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爱因斯坦曾说:时间和空间是人类的错觉。相关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研究已经证实,人类的感觉经验内容是经过脑修饰处理之后的虚拟现实结果,作者称其为棱镜原理。这也符合中国古人“用心如镜”的说法,即我们内心对身心世界的认识,是真实存在的一个镜像,该镜像的质量取决于内心(大脑)这块镜子的质量。
近年来,脑科学和神经科学的发展,给心理学提供了一些踏实的立足点。尤其是棱镜原理,让我们看到了大脑这面镜子的高度动态性。作者一方面基于这种可变性引出了镜像的扭曲之说,认为这种扭曲就是给我们带来认知偏差和健康问题的原因;另一方面通过这个扭曲的镜子和现实之间的交互关系,分析了其在认知、行为、生理等方面所产生的影响。
《健康的心理源泉》这本书从心理学和认知科学角度出发,借鉴中西文化和现代宏观、微观物质科学、心理科学和社会科学对身心健康的认识与实践,探讨了心理过程与广义健康,即包含生理、心理、社会、行为和认知在内的整体健康之间的关系。作者力求将客观研究与主观体验、科学理论与人生实践、哲学思辨与实际观察相结合,融合古代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哲学与科学等各方面的思想与实践,邀请读者亲自对身心世界现象及其运动和动力规律做出观察、思考与领悟。
有关心理健康,我们听到的太多,真正知道的又太少。
逻辑自洽、内容跨界、寻根溯源。剖析“心”在感知和执行层面存在的必然扭曲,将生物进化、社会文化、神经科学、现代量子物理学等视角融会贯通,对人类个体和群体健康问题的本质作出解释。
序
罗非教授将自己新书的名字定为“健康的心理源泉”。乍一看,读者会以为这是一本关于健康心理学的书。此类书近年来大热,在各类书店、图书馆、咨询中心,甚至社区图书室,它们常常都被摆放在显眼的位置。似乎生活在当下的人们史无前例地要去关心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了。那么,罗教授作为严肃的科学家也要来凑这个热闹吗?当然不是。只有在通读完全书之后,读者才能够明白,这是一本与上述热销书完全不同的书。罗教授在书中对于健康问题的思考和讲述,不仅态度严肃,而且逻辑自洽、内容跨界、寻根溯源,最终尝试以“心”在感知和执行两个层面存在着的必然扭曲的过程,对人类个体和群体健康问题的本质作出解释。
我以为,除翻译的西人著作之外,在心理学界近些年出版的自编、自述、自作的著作中,本书应该算是难得一见的好书,很值得从事科学研究和人文教化的各类人员一读。本书综合了物理学、生物学和社会文化学的知识,围绕着心理科学和神经科学的实验结果,从人类视角下的微观、中观到宏观世界,层层递进地揭示出人类个体和群体各种健康问题均源于自主“我”的错误认识。罗教授认为,“心”所观察的才是全局,人类个体和群体的“我”和“我们”不过是在“生命物质因果基础上的随机过程”,其所认识的现象也不过是全局中被心理过程扭曲了的部分,“我”和“我们”亦不过是“心”在现实世界中的不同代理人而已。但“我”和“我们”却自以为是,执着地只顾维护代理人各自的利益,坚持认为被各自心理过程所扭曲的就是真实的世界。这种因心理过程自然产生的重大偏差便是导致人类个体和群体出现各种健康问题的源泉。
“我”和“我们”都生活在各自扭曲了的虚幻世界中,因而必定要遭受健康问题的困扰。但罗教授并没有因为分析得出这种必然结果而悲观失望。他在书中提出,人们要像锻炼身体那样去进行心理建设,因为心理的物质基础——人们的神经系统如同肌肉骨骼系统一样,是可塑可造的。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训练心理稳定性和心理洞察力。这两方面的集成,既可以让人类充分地了解自己,又可以让人类了解自己与环境、社会、历史等的关系,从而建立安宁、明智的人生境界,并做到健康之人“临大事有静气”。我与罗教授同事多年,知道他科学研究做得好,正念练习也很投入,整个人都沉浸在一种平和的气场之中,静气充盈。这或许就是他多年坚持以“知行合一”的方式进行心理建设的外显成果,亦是本书所含智慧在他身上的体现。
当然,本书或许还会启发读者想弄清一个更基本的问题,即“心”为何物?是儒家的理与心?是老庄的道?还是佛家的禅?是心物二元“我思故我在”中的主观“心”,还是“存在就是被感知”中的客观“心”?抑或是物质微观粒子在“随机基础上的因果链条”?罗教授虽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但在此问题上他依然是乐观的:坚持心理建设,坚持科学态度,人类总会接近那个能够观察全局和真实对象的“心”。健康可期,未来可期。
张建新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前言
尽管心理科学是探索内心活动的顶尖科学范畴,但它所获得的成果总是有机会回馈给支持它发展的社会和大众。这种回馈的诸多形式当中,最重要的可能就是对健康及其现代理解的贡献。因此,将学界对心理与健康问题的探索宣诸纸面,以飨读者,是众多心理学家的或多或少的共同心愿。这本书出现在本丛书中,可以说是必然的。从这个角度来说,笔者仅仅是捉刀之手,适逢其会而已。
然而“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希有不伤其手者矣”。因此写作本书,不免战战兢兢,深恐贻误读者。故本书其言或有不工,但其论点则力求言有实据。而当今文献之中,百家争鸣,种种论据也多有不一之处,取舍之间殊为不易。每逢此时,则务求证之于心,庶几可免于流弊其后。
先哲尝言,“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开悟。”对于理论的探讨,仅凭逻辑的讨论尚不足以充分领会。因此在行文之间,力求比拟于日常经验,或援引其它学科的先进理论与实践,俾能增强其可理解性。然而囿于笔者的见闻,或有引喻失当之处,尚乞读者见谅。
尽管有如此种种考量与措施,然笔者以未学之管窥,欲述诸大家之精髓于有限篇幅之间,实属捉襟之举。文中定有种种错谬之处,在此预先告罪!请读者诸君在阅读时自行取舍为盼。若能更予以批评指正,则笔者幸甚!
罗非
罗非,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生理学会、中国心理学会、中国神经科学学会、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会员。曾任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感觉、情绪、认知过程及其调节的神经心理机制。
前言
1 引言
2 健康观念的演变
2.1 引言
2.2 健康观念的起源
2.3 早期的一体观
2.4 中期的各种宗教健康观
2.4.1 本真论的分裂
2.4.2 多神论的兴衰
2.4.3 一神论的建立与演变
2.4.4 一神论的困难
2.5 近代的生物观与心理观
2.5.1 生物模式
2.5.2 生物医学模式
2.5.3 传统的心理观点
2.6 当代的身心社会观
3 健康心理学
3.1 引言
3.1.1 健康心理学概念
3.1.2 健康心理学的分支
3.2 健康心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3.3 健康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
3.3.1 健康心理学的理论研究
3.3.2 健康心理学的应用
3.4 健康心理学的局限
4 身心沟通的焦点
4.1 引言
4.2 大脑的结构与功能
4.2.1 生命形态的演变
4.2.2 神经系统的进化
4.2.3 脑的结构与功能
4.3 核心心理功能
4.3.1 新皮层的用途
4.3.2 核心心理功能
4.4 棱镜原理
4.4.1 历史性的一步
4.4.2 神经系统的工作方式
4.4.3 脑的虚拟计算
4.4.4 错觉与真实的棱镜原理
4.5 生命王国的组织架构
5 沟通的扭曲(上)
5.1 引言
5.1.1 神经学习律与细胞群落反应
5.1.2 适应的利与弊
5.2 认知扭曲
5.2.1 物质身体与感觉能力
5.2.2 认知活动
5.3 情感扭曲
5.3.1 情绪的分类
5.3.2 情绪相关的脑活动
5.3.3 情绪带来的扭曲效应
5.4 知觉扭曲
5.4.1 知觉的内容
5.4.2 知觉的扭曲
5.5 提升的希望
6 沟通的扭曲(中)
6.1 引言
6.2 认知执行扭曲
6.2.1 裂脑研究
6.2.2 精神分析
6.2.3 东方式内观
6.3 情感执行扭曲
6.3.1 情感与情绪
6.3.2 情绪与过去
6.3.3 情绪的升华
6.4 生理执行扭曲
6.4.1 心身影响
6.4.2 身心结构的层级
6.4.3 生理与行为扭曲
7 沟通的扭曲(下)
7.1 引言
7.1.1 稳定繁荣的新加坡
7.1.2 混乱的拉各斯
7.2 生命体系的引申
7.2.1 细胞内的生命
7.2.2 人体王国
7.2.3 核心心理功能的起源
7.3 社会功能及其扭曲效应
7.3.1 意识与人体王国
7.3.2 细胞有没有意志
7.3.3 社会群体与社会意志
7.3.4 社会功能的扭曲
7.4 社会扭曲的三态
7.4.1 激进与保守
7.4.2 民主与共和
7.4.3 发展与扩张
8 解决的途径
8.1 引言
8.1.1 民“信”什么
8.1.2 凝聚力的心理来源
8.2 心理调节
8.2.1 催眠疗法
8.2.2 弗洛伊德与精神分析
8.2.3 后期的心理治疗流派
8.2.4 美国的心理学
8.3 结合脑科学的方案
8.3.1 大脑中的光点
8.3.2 微接触
8.3.3 直接参与
8.4 其他的可能性
8.4.1 来自生活的智慧
8.4.2 未来的开端
8.4.3 微心理学
9 终极问题
9.1 引言
9.1.1 天问
9.1.2 内心探寻者的归宿
9.1.3 心理的动力学
9.2 地位与平衡
9.2.1 社会环境的内心意义
9.2.2 心的地位
9.3 主宰的寻求
9.3.1 科学、哲学与宗教
9.3.2 探索的心理学
9.3.3 认识论问题
9.3.4 实用问题
9.4 终极问题的探究
9.4.1 终极问题的科学思路
9.4.2 终极问题的心理学表述
9.4.3 知觉的主体
9.4.4 透过现象看本质
9.4.5 终极问题的心理意义
9.5 彻底的回馈
9.5.1 正念运动
9.5.2 正念与现代认知神经科学
9.5.3 正念的精髓
9.5.4 正念的社会心理学
9.6 心理建设
9.6.1 心理建设的物质基础
9.6.2 心理建设的需求
9.6.3 心理建设的方法
9.6.4 心理建设的成果
结语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