的“外环境”,定义了信用文化并说明其存在对履约意愿产生巨大影响。
本书作者自2004年起长期致力于信用管理方面的研究,且在信用管理的教育、教学及职业培训中具有丰富的经验。在撰写本书的过程中,将这些经验和想法也一并融人其中。希望通过本书的阅读能够带来对“信用”“信用管理”方面更为全面和清晰的了解。
本书也可以选作高等院校相关专业课程或职业培训的教材。书尾部分附有大量二维码,通过扫描可以获得各种法律、法规和文件的全文,以方便读者获取相关信息和资料。
因作者学识有限,书中所述内容存在相当多值得深入再研究和商榷的地方,恳请商讨与指正。
汪宇瀚,副教授,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信用经济系主任,上海市应用试点专业“信用管理”负责人,上海市信用服务行业协会理事。研究方向为国际金融、信用管理,自2004年起,长期从事信用管理方面的相关研究。近年发表科研、教研类论文10余篇。主导、参与(前三名)各类科研项目6项。独立编著和以主编或副主编出版包括《国际金融与结算》、《管理会计》、《消费者信用管理》等教材和专著6本。
前言
第一章 信用与信用管理
第一节 诚信与信用
第二节 信用活动的类型
第三节 信用价值链
第四节 信用风险与信用管理
第二章 信用环境
第一节 社会信用体系概述
第二节 信用法律环境
第三节 信用数据环境
第三章 信用活动中的机构
第一节 信用行业概述
第二节 主要的信用中介机构
第四章 信用文化
第一节 信用文化的存在
第二节 信用文化的逻辑层次和塑造
参考文献
参考网站
附录1 个人信用报告(个人自查版)
附录2 企业信用管理中的文件
附录3 中华人民共和国部分信用相关法律法规
附录4 2017年企业应收账款情况
附录5 截至2018年底失信惩戒、守信激励合作备忘录清单
附录6 贷款风险分类操作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