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溯源:麻黄桂枝肉桂应用辑要》收录了2000年来300余部本草著作中有关麻黄、桂枝、肉桂的全部论述,内容涵盖本草药名、别名、来源、产地、道地药材、种植,养殖、收采或开采、炮制、加工、保藏、真伪鉴别、升降浮沉、性味、归经、功效、治病机理、主治、适应证、方药配伍、临床应用、剂量、煎煮方法、禁忌等。可为当代中医药科研、临床、教学、新中成药制剂开发以及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农业与种植,养殖、冶炼、地理、物候、化学、气象、食品等领域的研究与应用提供系统的文献支撑。
一株小草改变世界,一缕药香保障健康,一册囊括本草精华,一书尽涵圣贤药论。
本草是中医治病的主要手段,明代著名医学家徐春甫云:“不读本草,焉知药性?”然当今的中药类工具书、辞书、药典及《中药学》教材等,由于受篇幅限制,未能全面反映历代医药学家研究应用本草的成果,影响了中医学的发展与进步。,一
中华民族在生存繁衍及与疾病做斗争的过程中,发现许多具有防病治病功效的植物、动物与矿物等,经过长期反复的验证与再实践,终于在汉代编纂成我国第一部中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首次总结了汉以前数千年用单一本草/单方治病用药经验,不仅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还奠定了中药学的基础,成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
《本经》问世后,受到众多医家青睐,有对《本经》进行专门发挥,如明清著名医家缪希雍、卢复、卢之颐、徐彦纯、张志聪、姚球、徐大椿、黄钰、陈修园、邹澍、叶志诜、顾观光等,基于《本经》成书秦汉,文辞古奥,义理难窥,在挖掘文献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辑佚《本经》药物,进行专门发挥,纂集《神农本草经疏》《本草发挥》《本草乘雅半偈》《本草崇原》《神农本草经百种录》《神农本草经读》《本草经解》《本经疏证》《本经续疏》《神农本草经赞》《本草经便读》《神农本草经会通》《神农本草经注论》等书,为后世学习研究应用《本经》,掌握药效,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又在《本经》基础上,深入阐发药性、归经、功效、主治、适应证、方药配伍、临床应用、使用禁忌、别名、产地、药材特征、种植或养殖技巧、采收时机、加工炮制、保藏方法、鉴别辨伪等,撰写了大量本草专著或本草专篇,对本草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还有医家为便于学习本草或课徒需要,将本草内容进行高度概括,编成脍炙人口,易记不忘的三言歌诀、四言歌诀、七言四句歌诀、六言歌诀、七言八句歌诀及歌赋等,为传播中医做出重要贡献,并为中国古代诗词歌赋宝库增添了亦诗亦医、诗医一体的独特华章,还为相关专业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史学文献资料。
本草专著或篇多达三百多部/篇,记录了历代先贤们研究本草药名起源、别名、来源、产地、道地药材、种植、养殖、收采或开采、炮制、加工、保藏、真伪鉴别、性味、归经、功效、治病机理、主治、适应证、方药配伍、临床应用、剂量、煎煮方法、禁忌等几千年的历史经验与心得体会,是中药的精华之所在,也是中医学精华之所在,更是中医治病的最重要的手段与参考依据,还成为当今开发古代经方与名方新中成药制剂的最重要参考文献。
但是,由于历代本草著作众多,印量较少,流通有限,传播欠广,加之多按自然属性分类与当代《中药学》教材、中药工具书及辞书迥异,因而查找本草极为不便。这给中医药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医院及诊所、新药研发和药企、中药流通与零售流域等系统研究、查找、利用单味本草文献带来了莫大的困难。
有鉴于此,我们团队十余年来广泛收集汉代至1949年之间的本草古籍文献,足迹遍及全国,深入挖掘,系统整理,以桂枝、麻黄、肉桂为纲,历史顺序为目,原文照录,原汁原味,标明出处,汇集历代医药学家药说要论、用药心得,纂为本书。
我们知道,李时珍《本草纲目》采录16世纪以前中国历代学者研究药用植物、动物、矿物及酒、醋发酵品及相关资料的巨量文献,因此受到中医药及海内外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冶炼、天文学、物候学、化学、气象学、食品等学科或领域研究者的高度重视,故而被翻译成多国文字传播到全世界,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书不仅辑录《本草纲目》以前所有本草文献,并且是全文照录,而非部分摘节;还收录《本草纲目》之后(1587-1949年)近四百年的本草文献,较《本草纲目》文献更多、更为全面、更为系统。为当代中医药、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农业与种/养殖业、冶炼学、天文学、物候学、化学、气象学、食品等领域的研究与应用提供系统的文献学支撑。这对于全方位系统理解掌握中药知识,促进中药学术研究、提高临床疗效,发挥中医药保障人类健康的优势,进一步扩大中医药影响具有重要的价值。
本书汇集2000年来麻黄、桂枝、肉桂的300多种本草古籍,涵盖了历代医药学家研究应用本草的心得与经验。
本书得到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河南)、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业务建设科研专项“基于肺病数据库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相关病症的证治规律研究(JDZX2012027)”及呼吸疾病诊疗与新药研发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河南省特色骨干学科中医学的大力支持,一并表示感谢。
本书第一章由李成文、姚波、崔艳超编写;第二章由路秀云编写;第三章由李肇进、徐向宇编写;史永恒、王云凯、王安娜、马梦舸、栗连杰、陈言核对全文;李成文通审全稿。
因中医古籍浩如烟海,收录文献或有遗漏,间有不当之处,敬请斧正。
李成文,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河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各家学说教研室主任,河南省中医医史文献重点学科带头人。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名医学术思想研究分会名誉副主任委员、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中医学术流派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史文献分会常委、河南省中医医史文献分会副主委。
第一章 麻黄
第一节 麻黄导读
第二节 名家药论精选
第二章 桂枝
第一节 桂枝导读
第二节 名家药论精选
第三章 肉桂
第一节 肉桂导读
第二节 名家药论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