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和全体干部依然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共产党人要把读马克思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当作一种精神追求、用经典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指导实践。
本书分为十九讲,重点阐述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创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当代价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等重要课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讲话中指出,“马克思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创始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缔造者和国际共产主义的开创者,是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思想家。两个世纪过去了,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马克思的名字依然在世界各地受到人们的尊敬,马克思的学说依然闪烁着耀眼的真理光芒”。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全面、扼要地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原理,阐明了马克思对人类的伟大思想贡献;高度评价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提供了思想武器,使中国这个古老东方大国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强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和全体干部仍然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和实践马克思主义,不断从中吸取科学智慧和理论力量。习近平总书记还对如何学习、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提出了要求:“共产党人要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当作一种精神追求,用经典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指导实践。”
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指导实践,这十六个字非常重要,是我们在新时代学习马克思主义具有纲领性的指导方针。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第一部分就通过详细地阐述马克思的一生诠释了这十六个字的丰富内涵。他说马克思的一生是胸怀崇高理想、为人类解放不懈奋斗的一生;是不畏艰难险阻、为追求真理而勇攀思想高峰的一生;是为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世界而不息战斗的一生。马克思是顶天立地的伟人,也是有血有肉的常人。马克思中学毕业论文中立下的为人类服务的远大志向,贯穿他65年人生之中。无论是遭受反动政府迫害流亡,无论是儿女夭折,无论是贫困和疾病,马克思仍不忘初心,始终如一。马克思是坐在书桌边的圈手椅上逝世的,说明临死前都在思考、都在工作。
马克思可以说是把理论信仰和自己的革命实践、自己的理论生活、自己的日常生活融为一体的光辉典范。马克思是伟大的革命家,又是伟大的科学家。他的学说,经得起最严格的逻辑反驳,经得起实践检验,经得起历史和时间的考验。正因为它是科学的,因而信仰与生活的结合才有科学基础,也正因为它与生活和实践结合才显现出马克思主义理想信仰的科学力量和马克思的伟大人格力量。马克思的科学理论体现了他胸怀人类、关怀天下苍生的伟大人格,而马克思的伟大人格力量则凝聚了他的理论的科学力量。在新时代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不仅要掌握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还要学习马克思的伟大人格榜样。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化,把自己塑造为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和实践者,塑造成具有马克思主义所要求的骨气、品性、气度、胸襟和眼界的人。
陈先达,1930年生于江西省鄱阳县,我国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现任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名誉会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校学术委员会主任、校务委员;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主任,第三届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北京市哲学学会会长,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哲学组组长,北京市社科联顾问。
陈先达教授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杰出代表,在基础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一般哲学理论、文化理论等方面均有精深研究,著有《陈先达文集》(14卷)等多部(篇)论著论文,获得多项重要奖励和荣誉。他的作品融会了哲学的深沉、文学的优美、历史的丰富,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做出了可贵表率。
第一课 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
第二课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创新
第三课 共产党人要念好马克思主义“真经”
第四课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性与学术性
第五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当代价值
第六课 未来属于马克思主义
第七课 《共产党宣言》的当代价值
第八课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现实的方式
第九课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
第十课 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
第十一课 马克思主义的财富观
第十二课 马克思主义的人权观
第十三课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
第十四课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制度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第十五课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第十六课 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
第十七课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第十八课 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
第十九课 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