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商业银行网点生存制胜之道》共四篇,设问篇以“网点靠什么生存”发问,最后得出服务、客户、盈利是网点生存的前提、基石和根本所在之结论;现实篇揭示了网点的“空化”现象、“固化”症结和“窄化”空间等生存困境与潜在危机;应对篇阐释了网点拓展生存空间、提升价值创造力、优化供应网、扩大产品网、延展客户网等当下生存之策;创新篇指出网点培养“三型”员工、拓宽“三社”通道、用好“三信”资源、探索“三跨”模式、创建“三型”网点和加大“三论”实践等未来制胜之道。
网点,既是孕育商业银行最初的“胚胎”,也是构成商业银行最基本的“细胞”。熟悉银行史的人都知道,商业银行最初是由为客户提供存兑货币的“点”发展起来的。银行一词,源自意大利语“Banca”,其原意是长凳、椅子,是市场上货币兑换商最早的营业用具。“Banca”后来在英语中演化为“Bank”,意为存钱的柜子。不管是长凳、椅子,还是存钱的柜子,货币兑换商都得将这些吃饭的家什置放在人员来往频繁的集市,并固定成为专门兑换货币的场所,成为招徕货币兑换客的“点”,为贸易双方提供交换金属铸币的服务。
随着商品贸易的发展,服务于物资流动的货币兑换商,一方面,服务内容不断增加,由兑换货币而扩大到存放、保管乃至借贷,货币兑换商演变为货币经营商;另一方面,货币经营商的服务区域不断扩大,开始在异地设“点”。设置在不同城镇的“点”,既同宗同源,相互间又有业务往来,从而使资金流动更好地服务于物资流动。这样的连锁“点”多了,便构成了“网”,故称为“网点”。这般解读“网点”,虽有些牵强,但也说得过去。
在我国,传统意义的银行网点,是商业银行最为基层的分支机构。一般指该银行总行、省分行以及二级分支行以外的所有支行、办事处、分理处、储蓄所等分支机构,是隶属于二级分支行而相对独立的基层经营组织。随着这几年分理处、储蓄所等升格为支行,有的将办事处也改为支行,所以现在人们常说的网点,大多是指三级支行,本书沿用这一说法。
设问篇:网点靠什么生存?
一、服务是网点生存的前提
商业银行属于服务行业
网点是客户服务窗口
员工是客户服务主体
由服务向体验演变
二、客户是网点生存的基石
客户在卖方市场的无奈
买方市场下客户的苏醒
研究客群构建新型关系
三、盈利是网点生存的根本
拥有和运用会计思维
增加网点的有效收入
减少网点费用开支
现实篇:网点生存困境
一、网点的“空化”现象
网点扎堆摊薄客流
多元渠道分流客户
客户需求难以满足
二、网点的“固化”症结
网点经营基础薄弱
网点经营主体制约
网点经营内容趋同
三、网点的“窄化”空间
互联网金融现实的“抢占”
互联网金融未来的“挤压”
网点盈利空问的“收窄”
四、关于网点的“多重”声音
银行将会消失
网点正在改变
网点仍将存在
网点将逐渐减少
应对篇:网点生存之策
一、拓展网点生存空间
观念转变:拓展无形空间
网点转型:提高生存能力
员工转身:增强网点实力
二、提升网点价值创造力
给网点负责人松绑
寻找网点价值客户
资源用于价值创造
科学的考核体系
三、优化网点“供应网”
拓宽供应对象
增加供应内容
丰富供应方式
四、扩大网点“产品网”
以需求拉大“产品网”
以创新扩大“产品网”
以覆盖扩大“产品网”
五、延展网点“客户网”
“客户推介式”延展
“平台聚集式”延展
“挖掘存量式”延展
创新篇:网点制胜之道
一、培养“三型”员工
培养“活力型”员工
培养“复合型”员工
培养“专家型”员工
二、拓宽“三社”通道
拓宽“社交”连接通道
构建“社群”营销通道
优化“社区”维系通道
三、用好“三信”资源
用足客户信息
培育客户信用
赢得客户信任
四、探索“三跨”模式
“跨岗位”服务
“跨层级”联动
“跨业界”合作
五、发展“三型”网点
“综合型”网点
“顾问型”网点
“袖珍型”网点
六、“三三”制胜之道
“三高”营销制胜
“三优”服务制胜
“三论”市场制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