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名家名著??郑克鲁文集 ??著作卷”中一本。
本书作者对从中世纪到20世纪的法国诗歌写作进行了纵览,通过分析其艺术风格、评判其艺术成就,得出一个结论:法国诗歌的任何成功都来自于诗人们对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诗歌的理论自觉。在此视角下,作者连带介绍了雨果、波德莱尔、瓦莱里等诗人的美学理论,展现出广博的学识。
“名家名著·郑克鲁文集”丛书简介:
本套丛书分为“译作卷”和“著作卷”,计30种,46卷。
“译作卷”收录了郑克鲁教授的法国名家名著译作,是目前为止收录郑克鲁作品*完整的一套。包括:《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九三年》《笑面人》《红与黑》《茶花女》《基督山恩仇记》《局外人》《魔沼》《名人传》《海底两万里》《八十天环游地球》《神秘岛》《青鸟》《小王子》《巴尔扎克中短篇小说选》《莫泊桑中短篇小说选》《梅里美中短篇小说选》《法国名家短篇小说选》《法国名家散文选》《法国诗选》《蒂博一家》,以及《第二性》(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等等法国名家名著翻译版。计25种,38卷。
“著作卷”包括:《法国文学史》《法国诗歌史》《现代法国小说史》《法国经典文学研究》《普鲁斯特研究》,计5种,8卷。
适读人群 :外国文学爱好者 郑克鲁教授的《法国诗歌史》,是国内第一部系统、全面阐述法国诗歌发展历程的学术专著,也是作者长期研究法国文学的经验结晶。该书不仅全面介绍了从中世纪到20世纪的法国诗歌和流派,收录作家、作品之多,显示出作者的研究涉猎之广,而且以强烈的批评意识,从当代视角出发,凸现出诗歌的审美特征和运动发展的内部规律,显示出作者的理论气度和理论功底。书中不少“一得之见”,有画龙点睛之妙,确给人以启发良深。
综观法国诗歌发展的全部历史,可以发现一个耐人寻味的经验,这就是:法国诗歌开始执欧美诗坛的牛耳,发挥前所未有的影响,是在法国的诗人们对诗歌创作的规律进行了认真的探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以后才出现的。
众所周知,法国诗歌直到19世纪中叶波德莱尔的《恶之花》问世之后,才扭转了模仿和顺应欧洲诗歌发展的潮流,进入诗歌创作的局面,并反过来对欧美诗坛产生巨大的影响。这样说也许不完全准确,因为中世纪的法国诗歌曾经处于欧洲诗歌创作的前列:以《罗兰之歌》为代表的英雄史诗达到了这类体裁的诗歌的最高水平;骑士抒情诗最早发源于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成为当时抒情诗的典范。英雄史诗和骑士抒情诗在法国的繁荣并不是偶然的,10世纪至12世纪的法国正处于封建国家形成和疆域统一的历史阶段。从人类社会发展史的角度来看,中世纪法国的封建制形态在欧洲是最为典型的。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文学获得相应的发展就不令人奇怪了。但是,法国的英雄史诗和骑士抒情诗对欧洲诗歌的影响是有限的:封建割据使得文化交流难以进行,而且当时纸张还未出现,文学作品也难以广泛地流传开来。行吟诗人的传递作用毕竟很有限。此后随着法国社会的发展,出现了一个相持阶段,约有二三百年之久,在文学上一些国家后来居上,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就早于法国,而且取得了更大的成就。就诗歌方面来说,但丁的创作是在13世纪末14世纪初,他是第一位近代大诗人。那时,法国的文学创作还远未成熟,诗人根本谈不上拥有近代意识。直至15世纪中叶出现了维庸,才改变了这种局面。维庸确实具有近代意识,他带有个性解放的内心剖白,正面描写死亡题材,化丑为美、丑中见美的艺术观,开了近代资产阶级文学的风气之先。可是,维庸的作品在当时并没有产生多大影响,由于各种原因而被埋没了300多年。
16世纪时,法国出现了文艺复兴运动。在诗歌方面,七星诗社的活动最为引入注目。七星诗社诗人们的创作深受古希腊罗马和意大利的诗人们的影响,他们虽也取得了不可忽视的成就,然而摆脱不了模仿的窠臼,因而他们的成就并不突出。17世纪的法国主要是戏剧称霸文坛。古典主义戏剧大半是诗剧,重点在剧而不在诗。诗剧基本上是两行一韵,运用亚历山大体,并无太大的变化。至于拉封丹的寓言诗,尽管独树一帜,终因体裁的关系,影响受到限制。18世纪的法国诗坛被称为“诗歌的沙漠”,冷落的局面可想而知。这一时期并非缺乏诗人,而是缺乏大诗人。启蒙时代提倡理性,感情受到压抑,加以哲学家的思维也许不适于诗歌创作,所以18世纪优秀诗作寥寥无几。浪漫主义发源于德国和英国,而不是法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巨大业绩首先要归功于前面两个国家。法国也出过浪漫主义的大诗人,而且像雨果也有过非凡的创造,他用隐喻来表现抽象的事物和思想,可以看作象征手法的前奏。但总的说来,雨果的诗艺并没有创造性的突破发展。
以上就是19世纪中叶之前法国诗歌的发展状况以及它在世界诗坛上的地位,概而言之,它对世界诗歌的发展所起的作用还不大。然而从波德莱尔开始,法国诗歌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波德莱尔的贡献是划时代的。
郑克鲁,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流动站负责人。著名法国文学专家、翻译家。早年在北京大学西语系攻读法语,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攻读研究生,毕业后留在外文所工作。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武汉大学法语系任系主任并兼法国问题研究所所长,1987年调至上海师范大学工作。历任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文学研究所所长、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上海分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上海图书馆协会理事,上海翻译家协会副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理事,中国法国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法国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外国文学研究会理事。1987年曾获法国政府教育勋章。1958年开始发表作品。198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专著《法国文学论集》、《繁花似锦——法国文学小史》、《雨果》、《情与理的王国——法国文学评论集》、《法国诗歌史》、《现代法国小说史》、《法国文学史》(合作),译著《蒂博一家》、《康素爱萝》([法]乔治·桑著),《失恋者之歌——法国爱情诗选》、《法国抒情诗选》、《巴尔扎克短篇小说选》、《家族复仇》([法]巴尔扎克著)、《茶花女》([法]小仲马著)、《基度山恩仇记》([法]大仲马著)、《沙漠里的爱情》、《魔沼》、《雨果散文》、《卡夫卡》,主编《外国文学作品提要》、《法国文学译丛》、《外国文学史》、《外国文学作品选》、《外国现代派作品选》等。《法国古今短篇小说精选序》获上海1986年-1993年社会优秀成果论文二等奖,《法国文学史》(上、中卷)获1994年中国社科院科研成果一等奖。
第一章 中世纪长篇叙事诗的繁荣
第一节 英雄史诗
第二节 骑士故事诗
第三节 小故事诗、《列那狐传奇》和《玫瑰传奇》
第二章 中世纪的扦情诗和维庸
第一节 骑士抒情诗及其发展
第二节 市民抒情诗和弗朗索瓦·维庸
第三章 七星诗社的地位和贡献
第一节 理论贡献
第二节 诗歌创作的成就
第三节 诗歌形式上的建树
第四章 诗歌占领文坛——17世纪法国诗歌概况
第一节 巴洛克诗歌
第二节 古典主义诗剧
第三节 寓言诗
第五章 沙漠与绿洲——18世纪法国诗歌
第六章 法国浪漫派诗歌的特点和贡献
第七章 浪漫派诗歌的第一声号角——阿尔封斯·德·拉马丁的诗歌创作
第八章 哲理诗的魅力——阿尔弗雷德·德·维尼的诗歌创作
第九章 浪漫派的主将——维克多·雨果的诗歌创作
第十章 心灵痛苦的扦发——阿尔弗雷德·德·缪塞的诗歌创作
第十一章 现实主义诗歌的发展
第十二章 诗美的探索与追求——巴那斯派的地位和贡献
第十三章 夏尔·波德莱尔的诗歌创新
第十四章 通灵人的语言炼金术——阿尔蒂·兰波的诗歌创作
第十五章 心灵咏叹与音乐性的结合——保尔·魏尔伦的诗歌创作
第十六章 象征派诗歌的发展过程和理论主张
第一节 象征派的发展过程
第二节 象征派的理论主张
第十七章 象征的多层意义和晦涩——斯泰凡·马拉美的诗歌创作
第十八章 后期象征派的代表——保尔·瓦莱里的诗歌创作
第一节 诗歌创作
第二节 诗歌主张
第十九章 20世纪诗歌革新的褐橥者——纪尧姆。阿波利奈尔的诗歌创作
第一节 诗歌主张
第二节 《醇酒集》及其他
第二十章 超现实主义的发展过程和理论主张
第一节 产生和发展过程
第二节 理论主张
第二十一章 起现实主义诗人
第一节 安德烈·布勒东
第二节 保尔·艾吕雅
第三节 路易·阿拉贡
第二十二章 20世纪散文诗的发展
第一节 保尔。克洛岱尔
第二节 圣琼·佩斯
第三节 亨利·米绍
第四节 勒内·沙尔
第五节 弗朗西斯·蓬热
第二十三章 20世纪其他诗人
主要参考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