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底踏上行程之际,我并没有意识到,这会是一系列“冒险”的开始。
这么说当然有些做作,因为我们活在一个传统意义上无险可冒的时代。山水的棱角早已被抹平,康庄大道通向每一个角落,郦道元和徐霞客们经行之处都变成了景点,被旅行社细致入微地编织进收费不一的线路图中……
我所说的冒险,在于对历史地点的确认。十场大战,距今最远的已有近五千年,最近者也有几百年,其中所涉及之地点,大多数都有争议,如何确认何处才是真正的历史现场?没有捷径,只好把争议中的地点尽数列入行程,一路走,一路看,试图寻找到最为可靠的地点。最后我无奈地发现,即便到了现场,即便参阅了古往今来无数人的考证,依然不能获得确凿无疑的答案。
因为,“被篡改”不是文字独享的特权,地点同样享受到了如此待遇。
这其中原因众多。以中国之大,历史之久远,政权更迭之繁复,地名变迁之多端,客观上已经造成了辨认的困难,何况还有本地人的附会,他们恨不得全部历史都在自己老家发生。古人如此,今人更甚,为了把家乡打造成文化胜地,政府和地方学者们不知附会甚或改造了多少历史事件与地点,以期把某人某事争取为本乡特产。伏羲、女娲、黄帝、炎帝,他们争;大乔、小乔,他们争;西门庆,据说他们还是争。
我的前辈们,我的朋友们,大都喜欢在他们所写的文章后面缀上写作日期。某年某月某日,仿佛证明这一天他们没有虚度。于是,他们出版的书,就成了一本个人的编年史,可爱地记录着他们的行迹。这是一种不朽的渴望。他们记录下来的,呈现在世人和历史的眼前,于是,这些日子不朽了,这些他们埋头写作的日子,变成了他们身后按图索骥的历史痕迹。他们多么想让身后的人们记住他们啊!记住他们曾经在这个世界上发言,而且变成了活字印刷。如果是竹简时代,他们肯定要比别人刻得更深。
我不喜欢他们的方式。我不喜欢他们不朽的潜意识。我不喜欢他们标榜春秋,好像那些日子真的有多么珍贵似的。所以,我非但不给自己的文章标注日期,而且从来不给自己的书写序写后记。有几本书也有序,那都是出版商的杰作,即使有的署上了我的名字,也不是我写的。那只是挂我的羊头卖他的狗肉。我渴望的是速朽,就像我根本不爱自己写下的文字。
连自己的书都不写序,可想而知这篇序一定有着隐秘的原因。
是为谵语。
作为比我小上整整十岁的兄弟,我有时琢磨过立山的人生轨迹和精神脉络。远溯回上世纪中后期,我在中原某大学混口饭吃,立山是这所大学经济管理系的学生,我看过他写的一些诗,就此结识。虽然他第一次见我隐瞒了学生会干部的身份,而我对这样的身份深恶痛绝,但友谊还是延续了下来。
序 水和蜜之后,是灌顶的醍醐(许晖)
壹 涿鹿之战 史前英雄传
英雄需问出处4
炎黄或许是兄弟6
蚩尤攻涿鹿9
剥开神话的外衣14
黄帝南下17
贰 牧野之战天命与阴谋
伐纣前传24
观兵,虚晃一枪26
白纸黑字,如此巧合29
胶鬲原来是卧底33
正统确立37
叁 城濮之战 兵者诡道
重耳流浪记44
楚人围宋47
诡计与博弈49
子玉的困境54
退避三舍,诱敌城濮56
肆 马陵之战 复仇与大转折
从同窗到仇敌64
孙膑赛马66
桂陵谜题70
商鞅的阴谋72
夜幕下的马陵道74
伍 长平之战 杀降者不祥
秦赵必有一战84
上党,烫手山芋还是必争之地?87
决战为何在长平?89
赵括,并非纸上谈兵91
40万人是怎么被活埋的?96
陆 垓下之战 贵族之死
流氓与混迹在流氓中的贵族104
两名内鬼106
放杀义帝与彭城大捷109
合约不过是空话112
垓下突围与乌江自刎115
柒 赤壁之战 被演义的历史
曹操大战略与“正统”的魔法122
刘备也盯上了荆州124
鲁肃,一个关键人物128
既生瑜,又生亮129
东风是怎么借来的?131
捌 淝水之战 一场被过分美化的胜利
东晋,苟安的王朝140
前秦崛起141
天王苻坚的终极理想143
一场关于“正统”的辩论146
“卧底”朱序,一个意外150
奇迹发生153
玖 襄樊之战 两座城和五个人的命运变迁
贾似道:“民族英雄”的瞒与骗160
刘整:从名将到叛徒的身份转换162
范文虎:怎一个“拖”字了得165
无名氏:他夺走了最后一根稻草167
吕文焕:降还是不降?这是一个问题171
拾 宁远之战 一个人的战争
进京与出关180
宁远何以必守?181
那两日的惨烈184
八年未有之胜利189
上将由来无善死193
跋 在无险可冒的时代“走读历史”
姜榆罔的出生地,传说在厉乡厉山的一个石洞里,所以他也被称作厉山氏,或者烈山氏,读音相近,意思也差不多。厉乡在春秋时期为厉国所在,大约在今湖北省随县一带。
当然,姜榆罔也没有在故乡待多久,他后来到了姜水,并在那里长大成人。他的姓氏即来源于此。姜水也属于渭河流域,具体地点大约在今陕西省岐山县和扶风县的交界处。
也就是说,姬轩辕和姜榆罔初期的活动区域十分接近,也就几十公里的样子,无论生存环境还是生活习俗,相差都不大。如果说他们是同时搬到这里的,也不无可能。后来,他们在渭河流域逐渐发展壮大,为了寻求更多的利益和资源,就率领着各自的部族向外迁徙和扩张。
他们的基本路线是走向东方。
姜榆罔的部族最终到达了今山西、河南交界的太行山一带,那里地势较高,少有洪水侵袭,他们过起了相对稳定的农业生活。姬轩辕则从山西北部越过太行山,游牧到了河北北部,今天的张家口地区。
当时的中国大地上,最高统治者是神农氏。这不是一个确定的人物,而是一个超越部落概念、延续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部落共主世家,类似东周时的周王室。
值得注意的是,历来有许多人说炎帝就是末代神农氏。这个说法广为流传,但并不可靠,这一点在《史记》中可以得到证明。在《史记·五帝本纪》中,司马迁先说“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后又说“炎帝欲侵陵诸侯”——如果炎帝就是神农氏,为什么前面说无力征讨,后面又说要“侵陵”?显然前后矛盾。而且,神农氏为天下共主,对诸侯用兵理应称作“征讨”,怎么能用“侵陵”?因此可以确定炎帝绝非神农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