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序】用经典滋养灵魂
龚鹏程
每个民族都有它自己的经典。经,指其所载之内容足以做为后世的纲维;典,谓其可为典范。因此它常被视为一切知识、价值观、世界观的依据或来源。早期只典守在神巫和大僚手上,后来则成为该民族累世传习、讽诵不辍的基本典籍。或称核心典籍,甚至是“圣书”。
佛经、圣经、古兰经等都是如此,中国也不例外。文化总体上的经典是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依此而发展出来的各个学门或学派,另有其专业上的经典,如墨家有其《墨经》。老子后学也将其书视为经,战国时便开始有人替它作传、作解。兵家则有其《武经七书》。算家亦有《周髀算经》等所谓《算经十书》。流衍所及,竟至喝酒有《酒经》,饮茶有《茶经》,下棋有《弈经》,相鹤相马相牛亦皆有经。此类支流稗末,固然不能与六经相比肩,但它各自代表了在它那一个领域中的核心知识地位,却是很显然的。
我国历代教育和社会文化,就是以六经为基础来发展的。直到清末废科举、立学堂以后才产生剧变。但当时新设的学堂虽仿洋制,却仍保留了读经课程,以示根本未隳。辛亥革命后,蔡元培担任教育总长才开始废除读经。接着,他主持北京大学时出现的“新文化运动”更进一步发起对传统文化的攻击。趋势竟由废弃文言,提倡白话文学,一直走到深入的反传统中去。论调越来越激烈,行动越来越鲁莽。
台湾的教育、政治发展和社会文化意识,其实也一直以延续五四精神自居,以自由、民主、科学为号召。故其反传统气氛,及其体现于教育结构中者,与当时大陆不过程度略异而已,仅是社会中还遗存着若干传统社会的礼俗及观念罢了。后来,台湾朝野才惕然憬醒,开始提倡文化复兴运动,在学校课程中增加了经典的内容。但不叫读经,乃是摘选《四书》为《中国文化基本教材》,以为补充。另成立文化复兴委员会,开始做经典的白话注释,向社会推广。
文化复兴运动之功过,诚乎难言,此处也不必细说,总之是虽调整了西化的方向及反传统的势能,但对社会普遍民众的文化意识,还没能起到警醒的作用;了解传统、阅读经典,也还没成为风气或行动。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高信疆、柯元馨夫妇接掌了当时台湾第一大报中国时报的副刊与出版社编务,针对这个现象,遂策划了《中国历代经典宝库》这一大套书。精选影响国人最为深远的典籍,包括了六经及诸子、文艺各领域的经典,遍邀名家为之疏解,并附录原文以供参照,一时朝野震动,风气丕变。
其所以震动社会,原因一是典籍选得精切。不蔓不枝,能体现传统文化的基本匡廓。二是体例确实。经典篇幅广狭不一、深浅悬隔,如《资治通鉴》那么庞大,《尚书》那么深奥,它们跟小说戏曲是截然不同的。如何在一套书里,用类似的体例来处理,很可以看出编辑人的功力。三是作者群涵盖了几乎全台湾的学术菁英,群策群力,全面动员。这也是过去所没有的。四,编审严格。大部丛书,作者庞杂,集稿统稿就十分重要,否则便会出现良莠不齐之现象。这套书虽广征名家撰作,但在审定正讹、统一文字风格方面,确乎花了极大气力。再加上撰稿人都把这套书当成是写给自己子弟看的传家宝,写得特别矜慎,成绩当然非其他的书所能比。五,当时高信疆夫妇利用报社传播之便,将出版与报纸媒体做了最好、最彻底的结合,使得这套书成了家喻户晓、众所翘盼的文化甘霖,人人都想一沾法雨。六,当时出版采用豪华的小牛皮烫金装帧,精美大方,辅以雕花木柜。虽所费不赀,却是经济刚刚腾飞时一个中产家庭最好的文化陈设,书香家庭的想象,由此开始落实。许多家庭乃因买进这套书,而仿佛种下了诗礼传家的根。
高先生综理编务,辅佐实际的是周安托兄。两君都是诗人,且侠情肝胆照人。中华文化复起、国魂再振、民气方舒,则是他们的理想,因此编这套书,似乎就是一场织梦之旅,号称传承经典,实则意拟宏开未来。
我很幸运,也曾参与到这一场歌唱青春的行列中,去贡献微末。先是与林明峪共同参与黄庆萱老师改写《西游记》的工作,继而再协助安托统稿,推敲是非、斟酌文辞。对整套书说不上有什么助益,自己倒是收获良多。
书成之后,好评如潮,数十年来一再改版翻印,直到现在。经典常读常新,当时对经典的现代解读目前也仍未过时,依旧在散光发热,滋养民族新一代的灵魂。只不过光阴毕竟可畏,安托与信疆俱已逝去,来不及看到他们播下的种子继续发芽生长了。
当年参与这套书的人很多,我仅是其中一员小将。聊述战场,回思天宝,所见不过如此,其实说不清楚它的实况。但这个小侧写,或许有助于今日阅读这套书的大陆青年理解该书的价值与出版经纬,是为序。
【导读】士人精神的漂泊
杨昌年
吴敬梓[清圣祖康熙四十年(1701 年)—清高宗乾隆十九年(1754 年)]的杰作《儒林外史》,自清乾隆中叶问世迄今,风行海内外二百多年,被许为讽刺小说中的巅峰之作。笔者承邀改写,愿在卷首先列赏析要点,以供我广大的读者参考。
(一)当代批判
《儒林外史》(以下简称《外史》)假托明代,其实却是作者身处的清初康雍干三代。虽被称为盛世,其实名不副实,败坏已然萌生。政治上的斗争(雍正朝满汉大臣结党对立),官吏贪腐(甘肃官吏侵吞粮款,牵连七十人,被戮三十人),贿赂风行(安庆府书办向鲍文卿许贿向府尊说情),赏罚不公(汤奏立功反被连降三级,萧云仙开渠利民反要鬻产赔款),贫富悬殊(盐商一年娶七八个妾,贫农无力葬父迫得自杀,做官的知县一年不下万金,教馆的文士只有十二刃),文字狱钳制,思想不得自由(卢信侯私藏抄本《方舆纪要》,狱案十年,父死家破)。综上所述,再加上社会风气卑劣败坏,现实势利的世风观念,与风俗人情的浇薄互为表里,导致社会风气全面败坏趋下。如此令人恫然的时代实质,实早已种下日后痈毒溃决,终无转机衰世亡国的因素。
(二)科举毒害与礼教杀人
这是作者最为痛恨的意识重点。八股文取士,士人只知揣摩经书,其他一概不知,学识囿限,以至于当上学台的范进竟然不知苏轼是谁,如此固陋何能去任官治理?再说科场选才弊恶多端,如匡超人当枪手替考。而士人的中与不中全凭考官的主观,如篇中的“周进取范进”,那又老又穷的周进一旦当上了考官,立意要留心提拔老贫,及至见到范进立刻眼睛一亮,“这不就是当年的我吗?”所以说当两人初见之时,范进就已经中了,文章好不好并不重要。更不公的是周学道当下“就填了第一名”,可那时众考生的阅卷程序还未开始,谁能保证其他卷中就没有比范进更好的?
鲁迅在《狂人日记》中痛心疾首呐喊反对的“礼教杀人”,在《外史》中发现令人惊心动魄的“王三姑娘之死”。三姑娘夫死无子,立意殉死,禀告老父老秀才王玉辉。这位“腐儒”想到“烈女之父”的令名与“贞洁牌坊”的辉煌,心中暗喜,昧着良心口头赞许。三姑娘生前默默无名,死后轰动全城,大小官员忙着来祭悼。请旌表、立牌坊,设宴来“庆祝一位烈女的产生”,邀请王秀才来赴宴,可能是要他即席发表“如何逼死女儿使能青史留名”的宏论。总算这腐儒不曾出席,《外史》作者以不忍人之心写出了他的悔吝:“为什么不要一个活生生的女儿,而要一座冷冰冰的贞节牌坊”,只是女儿已死,醒悟已迟,大错已无可挽回。
儒家学术是为我华族文化的骨干,原本是合理而自然的,只怪在二千余年的递嬗过程中,众多的陋儒、腐儒们曲解经义,浸成为戕贼人性、杀人不见血的凶器。时至当代,那些噩梦虽已过去遥远,但在回顾之时,仍然使我们愤惋难平。为什么会有如此毒害的发生?又为什么任它横行荼毒那么长久?
(三)士人精神的漂泊
诚如乐蘅军教授以“世纪的漂泊者”论《外史》群像(见乐著《古典小说散论》)。士人(读书人)本是社会的中坚,如今在恶劣的世风中不能守正,竟然精神漂泊,行为失格。所谓“士大夫之无耻,是为国耻”,斯诚为著者吴敬梓衷心之大痛。对于士人的不学无品,名士们的虚伪造作,清客们的招摇撞骗,《外史》文本在此着力揭露反讽:抽样如杜慎卿的水仙症(顾影自怜)与大头症(人赞诗赋考试列为首卷,他还要再自抬身价,说是适逢有恙,进场以药物自随)。古道热肠的马二先生原来是个陋儒,游西湖一路吃过去又一路吃回来,湖光山色,自然意蕴全不理会。余大先生在无为州收贿私和人命。小气财神严监生临死还惦念着减芯省油。杨执中的沽名钓誉,权勿用的诈术欺蒙,匡超人的前恭后倨(狂妄自称先儒匡子),等而下之的还有梅玖忝颜无耻的自吹与捧人,牛浦郎的冒名顶替,以及严贡生的排场扮戏,目的只为了耍赖不付船银。
如今,既然我辈士人仍然是社会的中坚,阅读《外史》,是否该从这一面“士人之镜”中去照见自己,省思检讨自身,前车之迹宛然在目,今世的我们委实是不能再重蹈的了!
(四)礼、乐治世的理想
儒家设计的“礼”“乐”治世,简言之:“礼”就是“不成文法”,重在养成国人合宜的言行习惯。而“乐以中和”,正也就是陶冶人性的良方。这二者若能普遍实施,效应当是能积极地消弭犯罪于事先,它的自然与理想,当然更胜法治的消极制裁于事后。吴敬梓眷恋儒家的至善社会,礼乐治世。在《外史》中大力宣扬他“知其不可为而为”的复古主张。南京雨花台有明代所建的先贤祠,祀吴泰伯以下五百先贤,年久荒废,友人迟衡山倡议整修为泰伯祠(泰伯,周太王长子,有弟仲雍、季历。季历之子姬昌,就是后来的周文王。泰伯因知太王欲立季历而传姬昌,就偕弟仲雍南奔,断发文身,礼让季历。荆蛮之人钦敬,相从者千余家,立为吴太伯,是为孝悌至德的标准人物),敬梓响应,卖掉安徽全椒的祖产老屋来促成盛事。用意即在启示世人,立身行事,追怀效法先贤,忮求纠改现实虚妄的人心风气。可惜的是言者谆谆,听者藐藐,篇中结尾,盖宽崔护重来,当年的贤人名士都已不在,泰伯祠又再度荒芜了。
看起来吴敬梓的理想似是迂阔难行,但由乐理与不成文法的已见成效来看,一定就是可行的根本解决之道,我们殷切希望,现代的法治能与古代的礼乐精神糅合,以期相辅相成,达成完善理想。
(五)艺术价值与版本考订
有清一代的写实小说发展蓬勃,如晚清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官场现形记》,但因作者主观的憎恶明显,反使读者们的感染减弱,只能归之于“谴责小说”之流,未若《外史》能以客观、自然的叙事,作者的冷静客观,翻能使得读者们激动难安,收效宏大。
《外史》启示士人必要讲求文(道艺)、行(品德)、出处(出仕隐退应合理合义),特别推崇平民高洁人物(篇首的王冕、篇中的鲍文卿、凤四老爹、篇末的四客),强调“做人”比“做官”重要,学问可贵,适性的生活更可贵。“人格”比“富贵”更重要。《外史》的不朽价值就在于它具备的现代感,它对人生的切剖与人性的透视真实鲜活,人物性行的缺失常就是我们现代人的缺失,它所显示的社会部分就是现代社会的写照,而它所启示的人生理想,正是我们现代人迫切需要的指南针。它,就是这样一本宣告人性尊严、促使人性向善、实现正确理想的好书。
而《外史》流传二百余年,版本多误,不可不慎。如五十六回本末回“幽榜”(篇中人物不分贤愚全部上榜,当是迷恋科举旧梦,陋儒的妄作)。六十回本增列沈琼枝后嫁盐商,僧房借种,破坏了作者特别揄扬巾帼英雄的形象,迷信猥亵,狗尾续貂当是无聊文人的东施效颦。《外史》阅读,由平民人物王冕始至“添四客叙往思来”的韵文出现,首尾结构明晰,原本就已无须加添。时报出版公司推出《中国历代经典宝库》,笔者应邀改写《外史》,自忖从事文学教育,多年致力于协助学生们认知,强化自我,改写宣扬《外史》意识与我的夙志相合。套书屡经再版,相信它的广度与深度,必能对现代所有读者们,提供启发,引导的助益。
【改写原则】
一、本书根据三民书局 1973 年 6 月初版的《儒林外史》(缪天华校订)改写。
二、将全书三十六万字篇幅中不重要的情节及叙述、描写、对话繁冗处,予以删略,精简浓缩成十五万字左右。
三、取材以不违作者原意,不遗漏重要情节为准。
四、将原本情节跳脱处,重新安排连接,使能贯连,系统明晰。
五、对话及词语,如系当时活用,现代较难了解者,改以现代语法、词汇表现。
六、回目另行设计,以章节方式处理。
七、有关特殊语词(名词、地名、官职等),均在各章篇后加注,或就今古不同处说明,难念字并加注音。
八、各章之后,并加笔者的批评分析,揭示改写之意识重点,俾供读者阅读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