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运用发展经济学理论,分析中国经济状况;使用大量数据,通过纵向和横向比较,试图客观地描述中国经济的真实状况,并据以展望其发展趋势;使用经典理论作为分析的逻辑框架,始终重视假设前提的重要性。
在讨论中国经济政策的制定时,以“竞争、选择和发展”作为基本思路,从产业转移、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等角度解读中国对外开放、西部开发、“一带一路”倡议等具有前瞻性的战略部署,认为中国一直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中相机抉择,争取发展机会,并取得了显著成就。
本书主要从人口和城市化进程两个方面分析了中国未来的发展潜力,对中美贸易战的因由和前景做出了说明和展望,还对人民币汇率、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前景做出了展望。
一位当过外汇交易员、证券分析员、基金经理、房地产公司高管和上市公司董事的金融学教授,聚焦经济政策、科技发展、产业变革、中美贸易摩擦、金融体系及投资市场等热点、难点问题,为您深入分析中国经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序言
我曾经应国际学术期刊之邀为几部(英文)专著写过书评, 但从未作过序。蓝裕平新著出版,请我作序,这对我来说不啻一种殊荣。说殊荣,可追本溯源至我与他有过的一段师生关系。1997年我从英国应聘到新西兰梅西大学商学院任教,他是第一批上我开设的《国际货币经济学》课的研究生。由于相似的国内求学背景,我们在交流中多了一份亲近感。后来我指导他完成了关于“外汇汇率制度与亚洲货币危机”课题的硕士学位论文,校外评审专家的意见与我的一致,认为这是一篇资料翔实、分析透彻、见解独到的优秀论文。该文经我们修改与润色,应邀在美国召开的国际学术会议上公开发表。蓝裕平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较高的研究天分及对现实问题的敏锐观察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鉴于此,我鼓励他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可他在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后便急于回国求职,遗憾之余,我只能给予他衷心的祝福。回国后,他在金融界又工作了五年,最终还是回归大学,重执教鞭,并因取得了丰硕的教学、科研成果而很快晋升为正教授。我对他的人生抉择及随后的成就丝毫不觉得意外;更多的则是为他身上折射出中国知识分子代代传承的“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与责任感而感到钦佩与鼓舞。
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早已引发国内外经济学家浓厚的研究兴趣。就我阅读所及,这方面的各种中、英文学术著作可谓汗牛充栋。当我拿到蓝裕平的书稿时,第一个在我脑海萦绕的问题就是:此书有何与众不同之处?百忙中通读一遍之后,我概括出了如下几个主要特点。
其一,以“丛林法则”作为基本假设前提,把可能涉及的意识形态问题都过滤掉。这使整个分析过程直接切入实际问题,以便得出实用且可行的建议。比如,在中美贸易战中,特朗普的很多言行与美国一直宣传的价值观是不一样的,不符合所谓的“政治正确”标准,但是,从“丛林法则”的角度看,特朗普的所作所为与历史上的所有美国总统并无本质区别,他们考虑的都是美国利益,只是采取了不同的方式而已。而中国也应从维护本国实际利益的角度出发,去制定相应的对策,以应对新形势下中美之间的战略竞争。那种动辄以意识形态之争来界定中美博弈、并为此分析对策的思考,看似“深刻”,实则未见的能抓住问题的要害。众所周知,中国的政治制度与西方的有很大差别,如囿于此, 在讨论经济问题时,便容易陷入对制度好坏的争论上,而这种争论能产生“热”却难以产生“光”。在“丛林法则”的假设前提下,制度恰如资源禀赋,是一给定变量。给定“制度禀赋”,继而分析经济运行的客观状况与绩效,其所得结果自然使“制度优越与否”成为题中之义,而不必刻意将其纳入重点讨论的视野,致使分析平添主观烙印而缺少客观依据。在中美贸易战中,有论者认为美国对付中国的原因是中美在社会制度和价值观上的差异。言外之意,就是中国需要在政治制度等方面做重大变化才能避免美国的打击。这种观点无法解释为何美国也发动针对其盟友的贸易战。此书要摒弃的,就是这种偏离“丛林法则”的思维方法。作者对中国经济发展过程及成就的剖析本身间接展示了中国制度的某种优越性:有利于体现国家意志并发挥国家能力,在国际博弈中突破发达国家在技术壁垒等方面的封锁,尽快提升国家的产业层次,帮助国家经济转型。因此我认为,作者为本书选择的分析框架是明智的,因而也是富有成效的。
其二,经济学的研究目的,就是要解决资源稀缺性与欲望无限性之间的矛盾。这本书以“竞争、选择和繁衍(发展)”作为分析的基本脉络,一方面充分体现了经济学的研究目的,另一方面使整个分析过程更有条理。中国的经济决策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涉及国际竞争的考虑,涉及在诸多选项之间做抉择,还涉及对未来持续发展潜力的考量。这本书通过数据分析、理论分析和“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素分析,给读者描绘了中国经济的真实面貌,并揭示了其内在的经济学逻辑。这本书在全面总结中国过去四十年制定和推行经济政策的具体实践基础上,进一步提炼出“实事求是,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宝贵经验。这个经验很重要。中国的成就肯定会引来很多发展中国家的学习和效仿;但中国的国情很特别,若其他发展中国家完全照搬中国的具体政策及实践,未必能取得同样的效果。而“实事求是,因时制宜,因地制宜”,才是中国成功的关键,也可以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所借鉴。
其三,以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历史作为一面镜子,对照分析中国经济的现状,为展望其未来走势提供启示,是本书的又一特色。不同经济体之间的比较分析,是国际经济学界常用的、能提供洞见的视角,而不少有关研究中国经济的著作对此,或完全忽视比较研究,或浅尝辄止、一笔带过。本书选择了美国和日本这两个发达国家作为中国的参照物,用两章篇幅集中于宏观虚拟经济(金融体系)层面的、兼纵向与横向的比较分析和深入挖掘,试图从中寻找可供中国参考的金融体系进一步改革的启示,以解决中国经济中的“最短板”问题,即金融制度问题。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其实比较经济分析方法的使用贯穿于这本书始末,使作者能够为中国经济的未来做出一系列展望。例如,基于人口和城市化进程这两大因素变化情况,剖析日本最近三十年经济停滞的原因,进而展望中国经济出现拐点的时间;通过对日元汇率在1980~1990年的大幅波动,结合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分析,展望人民币汇率的升值趋势及其可能的幅度;借助对日本和中国台湾地区投资市场历史的分析,展望中国大陆投资市场的长期趋势。经济分析如果不着眼于展望未来将变得毫无价值。本书作者深谙此理,并提出了有一定参考价值的见解。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蓝裕平长期从事金融投资领域的实务工作,对市场行为及市场参与者的心理有较深刻的认识。与主流观点负面地看待“泡沫”不同,他认为“泡沫”本身是中性的:泡沫膨胀的过程常常是经济快速发展过程的伴随物,而泡沫破灭的时刻是经济出现调整的时刻。因此,泡沫的膨胀和破灭是市场波动规律的表现形式,政府只能通过一些措施防止市场波动过度化或使其平滑化,但无法阻止泡沫的产生和发展(除非彻底抛弃虚拟经济)。一定的可控范围内的泡沫甚至有利于激活实体经济活动,而泡沫的破灭虽然会对实体经济有短期的冲击,但其影响有限且是短期的。因此,他主张政府对于经济的调控应该侧重于关注经济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不必过度担心虚拟经济中的泡沫问题。尽管这个观点与主流看法有较大的区别,但因他的分析过程有较强的逻辑性,可做一家之言供大家进一步思考时参考。
李晓明
新西兰梅西大学(Massey University)
经济金融学院金融经济学首席教授
2020.1于奥克兰
前言
“浩瀚无涯的过去只是错误地一再上演,而这些错误注定要在未来更大的舞台上,以更大的规模发生?”历史学家杜兰特用一个问句,说出了他耗费50年时间研究世界文明史以后最重要的感悟。这句话使笔者产生了共鸣——中国经济发展中至今发生的所有事情,基本上都在历史上重复发生过。通过研究历史,不仅可以更好地认识今天,还可以展望未来。
本书将对中国经济做一个全面的分析,包括对过去40年发展逻辑的解读,对当前状况的认识,对于未来发展趋势的展望。中国过去40年从世界最贫穷的国家之一,变成目前较高中等收入国家,并且成为美国这个“伟大国家”的头号竞争对手。中国经济问题主要是发展经济学的问题。基于这样的看法,笔者比较侧重从世界历史,尤其是发达国家发展历史的角度,来分析中国的现状,并展望未来。
笔者在三年前就开始酝酿这个写作计划。可是,没找到能把对各个问题的看法系统整合起来的一种思路,或者说用于做全面逻辑分析的假设前提,直到读了杜兰特的著作《历史的教训》。杜兰特认为,人类历史只是生物学的一个片段。按照笔者的理解,人类的历史与恐龙的历史是并列的——恐龙的漫长历史早已画上了句号,而人类的历史还在延续中。杜兰特认为,弱肉强食、适者生存这一生物学的法则同样也是人类历史的基本教训。他还具体总结出生物学给历史的三个教训:生命即是竞争、生命即是选择、生命必须繁衍。看到这句警世恒言,笔者顿悟:经济的运行即是个体之间互相竞争的过程,包括个人之间、企业之间和国家之间的竞争;即是选择的过程——经济决策在得失之间的取舍;必须繁衍——经济决策不仅要考虑眼前的利益,还要考虑长远的发展。因此,笔者决定以竞争、选择和繁衍(发展)这三个基本假设,去分析中国经济的过去、现在,并展望未来。这三个基本假设与经济社会的本质很吻合,而且较容易被掌握作为标准,去辨别各种观点的客观性和实用性。笔者相信,与丛林法则相悖的观点,不管看起来多么冠冕堂皇,都缺乏客观性和实用性,不具有经济决策的指导意义,甚至有误导性的危害。
经济学家罗宾逊夫人说:“经济理论是一个工具箱。”笔者在本书的分析中,使用了经济学这个“工具箱”里的若干工具,包括罗伯特·索罗的经济发展模型、卢卡斯悖论、库兹涅茨曲线以及罗斯托的经济增长阶段理论等。笔者发现,中国经济发展情况,与这些理论的逻辑基本上没有矛盾之处。中国经验为许多经典理论提供了新的案例,丰富了内容。
中国在过去40年发生了很多变化,人们在每天的生活中几乎都能感受得到各种有形和无形的变化。正是为此,很多人感觉每天一路小跑都担心掉队。不过,如果能够充分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逻辑,就能通过该逻辑去推断未来的发展趋势。希望本书能在这方面对读者有所帮助。
笔者近年来经常给实务工作者做关于经济形势与金融市场分析的讲座,受众从工作和个人决策上都很关心这些问题,但他们经济学理论基础参差不齐。为了让大家能更好地理解,笔者在介绍理论并解读和分析现实问题的时候,总是尽量使用易于理解的语言。在撰写本书过程中,笔者基本上也是秉承同样的理念。因此,相信所有对经济和金融形势与前景感兴趣的人们,都能读懂这本书。
笔者在投融资领域有长期和丰富的经验,亲身经历过中国市场化改革以来几乎所有的重大市场周期波动,对市场规律和趋势怀有敬畏之心,深信“一厢情愿”的思维方法容易害人害己。因此,在本书的论述中着眼于“未来会怎样”而不是“未来应该怎样”。希望本书能帮助读者做出更理性的决策,不管是代表自己、企业还是国家。
蓝裕平
2020年1月于珠海
生于1963年,金融学教授;毕业于中山大学经济系和管理学院、新西兰梅西大学商学院。曾担任国际商业信贷银行(BCCI)深圳分行外汇交易员(1988~1991年);深圳特区证券公司研究所研究员(1999年);深圳创策投资发展公司金融投资部经理(1999~2002年);北京当代投资集团总裁助理(2002~2005年),分别从事外汇与资金交易、证券投资分析、金融资产管理、房地产投资分析、企业上市策划与企业并购等业务。曾长期兼任深圳得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2002~2017年)、中国海景控股有限公司(2005~2014年) 两家上市公司非执行董事。
自2005年起,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任教,长期担任中山大学管理学院EDP项目、对外经济贸易大学RFP项目和香港浸会大学MBA项目的兼职教授;还兼任广东省金融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消费环境研究会理事和深圳冠旭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独立非执行董事等职务。经常应邀为一些中大型企业就经济和金融形势分析、投融资策划等提供财务顾问或培训服务,服务对象包括中国建设银行、中国核电集团、中国航天集团、佛山南海金融控股集团和珠海保安集团等。
在国内外刊物公开发表论文八十余篇,出版了《西方微观经济学》《企业融资战略》《融资策划》《投融资策划——理论与实务》等著作。
目录
第一章 经济分析方法 / 1
第一节 分析方法 2
一、历史的方法 2
二、统计的方法 4
三、理论的方法 5
第二节 基本假设前提 6
一、竞争 7
二、选择 8
三、发展(繁衍) 10
第三节 研究者的价值观 12
一、经济学者的价值判断 12
二、经济学与经济政策 15
三、关于经济制度的看法 19
第二章 中国经济与科技发展状况 / 23
第一节 经济数据分析 24
一、中国GDP指标的比较分析 24
二、中国人均GDP指标的比较分析 27
三、按PPP计算的GDP横向比较 29
四、国际贸易额的横向比较 30
五、关于对外贸易依存度的比较 33
六、人均出生预期寿命的横向比较 34
七、贫困人口占比 35
八、中国各地区经济水平比较 36
第二节 中国科技创新状况 37
一、中国科技发展现状 37
二、中国研发支出及其变化 38
三、从WIPO的数据看中国科技进步 39
四、中国在全球创新指数的排名及其变化 43
第三章 中国经济发展的经济学解读 / 47
第一节 索罗模型与中国经济发展 48
一、新古典经济学关于经济增长的理论 48
二、新中国的经济发展路径 49
三、警惕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53
第二节 卢卡斯和罗默的理论与中国经济 56
一、卢卡斯悖论 57
二、中国为何能获得国际资本的青睐 57
三、保罗??罗默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及其启示 58
第三节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59
一、收入增长与环境污染的关系 59
二、污染产业的国际转移——以钢铁产业为例 61
三、国际碳排放问题与中国环保政策的调整 64
四、经济发展中的产业选择——以深圳和珠海为例 66
第四节 效率与平等之间的关系 68
一、效率与平等的矛盾及其解决方案 68
二、效率与平等的现实状况分析 71
第五节 以发展的思维看社会和经济现象 74
一、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75
二、市场经济中的商业道德 76
三、恩格尔系数与消费层级变化 76
四、为什么中国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这么少 77
第四章 中国经济政策 / 79
第一节 以“天时、地利、人和”看中国经济发展 80
一、“天时、地利、人和”与“人和”因素的主导性 80
二、“天时”与“地利”因素分析 81
三、“人和”因素分析 83
第二节 制定经济政策的思想方法 87
一、教条主义——“华盛顿共识”及其危害 88
二、中国经验中的思想方法与策略 90
第三节 中国市场化改革中的经济政策 94
一、以“包产到户”解决农业生产的激励问题 94
二、价格双轨制的改革 94
三、重视发挥政府在国际竞争中的作用 95
四、适当掌握开放节奏——中国经济地图及其变化 99
五、中国市场化改革的成果 102
六、中国经验 103
第五章 中国经济的工业化与全球化 / 105
第一节 工业化与全球化 106
一、工业化与经济发展 106
二、四次工业革命及其影响 108
第二节 新中国的工业化道路回顾 109
一、前三十年的工业化进程 109
二、后四十年的工业化进程 111
第三节 全球化、产业转移与产业升级 115
一、全球化与相对优势陷阱 115
二、产业层次与分工 116
三、中国经历的三次产业转移 119
四、“一带一路”倡议及其重要意义 121
五、产业升级与长期可持续的发展 125
第六章 罗斯托理论与中国经济发展 / 129
第一节 罗斯托增长阶段理论 130
一、罗斯托增长阶段理论的基本内容 130
二、对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判断 132
三、罗斯托增长阶段理论对中国的启示 135
第二节 关于各驱动因素重要性的数据分析 138
一、三大需求的变化状况回顾 138
二、净出口驱动因素分析 140
三、消费驱动因素分析 141
四、投资驱动因素分析 144
第三节 投资驱动与“可持续性”的争论 146
一、发展阶段与各驱动因素重要性 146
二、投资驱动发展方式的可持续问题 151
第四节 房地产业及其驱动作用 156
一、房地产行业——经济的支柱产业 156
二、中国房地产行业迅速发展的逻辑 157
第七章 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潜力 / 163
第一节 日本经济发展历史的启示 164
一、战后日本汇率变动回顾 164
二、“广场协议”及其对日本的影响 167
第二节 日本经济近三十年陷入停滞的原因 174
一、日本经济发展过程回顾 174
二、从人口因素解读日本经济增长停滞的原因 176
三、从城市化进程解读日本经济增长停滞的原因 180
四、综合评价日本当前的经济发展状态 183
第三节 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潜力 185
一、中、日、韩发展阶段比较 185
二、中国未来的增长潜力展望 188
第八章 金融体系改革及其趋势 / 191
第一节 中国金融体系现状分析 192
一、中、美货币供应量数据分析 192
二、费雪交易等式与合理的货币供应 192
三、对中、美消费市场与投资市场价格的比较分析 193
四、中、美货币周转速度比较分析 196
第二节 关于“金融深度”的国际比较 199
一、股票市场规模比较分析 199
二、债券市场规模比较分析 201
三、资产证券化市场 202
四、私募基金市场 204
第三节 虚拟经济与金融市场建设 205
一、重视虚拟经济的积极作用 205
二、理性看待虚拟经济的泡沫 209
第四节 中国金融市场改革回顾 212
一、金融改革的基本思路 212
二、主要金融领域改革历史回顾 214
第五节 中国金融改革的基本趋势 221
一、金融市场建设需要加快 221
二、重视市场化和法制化改革 222
三、国际化和市场化改革的主要方向 223
第九章 中、美博弈与贸易战前景分析 / 225
第一节 美国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地位 226
一、世界经济格局与美国的地位 226
二、丛林法则与国际博弈 230
三、修昔底德陷阱与美国霸权 232
四、中国成为美国的主要竞争对手 235
第二节 中、美博弈与应对策略 239
一、中、美贸易谈判的主要方面 239
二、贸易战对中、美经济的主要影响 243
三、中、美有互相“伤害”的能力 246
四、美国经济未来的主要不确定性 250
五、中、美博弈中的应对策略 253
第十章 人民币汇率及其长期趋势 / 257
第一节 汇率理论与汇率市场化改革 258
一、利率平价模型与购买力平价模型 258
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261
第二节 人民币汇率的长期趋势分析 267
一、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前景 268
二、人民币汇率长期趋势展望 273
第三节 人民币汇率长期趋势的主要决定因素 275
一、购买力平价模型的有效性分析 275
二、中国晋级为发达国家的重要条件 278
三、购买力平价汇率为何经常被忽略 279
第十一章 投资市场前景与投资策略 / 283
第一节 要重视长期趋势 284
一、道氏理论与市场趋势 284
二、长期趋势的重要性 285
第二节 人民币升值预期及其对投资市场的影响 286
一、日本和中国台湾提供的启示 286
二、中国投资市场的前景分析 287
第三节 中国股票市场的前景与投资策略 288
一、以均值回归看中国股票市场周期 288
二、股票市场的国际估值比较 291
三、股票市场前景与投资策略 293
第四节 房地产市场前景与投资策略 295
一、理解房地产行业的需求与供给 295
二、房地产市场前景与投资策略 298
第十二章 经济发展前景展望 / 301
第一节 GDP与人均GDP增长前景测算 302
一、中国何时会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 302
二、中国何时会成为高收入国家 305
第二节 中国何时能成为发达国家 306
一、“发达国家”的标准 306
二、中国离发达国家的标准还有多远 307
三、“中国制造2025”规划将确保中国成为发达国家 308
第三节 中国面对的主要挑战与应对策略 311
一、处理好效率与平等之间的平衡关系 311
二、法制化与市场化齐头并进的改革 311
三、高度重视维护社会和政治稳定 312
主要参考文献 313
后 记 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