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序
乡村文化复兴要有对乡土文明的敬畏
文化是什么?何为乡村文化?文化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的价值、特色小镇 建设的文化旨归等话题,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 意义格外凸显,这也表征了中共中央党校关于城乡一体化发展研究创新工程项 目所具现实性和针对性,越加张扬了党校研究的特色——中央关切、社会关心、学界关注。乡村是中华文化特别是农耕文明的根脉所在,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血 脉所系。不可否认的是,在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中,乡村无可置疑地衰落了, 乡村价值特别是乡村文化的意义被遮蔽了。如何认识和发掘乡村文化的现代价 值,不仅对于摆脱贫困、发展乡村经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着重要意义,更 是对于深刻理解中华文化、华夏文明的特质,以及中国特色与坚定文化自信有 着深远的影响,尤其在当下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其价值如何 评述似乎都不为过。
正是本着这样一种视野、视角和心态,我们把对乡村文化的理解置于“现 代性”视域下,探讨乡村文化复兴对于中国的文明型崛起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意味着什么,探讨何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底色。本书试图在对文献 资料的爬梳与现实调研感悟的相互切近中,着力探讨以乡村文化复兴重构乡土 文明的价值。这其实是对乡村传统公共价值的再发现,是对人与自然、人与人 关系的一种基于现代立场的再阐释,它对现代化进程中人类文明的跃升意义非 凡。乡村文化的复兴不是为了迎合后工业文明背景下的消费主义思潮——一个 被消费的所谓原生态的资源形态的乡村,而是为了获得自身的文化本体地位, 旨在诉诸“现代城乡文化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一元。实践中乡村文化是多样的、丰富多彩的,承载农耕文明的诸多文化形式不仅是历史的,也是当下的和未来 的,它要在参与中华文明的创新、创造中赢得自身的尊严,而不是沦为现代化 进程中的边缘者和被凝视、被消费的对象。对此,有学者反思到:晴耕雨读变 味了,文创与花海在代替乡愁;剪纸与舞狮消失了,艺人与“非遗”被景区当 作赚钱招牌;古村、古镇变味了,绿化、硬化、亮化、规划,已让它们变性了。传统村落,仅仅10 年内减少了90 万个,平均每天消失约80 至100 座村落。1 载体的消失徒留下浮皮潦草的皮毛,打着“非遗”的旗号在旅游开发中做着“征召”的噱头。著名文化学者李松先生指出,“具有全局意义的乡土社会传统智慧并不是城里人的纪念品,而是全面伴随城乡现代化进程的精神财富。农村不 应仅仅是城市的后花园和扩张空间的储备。对乡土价值的低估和利益诉求的功 利化、庸俗化、多元化,使得乡土文化保护表面化、碎片化、商业化成为常态。”2 历史经验表明,任何文化或文明如果失去对自身文化传统的深刻了解和认知,也就失去了进行创新的基础,任何国家和民族都无一例外。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3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生存于世的根基,在现代化进程中一旦割断与传统的纽带,将会丧 失对自身文化传统的延续,从而缺失文化认同的凝聚力,在现代化进程中势必 会成为漂泊无着的游魂野鬼,一个民族的心灵因无法眷注而处于焦虑和焦躁中, 怎么会有对人生幸福和美好生活的追求?更谈不上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文化 是一个民族的根本性标识,在现代化进程中,能够悉心保留一个民族较完整的 生活理念和价值追求,才能在根本上延续民族情感、民族精神,使民族的生活 方式“活态化”地植根于社会现代转型中,成为文化现代化的资源和民族精神 家园的栖息地。
克服乡村文化“被看”的对象化存在,就要明确其本有的独立的本体地位, 使之在与城市文化“互看”中相得益彰。乡村文化价值被低估,主要是视野的 狭隘化和思维的僵化使然,尤其表现在以旅游为目的的乡村规划和设计上,以
功利化的经济追逐剥夺了乡村文化的多维价值,推动资本在单向度上狂奔。事 实上,可售卖的文化符号和文化体验只有在当地的场景中,才有一种本真性和 丰富性,它是难以脱离大地性的,这也是那种简单地为旅游征召而来的城市人 难以感受到的。事实上,仅仅止步于乡村旅游是难以实现城乡文化的良性互动 的,观光不能给予的,恰恰是生活能够赋予的,其在根本上是生活方式的重构。文化自信的前提是文化要有尊严,这一点对乡村文化也不例外。乡村文化复兴 不是表演给城市人看,而是尊重农村的生活方式,出于尊重的感召恰恰是乡村 文化复兴的温床,以一种仰望而非俯视的态度,怀着敬畏之心去感受就会收获 良多。
乡村的衰落是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不平衡的后果,需要从发展理念和历史规 律中去探寻问题的症结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对工业文明的内生矛盾的有效 破解与发展转向,也可以说是在信息文明条件下为一种可能的文明跃升做着准 备。新时代、新思维,需要解放思想再出发。这次思想解放是以文化复兴为催 化剂和引领方向,文化引导未来。乡村文化复兴不仅是文化强国建设的基石, 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诉求,是从根本上坚定文化自信的根基。乡村振 兴需要文化铸魂、文化弘志、文化扶智,需要文化发挥凝聚力积聚人气,需要 文化培根、明德,进而在繁荣兴盛中守护精神家园。文化礼堂、文化大院就是 今日村民参与乡村治理、发展经济、建设文化的公共空间,是乡村文化复兴的 灯塔。
首先,乡村文化复兴是一种观念的改变,需要树立乡村是美的、好的、令人向往的生活方式。这是一种整体性的思维转变,而不是其中某一项的单兵突进。与其说复兴不是某种历史的“回返”,而毋宁说是一种前行的姿态,是一种有别于城市化的乡村现代化方式。因此,本书倡导一种理念,尊重乡村文化的 本体地位以及和城市文化的相互支撑与补充的共在性,而非二元对立式的先进 与落后之别的陈旧观念和僵化思维。也就是说,乡村振兴要有乡土文明的复兴, 其前提和理念是“现代城乡文化命运共同体”意识,这是乡村文化振兴的价值 参照系和发展方向。城乡一体化不是城市取代乡村、乡村像城市,而是相互尊 重其本体性的存在,以文化的独立维护人的尊严,使每一种生活方式都得到尊 重,每一个人都能体面地生活。城乡一体化的理念需要文化支撑和文化价值的 润泽,乡村振兴旨在弘扬乡村文化的本体价值,推动乡土文明在与时代条件结合中复兴,使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与乡村民间民俗资源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 发展。在尊重乡村文化本体地位的基础上,建构具有超越传统城乡二元对立、以城市文化遮蔽或替代乡村文化的陈旧思维,促进包容性的城乡文化共同体的 建构与认同,夯实乡村振兴的文化基础。这是理念,更是实践。
事实上,随着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人们深刻感受到在急 剧的现代化、城市化进程中,乡村生活方式需要再发现。文化固然是整体的, 特别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主导文化的价值观一定是清晰的、明确的,但现实中 的文化形态又是杂糅的、价值观多元的,就此而言,乡村文化不仅不是与现代 城市文化对立,而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是有着独立存在价值的非依附性存在。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不是替代性关系,而是满足不同生活群体心灵需求的共在, 乡村文化的独特性就在于它更好地赓续了中华文化的根脉,蕴蓄了中华民族最 深沉的精神追求,同样是今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支撑力量,它能够 最广泛地增强民众对中华民族的心理认同。乡村要现代化,乡村文化要在现代 性视域中获得新生,但乡村并不只是城市的资源供给地和被消费的对象。城乡 一体化发展是一种价值的共享,是一种命运共同体的共在共荣,全面建成小康 社会,实现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是新时代中国参与全球治理对世界贡献的
“中国方案”。
其次,乡村文化复兴一定要有载体建设,要有产业支撑,要有生态美好的 青山绿水,要有人才和组织建设的托举,也就是说乡村文化复兴要落到农民真 实的生活方式上。因此,本书倡导一种可以让灵魂跟上身体感觉的、有别于城 市生活的“慢生活”方式,一种与城市生活方式“互看”两不厌的生活方式, 从而使乡愁能够落地生根。就此而言,所谓“田园综合体”“乡村旅游”“村庄景区化”“创意农业”等项目的落地要走向日常生活,不能任凭资本在商业单向道上狂奔。创意农业的体验、农家乐、乡村民宿、采摘等带动农民就业致富的 过程,同时也是文明素质提升和社会文明程度提高的过程,是一种切合时代特 点的生活方式的生成。如果脱离农民的生活方式,不能实现生产、生态、生活 和人的生命意识的有机交融,必然就会沦为城市的附庸和消费对象,只有生活 方式的生成才能使乡村振兴有可持续性,其意义和价值才能真正焕发出来。就 此而言,乡村文化复兴接续了中华文化的根脉,乡村振兴有了根基就不会在城 市化外围打转转。因此,真实的乡村不是审美想象的空间,不是城市人消费的对象性存在,而是有着自身文化肌理的意义空间,有着家长里短、互助互帮、宗庙祠堂、读书敬祖的杂糅之地,是在时代变化中的生活方式的再塑造。虽然, 现实中的乡村依然很贫穷,需要在城市反哺中振兴;现实中的乡村依旧很落后, 但文化的根脉和生命活力尚在。乡村有待文化的发现,乡村文化需要复兴,这 是时代使然,更是中华民族复兴的使命担当。
乡村文化复兴一定要有对乡土文明的敬畏,在敬意和尊严中才能赢得乡村 文化的本体地位。急剧的城镇化,特别是城市化的扩张带来了对乡村的破坏和 撕裂,其根本性症结就是缺失对乡土文明的敬畏,视之为一个被掠夺和消费的 对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从文化的再发现开始,乡村振兴与特色小镇建设应充分展示“文化的中国”,使现代人能充分体验中国味的乡愁美学。遍地开花的特色小镇建设贵在“特色”,不是以追求“大”——大广场、大停车场、大牌楼、大接待中心为目标,更不能移植某种“洋化”的文化为之贴金。事实上在千篇 一律的“大”的覆盖下,乡村的灵魂、底蕴和特色消失了,巨大的无神的躯壳 只是行尸走肉而已。乡村文化复兴一定要蕴蓄和弘扬中国乡土文明的价值意味, 才能在根底上托举中国的文明型崛起。说到底,中国之强最终一定是文化自强, 是对人类文明的文化贡献。就此而言,这尤其离不开乡村文化的再发现和乡土 文明的价值重构。
21 世纪以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发展不单是指经济的发展,文化是发展的关键词,文化繁荣是社会文明发展的高级阶段。人类历史表明:文化获得感、人生幸福感,是最有意义的人类追求。这对乡村文化发展同样适用,乡村文化 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资源,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意义生 成空间,是现代人的灵魂栖居之地。文化是一种观念,文化是一种心态,文化 是一种生活。乡村文化的复兴期待着人们在现代化进程中形成一种眼光,不仅可以发现“乡村”,更能发现一种“中国样式”,发现中华传统美学的传承,同时亦是一种合乎时代机缘的新时代美学的生成。为此,对于乡村需要我们投去 敬畏和关切的目光!
代序
乡村文化复兴要有对乡土文明的敬畏……1
理论探讨篇
第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战略布局
——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重要论述”的一种解读…… 2
第一节 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重要论述”的三个视角
——以高远、深远、平远为视角的解读…… 2
第二节 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重要论述”的三个维度…… 8
第三节 在世界文化思潮的相互激荡中站稳脚跟…… 17
第四节 以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厚植现代化强国的 “底色”…… 23
第二章 新中国文化发展70 年的成就、经验与启示
——从弘扬社会主义文化理想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文化自信 …… 35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成功探索
——以政治、经济、文明为核心词的考察 …… 36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独特性与内涵…… 43 第三节 新中国文化发展70 年的辉煌成就 …… 50
第四节 新中国文化发展70 年的经验与启示 …… 58
第三章 乡村文化复兴与乡土文明价值重构…… 65
第一节 在中华文明与全球化双重视域中领悟乡村文化复兴的
意义…… 66
第二节 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文化的复兴与价值诉求…… 82
第三节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乡土文明价值重构…… 96
第四节 乡村文化复兴视野中的乡愁美学生成…… 106
第四章 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密码…… 121
第一节 特色小镇出场的历史语境和“浙江样板” …… 121
第二节 深刻理解特色小镇的“特色” …… 127
第三节 文化是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132
第五章 文化创意与城市空间的文化场景建构
第一节 文化场景的价值传播与文化创意培育
——城市转型发展的文化视角 …… 141
第二节 雄安新区的文化空间建构和价值传达…… 153
第三节 以文化创意培育推动成都迈向世界文化名城…… 165
第四节 文化创意在公园城市建设中的助力作用…… 170
实践调研篇
第六章 深圳质量和深圳标准的文化支撑…… 178
第一节 在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提升城市文化质量…… 180
第二节 在加强文化内容的创造中提升城市文化质量…… 183
第三节 在文化产业的做强中提升城市的文化质量…… 185
第七章 以“一心五区”铸就锦江文化发展高地
——成都锦江区践行“四个全面”战略的成功探索之一 …… 189
第一节 文化建设的主要成就及启示…… 190
第二节 文化创意产业强势发展、聚集效应日益凸显…… 193
第三节 锦江区文化发展繁荣的主要举措…… 199
第四节 锦江区文化建设经验剖析…… 204
目 录 3
第五节 锦江区文化建设进一步提升的方向…… 206
第八章 夯实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基础 讲好玉溪故事
——关于云南玉溪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思考和建议…… 211
第一节 对时代语境的深刻理解…… 212
第二节 玉溪的区位优势与文化旅游资源…… 216
第三节 在尊重规律中寻求产业发展的突破点…… 220
第四节 找准定位把好脉…… 226
第五节 发展路径、举措和建议……232
第九章 “好家风”活动在乡村治理中的价值
——浙江临安市“好家风”活动调研与启示…… 236
第一节 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中定位“好家风”
活动…… 237
第二节 在“好家风”活动中讲好中国本乡本土的“故事”…… 245
第三节 “好家风”活动的启示与思考 …… 248
第十章 建设四个生态 塑造浦口风尚
——南京市浦口区创新社会治理的实践与思考……256
第一节 社会治理的内涵与文化价值取向…… 257
第二节 以“四个生态”建设引领浦口社会治理创新…… 262
第三节 浦口创新社会治理的实践探索…… 269
第四节 对“浦口风尚”现象的思考与建议…… 275
第十一章 在乡土文明视野中重估张竞生的“乡建探索”
——张竞生的“乡建思想”初探 …… 283
第一节 时代语境的错位与价值指向的契合…… 283
第二节 张竞生博士“乡建探索”的内涵阐释…… 287
第三节 张竞生博士“乡建探索”的启示…… 291
第十二章 古镇保护与文化传承的“南浔样本”
——文化生成性视角的解读 …… 293
第十三章 传统文化在尧治河村的复兴及其引领作用的发挥…… 298
文化评论篇
第十四章 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阐释与产业开发…… 302
第一节 红色文化资源内涵的再阐释…… 303
第二节 红色文化资源的产业开发与品牌塑造…… 308
第三节 红色文化资源产业开发的不足与建议…… 312
第十五章 脱贫攻坚文化不可缺位 315
第一节 文化扶贫重在扶志…… 315
第二节 以优秀古典诗歌滋养领导干部的心灵…… 323
第十六章 书院的文化传承及其精神蕴蓄功能…… 331
跋 …… 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