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具有永恒的魅力。它虽然没有华丽的外表与富贵的身份,但因为追求朴实的真理、阐发深邃的思想,它总是散发着迷人的光辉。西方的哲学传统强调对人、对于万物存在之依据的追问,而中国的思想传承则重视对道的寻觅、对生命的安顿。于中于西,于古于今,哲学不仅提供了安身立命之道,而且当仁不让地承担了探索治国兴邦的思想重任。在全球世界风云变幻、波诡云谲的当今时代,每一位哲学工作者肩负着更加重要的使命,承担着更加艰巨的任务。《哲学家·2018-2019》所收录的文章在内容上涵盖面很广,既有中国、外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研究,也有跨学科的探索,更有从比较视角出发对历久弥新问题的分析,都兼具学术的前沿性、思想的深邃性以及对当前中国和平发展的关注,展现了学者们用哲学思考问题、用思想传递时代的哲学关怀与哲学智慧。
郝立新,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哲学博士。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2000年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2002年入选北京市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现兼任中国高教学会中青年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会长、中国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会副秘书长,全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主要著作:《被肢解的马克思》(合著)、《历史选择论》,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述评》等。研究方向:唯物史观研究。 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光明日报》等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著有《马克思主义原理教程》、《挑战与对策》、《被肢解的马克思》、《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提要》、《历史选择论》、《西方人看西方》、《邓小平教育理论学习纲要》、《邓小平教育理论学习纲要辅导》、《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等
获奖情况:
1.1992年,《被肢解的马克思》获第二届吴玉章基金一等奖;
2.1992年,《人的全面发展应包含人的关系的发展》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科研成果奖;
3.1994年《实事求是:价值与科学的统一》获国家教委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中心“社会主义与当代中国”征文优秀论文一等奖;
4.1992年,被评为北京市“先进德育工作者”;
5.1993年,获北京市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6.1995年,入选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百人工程”;
7.1995年,获英国文化委员会博士后研究bc奖学金;
8.1999年,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