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中心城区及松山湖开发区抗震防灾规划编制》一共分为九个章节,全面介绍了东莞市中心城区及松山湖开发区抗震防灾规划的编制依据、方法及具体内容。
《东莞市中心城区及松山湖开发区抗震防灾规划编制》的出版将为广大地震工作者及从事规划设计人员提供此类专项规划的编制范本。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属于城市规划中的专项规划,其编制及实施的目的就是为了减轻地震对城市所带来的直接及间接灾害,未雨绸缪,真正做到城市减灾,规划先行。
2015年1月,广东省工程防震研究院受东莞市地震局委托,负责编制东莞市中心城区及松山湖开发区的抗震防灾专项规划。在编制过程中始终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为依据,结合现有国家及地方相关标准和规范,以“预防为主,防、抗、避、救相结合”为编制方针,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编制立足于规划的可实施,易操作。2015年12月规划通过专家组验收,2016年10月通过东莞市城乡规划委员会审议,2017年8月东莞市人民政府正式批复,付诸实施。
在整个编制过程中,编委会得到东莞市发展和改革局、市经济与信息化局、市教育局、市民政局、市国土资源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地震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公路管理局、市水务局、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局、市体育局、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市统计局、市城乡规划局、市城市综合管理局、市公安消防局、市供电局、东莞市城建档案馆、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东莞分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东莞分公司、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东莞分公司、东莞市东江水务有限公司、东莞新奥燃气集团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他们为项目实施提供了大量宝贵的数据资料,为规划成功编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此,谨致谢意。
本书一共分为九个章节,全面介绍了东莞市中心城区及松山湖开发区抗震防灾规划的编制依据、方法及具体内容。本书的出版将为广大地震工作者及从事规划设计人员提供此类专项规划的编制范本。
第1章 东莞市中心城区及松山湖开发区概况
1.1 地理环境概况
1.2 人口分布概况
1.3 经济发展概况
1.4 上层次规划解读
第2章 规划目的与原则
2.1 规划目的
2.2 规划原则
2.3 规划依据
2.4 抗震设防要求
2.5 规划期限
2.6 规划范围
2.7 编制模式
第3章 地震活动性和地震构造评价
3.1 区域地震活动性评价
3.1.1 地震资料来源
3.1.2 地震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
3.1.3 历史地震对规划区的影响
3.2 区域地震构造背景
3.2.1 区域主要断裂及其活动性
3.2.2 活动盆地
3.2.3 地震危险性影响评价
3.3 东莞市中心城区及松山湖开发区地震活动性与地震构造
第4章 城市用地抗震性能评价
4.1 引用资料概述
4.2 城市建设用地规划解读
4.2.1 重要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4.2.2 工业用地
4.2.3 仓储用地
4.2.4 生活居住用地
4.2.5 绿化用地
4.2.6 生命线工程用地
4.3 地震破坏及不利地形影响估计
4.3.1 地震破坏影响估计
4.3.2 不利地形影响
4.4 城市用地抗震防灾类型分区
4.5 城市用地抗震适宜性评价
4.5.1 抗震适宜性分区
4.5.2 抗震适宜性综合评价
4.6 城市建设用地抗震规划要求
4.6.1 重要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4.6.2 工业用地
4.6.3 仓储用地
4.6.4 生活居住用地
4.6.5 绿化用地
4.6.6 生命线工程用地
第5章 城区建筑抗震防灾规划
5.1 建筑抗震性能评价
5.1.1 建筑物抗震调查概况
5.1.2 建筑物抗震性能评价方法
5.1.3 城市重要建筑抗震性能评价
5.1.4 中小学校建筑抗震性能评价
5.1.5 医院建筑抗震性能评价
5.1.6 一般建筑抗震性能评价
5.1.7 文物建筑抗震性能评价
5.1.8 抗震能力薄弱地区评价
5.2 建筑抗震规划要求
5.2.1 现有城市重要建筑抗震改造规划
5.2.2 现有中小学校建筑抗震改造规划
5.2.3 现有医院建筑抗震改造规划
5.2.4 现有建筑物抗震能力薄弱地区规划要求
5.2.5 新建建筑抗震规划要求
5.3 建筑物抗震加固和改造策略
第6章 基础设施抗震防灾规划
6.1 交通系统抗震防灾规划
6.1.1 交通系统现状
6.1.2 交通系统抗震能力分析
6.1.3 交通系统抗震能力评价
6.1.4 交通系统抗震防灾要求和措施
6.2 供水系统抗震防灾规划
6.2.1 供水系统现状
6.2.2 供水系统抗震能力分析
6.2.3 供水系统抗震能力评价
6.2.4 供水系统抗震防灾要求和措施
6.3 供电系统抗震防灾规划
6.3.1 供电系统现状
6.3.2 供电系统抗震能力分析
6.3.3 供电系统抗震能力评价
6.3.4 供电系统抗震防灾要求和措施
6.4 供气系统抗震防灾规划
6.4.1 供气系统现状
6.4.2 供气系统抗震能力分析
6.4.3 供气系统抗震能力评价
6.4.4 供气系统抗震防灾要求和措施
6.5 通信系统抗震防灾规划
6.5.1 通信系统现状
6.5.2 通信系统抗震能力分析
6.5.3 通信系统抗震能力评价
6.5.4 通信系统抗震防灾要求和措施
6.6 医疗卫生系统抗震防灾规划
6.6.1 医疗卫生系统现状
6.6.2 医疗卫生系统抗震能力分析
6.6.3 医疗卫生系统抗震能力评价
6.6.4 医疗卫生系统抗震防灾要求和措施
6.7 物资保障系统抗震防灾规划
6.7.1 物资保障系统现状
6.7.2 物资保障系统抗震能力分析
6.7.3 物资保障系统抗震能力评价
6.7.4 物资保障系统抗震防灾要求和措施
第7章 地震次生灾害防御
7.1 地震次生灾害特点
7.1.1 地震次生火灾的特点
7.1.2 地震次生毒气泄漏与爆炸的特点
7.1.3 地震次生水灾及特点
7.2 规划区内地震次生灾害危险性调查分析
7.2.1 地震次生火灾危险性调查
7.2.2 地震次生爆炸与毒气扩散危险性调查
7.2.3 地震易燃易爆危险性综合分析
7.2.4 消防能力分析
7.2.5 规划区内地震水灾危险性调查与分析
7.3 地震次生灾害防御
7.3.1 地震次生火灾及易燃易爆灾害防御对策
7.3.2 地震次生水灾防御对策
7.3.3 地震地质灾害防御对策
第8章 避震疏散场所与疏散通道规划
8.1 避震疏散模式及场所分类
8.1.1 避震疏散模式
8.1.2 避震疏散场所分类
8.2 避震疏散场所用地规划标准及选址原则
8.2.1 避震疏散场所规划标准
8.2.2 避震疏散场所选址原则
8.3 避震人口核算与需求分析
8.3.1 现状避震人口核算与需求分析
8.3.2 规划避震人口核算与需求分析
8.4 避震疏散场所用地布局规划
8.4.1 规划思路
8.4.2 规划避震疏散场所用地潜在资源筛选
8.4.3 总体规划
8.5 避震疏散场所用地近期建设规划
8.5.1 现状避震疏散场所用地潜在资源筛选
8.5.2 近期建设避震疏散场所用地
8.6 规划实施建议
8.6.1 规划管控接口
8.6.2 近期重点建设项目
8.6.3 避震疏散场所建设要求
第9章 抗震防灾规划信息管理系统
9.1 系统基本结构
9.2 抗震防灾规划数据库
9.2.1 数据库内容
9.2.2 数据库结构
9.2.3 数据存储方式设计
9.2.4 数据访问方式
9.2.5 数据库优化设计
9.3 系统功能
9.3.1 基本功能
9.3.2 信息查询
9.3.3 规划服务
9.3.4 图件输出
9.3.5 信息管理
9.4 系统支撑环境
参考文献和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