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关于中国雕塑历史文化的图书。传统的表现是按年代进行叙述,而该书按材质进行划分,对源远流长的中国雕塑做大致梳理,突出有代表性的传世或出土的雕塑作品,突出信息量、知识性和文化性等。全书主要涉及内容有:陶塑、泥塑、玉雕、铜雕、金雕、石雕、木雕、瓷雕等,包括装饰性雕刻和城市环境雕刻。其中既有古雕塑的神奇故事和发掘经历,又荟萃了各类雕塑的惊世绝伦之关,以散文化的笔触、精致的插图,带给读者多重享受。
一直以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从时间上说,是在明朝之前的。明朝之前,占据社会主流的,是清明理性的孔孟之道。崇尚自然、游离社会的道学,作为主流思想的补充,与儒学一起“相辅相成”、“一阴一阳”,使得社会主流思想具有强大活力。从总体上来说,中国文化的源头,无论是周公、老子、孔子,还是后来的诸子百家,比如说孟子、苟子、庄子、韩非子、墨子等等,都对人生保持清醒、冷静的理性态度,保持孔子学说实践理性的基本精神,即对待人生、社会的积极进取精神;服从理性的清醒态度;重实用轻思辨、重人事轻鬼神的思维模式;善于协调,讲究秩序,在人伦日用中保持满足和平衡的生活习惯……中国文化的源头如此,决定了汉民族的心理结构和精神走向,包括汉民族理想追求、文化风格以及审美倾向。
中国文化在明朝之前,占据社会主流的,是高蹈的士大夫精神。最显著的表现在于:遵从天地人伦之间的道德,有高远的理想,讲究人格的修炼,反对人生世俗化,鄙视犬儒的人格特征。比如说孔子,从他的言语来看,更像是倡导一种人生价值观,追求人生的美学意义。又比如说庄子,他的学说,不像是哲学,更像是一种生活美学:道是无情却有情,看似说了很多超脱、冷酷的话,实际上透露出对于生命、本真的眷恋和爱护,要求对整体人生采取审美观照态度,不计功利是非,忘乎物我、主客、人己,以达到安详和宁静,让自我与整个宇宙合为一体。这种贯穿着士大夫精神的人生价值观,让人忘怀得失摆脱利害,超越种种庸俗无聊的现实计较和生活束缚,或高举远慕,或怡然自适,或回归自然,在前进和后退中获得生活的力量和生命的意趣。这就是中国历代土大夫知识分子一以贯之的艺术清洁精神。英国大哲学家罗素曾经说:“在艺术上,他们(中国人)追求精美,在生活上,他们追求情理。”这是说到关键了。
中国人的生活哲学就是如此,一方面高旷而幽远,另一方面也连着“地气”,是自发的浪漫主义和自发的经典主义的结合。道家是中国人思想的浪漫派,儒家是思想的经典派。当东汉年间佛教传入之后,这种以出世和解脱为目的的宗教体系遭到了儒学和道教的抵抗,从而消解了印度佛教中很多寡凉的成分。经过“中庸之道”的过滤,其中极端的成分得到了淡化,避免了理论或实践上的过火行为。也因此,一种中国特色的佛教观产生了,佛教在中国更多变身为“生活禅”,变成一种热爱生活创造人生的方式。中国人一方面避免了极端的“出世”之路,另一方面,由于心灵的滋养、美智的开发,使得东汉魏晋,包括后来的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以及唐宋元产生了很多高妙的艺术,“艺术人生”的观念也随之如植物一样葳蕤生长。可以说,这些朝代,是中国最具审美价值、最开人们心智、也最出艺术珍品的年代。也因此,很多艺术种类都在这个阶段达到了高峰,比如说唐诗、宋词、元曲、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等,它们洋溢着一种高蹈的精神追求,境界高远,洁净空旷,如清风明月,如古松苍翠。从审美上看,由于存有或明或暗的观照,存有人格与事物的交融,主题得到了提升,感悟与生命同在,境界与天地相齐,一种深远的“禅意”油然而生……从总体境界上来看,这一阶段的各类艺术形式,达到了各自的高峰。它们是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精髓的。
中国的艺术精神到了明清之后,有低矮化的倾向。明清以后,由于社会形态的变化,专制制度进一步严酷;加上统治者出身和教育的局限,以及愚民政策的目的,整体文化和审美呈低俗化的倾向,社会和人生的自由度越来越窄,艺术的想象空间越来越逼仄,艺术作品的精神高度下降。随着“程朱理学”和科举制度的推行,人们的想象力、创造力被扼制,审美弱化,艺术更趋“侏儒化”、“弱智化”。大众普罗的喜好抬头,刚正不阿的风骨软化,崇尚自由、自然、提升的审美精神也在丧失。不过尽管如此,在明清时代的中晚期,那种崇尚自然、物我两忘的高贵精神仍时有抬头,一批有着真正艺术精神的独立艺术作品或有出现。尽管如此,士大夫精神已不是艺术美和生活美的主旋律,它只是一种空谷幽兰的生命绝响。
近现代之后,由于社会动荡,战乱连连,再加上西方现代化所导致的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渗入,中国的文学艺术遭到了进一步摧残,传统的艺术精神更进一步沉沦。艺术的政治化倾向、实用主义倾向和世俗主义倾向抬头,这直接导致了真正的艺术精神缺失,艺术的品位下降,高蹈精神向世俗俯首,自然和自由变身为功利和实用,士大夫精神更是变身为犬儒主义。中国近现代上百年的屈辱和战乱,更使得中国自古以来高洁的审美观变得扭曲和肤浅:黄钟大吕变成田野俚语,布衣青衫变成了披红挂绿,古琴琵琶变成了锣鼓鞭炮,洁身自好变成了争相取宠,安详宁静变成喧哗骚动,幽默风趣变成庸俗不堪……如果说是与非,美与丑是人类最基本标准的话,那么,很长一段时间里,这种基本标准都在丧失,很多人已分辨不了是与非,也分辨不了美与丑。“文革”时期八个脸谱化的样板戏在左右着中国人的全部精神生活,这样的现象,又何尝不令人扼腕叹息!
如果说中国当代教育存在着诸多问题的话,那么,以我的理解,当代教育最大的失败,甚至不是传统丢失、精神扭曲以及弱智低能,而是在美育上的缺失。这一点,只要观察我们周围的人们,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我们的周围,到处都是对于生活没有感觉,对于美丑没有鉴别的人。他们所拥有的,只是功利,只是物质,只是金钱,只是对美丑的弱智的鉴别和判断。这些人不仅仅是一些教育低下的人,甚至,一些貌似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也是这样——他们虽然拥有很高的学历,有很好的教育背景,但在美丑的辨别力,以及对于艺术、心灵的觉察力、感悟力和理解力上,同样表现得能力低下、缺乏常识。这样的现象,实际上是我们多年以来的教育缺乏美育,缺乏精神导向的结果。一个人的审美,是与道德和智慧联系在一起的,审美的缺失,实际上也是道德和智慧的缺失。一个对美缺乏判断力的人,很容易在人生中缺乏动力和方向,也很容易被民族主义、法西斯主义、极端主义、工业主义所奴役,成为过度现代化的牺牲品。在很多时候,这种人不可能是一个丰富的生命,只是一架精神匮乏的机器。
现在,这一套由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精心组织的“最美中国丛书”,似乎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一些“寻根”和美育上的缺失。该丛书旨在“重建中国优美形象,重构华夏诗意生活”,通过对古代思想、伦理道德、文学艺术、风景民俗、器物发明等的重新梳理,重新发现中国特有的美,倾情向世人推介这种美,以期真正的美得到传承。这套书知识精准,图文并茂,力求童趣与大美的融合,悦目和感人的统一。对于正在成长的青少年来说,这一套书,应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最起码它可以让人知道,什么是中国的最美,什么是中国真正的美。继第一辑十本书受到业界、读者的广泛好评之后,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又趁势推出第二辑“物华灼灼”和第三辑“文质彬彬”,加在一起又有20本,这两辑丛书在第一辑相对比较宏大叙事的基础上,着力聚焦中华文化的细节之美,视角更为开阔,叙述更为细腻。无疑是值得期待的。
上个世纪初,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曾经提出过著名的“五育并举”教育方针,“五育”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其中,美感教育尤其有特色,蔡先生还以“以美育代宗教”的口号闻名于世。在蔡元培看来,美育是宗教的初级阶段,对于没有宗教传统的中国人来说,美育教育是一种基础,并且相对宗教,美育更安全,更普及,也更为人接受。通过美育,可以培育出道德是非的基础,培育出向上的力量。虽然蔡元培的这一观点引起过一番争论,但对于一个人来说,有美的熏陶,有对于美丑的正确判断,怎么都不能说是一件坏事。并且,美与是非,与善恶,与道德,与人类的心灵,与这个世界的根本,是联系在一起的。以对美的判断和感知为出发点,了解中国历史,了解中国文化,了解中国人曾经的艺术生活,了解一个民族的内心世界;从而进一步了解世界,了解世界的规律,与身边的一切做到和谐相处,都是大有好处的。
也许,这套书的意义就在于此。
一 陶塑:天天之美
(一)裴李岗文化·陶塑人头
(二)仰韶文化·陶鹰鼎
(三)马家窑文化·舞蹈纹彩盆
(四)秦·兵马俑
(五)汉·击鼓说唱陶俑
(六)唐·三彩陶俑
二 泥塑:质朴之美
(一)红山文化·泥塑女神像
(二)两晋南北朝至隋唐·石窟泥彩塑像
(三)唐·五台山南禅寺塑像
(四)五代·平遥镇国寺彩塑
(五)宋·彩塑
1.晋祠圣母殿彩塑
2.温州白象塔彩塑
(六)小型泥塑
1.天津泥人张
2.无锡惠山泥人
3.陕西凤翔彩塑
三 玉雕:温润之美
(一)红山文化·玉猪龙
(二)凌家滩文化·玉器
1.玉龙
2.玉人
3.玉龟与玉版
(三)良渚文化·玉器
1.玉琮
2.冠形器
3.玉三叉形器
4.玉璧
(四)龙山文化·玉璋
(五)夏·七孔玉刀
(六)商·妇好墓玉风
(七)汉·承露盘玉高足杯
(八)宋·玉兽耳云龙纹簋
(九)元·渎山大玉海
(十)清·玉雕
1.《大禹治水图》玉山子
2.《桐荫仕女图》俏色玉雕
四 铜雕:神秘之美
(一)三星堆文化·青铜人物立像
(二)金沙遗址·铜立鸟
(三)商·青铜重器
1.后母戊鼎
2.四羊方尊
3.龙虎尊
4.人面方鼎
(四)西周·青铜重器
1.毛公鼎
2.散氏盘
3.虢季子白盘
(五)春秋晚期·吴王夫差鉴
(六)战国·铜雕
1.曾侯乙编钟
2.楚大鼎
3.虎噬鹿形器座
(七)汉·铜雕
1.长信宫灯
2.错金银博山炉
3.马踏飞燕
五 金雕:灿烂之美
(一)金沙遗址·金面具
(二)西汉·滇王金印
(三)唐·法门寺金银器
(四)清·金嵌珠天球
六 石雕:深沉之美
(一)云冈石窟石雕像
(二)龙门石窟石雕像
(三)大足石刻
(四)乐山大佛
(五)霍去病墓石雕
(六)汉画像石
(七)南朝·陵墓石刻
(八)唐·昭陵六骏
(九)南京明孝陵石刻
(十)许国石坊
七 木雕:精细之美
(一)故宫太和殿木雕
(二)寺庙和会馆戏楼木雕
(三)徽州木雕
八 瓷塑:晶莹之美
(一)福建德化观音像
(二)北宋·影青釉仙人吹笙执壶
(三)元·影青釉透雕人物瓷枕
九 城雕:新生之美
(一)人民英雄纪念碑
(二)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