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关于信仰和英雄的故事。十九世纪的意大利,当少年亚瑟还在为青梅竹马的误会烦恼时,得知敬爱多年的神父竟一直在欺骗自己,心中的偶像瞬间崩塌。沉重的打击令亚瑟愤然离家,唯有对自由的信念支撑自己。
十三年后,一位坚毅冷酷的革命斗士\"牛虻\"回到意大利,以犀利的讽刺文章抨击教会的统治。一次行动中,牛虻被捕,在狱中见到了前来劝降的神父。原来,牛虻就是曾经的亚瑟,但此时此地,两颗曾经彼此相系的心却因不同的信仰南辕北辙。面对支离破碎的人生,牛虻做出的选择震撼了一代又一代读者。
\"我一定要走自己的路,追随我所见到的光明。\"
王刚老师赞朱一龙像《牛虻》中的亚瑟:精致的面孔,忧郁的眼神,但绝不张扬。小笼包们纷纷补课的一本书。
励志榨泪机,给面对困境坚持勇敢的少年,和仍需被感动的成年人
爱尔兰女作家伏尼契代表作,影响几代中国读者的外国名著,全球卖出逾450万册
残酷而热烈的信念之书,一百多年来无数读者在此重获力量
这是一个关于信仰和英雄的故事,比《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更具丰富的人性刻画
埃塞尔·丽莲·伏尼契
(EthelLilianVoynich,1864-1960)
爱尔兰作家
1864年生于爱尔兰,21岁毕业于柏林音乐学院
数学家乔治·布尔和哲学家玛丽·埃弗勒斯之女
29岁与流亡的波兰裔藏书家威尔弗雷德·伏尼契结婚,晚年移居美国
33岁写下代表作《牛虻》,在中国和前苏联引起巨大反响,先后被改编成多部歌剧和影视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