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不远人——老子思想的为政之德与为事之道 底线思维、矛盾思维、逆向思维
定 价:68 元
本书以为政之德和为事之道为统领,打破《道德经》原有篇章结构,深度剖析老子思想为政之德的底线思维、反己思维、否定思维,重新解构老子思想为事之道的矛盾思维、逆向思维、柔性思维,以板块形式来介绍老子的思想,给读者以不同的方位视角。老子思想的价值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被实践和检验,有强大的生命力,成为中华思想宝库中的瑰宝。本书在解读、介绍老子思想的过程中,侧重老子思想的实践、应用价值,因此特别注重历史思维。本书参照杨万里《诚斋易传》的模式,引用大量历史典故,参阅了《说苑》《新序》《淮南子》《吕氏春秋》《晏子春秋》《史记》等著作,这些历史故事,与老子思想交相辉映,使本书既有思想性、又有趣味性。“道”是道家思想的核心,为了能够让读者对“道”有深层次理解,本书单独用一章来解说“道”,并与诸子之道作以比较,增加了立体感。
高长峰,副教授,男,1971年12月生,辽宁大连人。任职于国家税务干部学院(总局党校)大连校区第二教学部。东北师范大学政治系本科,东北财经大学法学研究生,2002年考取司法证,具有多学科优势。主要从事国学文化、政治理论、廉政等教学科研工作,在授课中能将国学文化、政治理论、社会热点等融会贯通,将深刻道理寓于轻松诙谐之中,深受学员欢迎。在各类期刊发表文章数十篇。
第一章释道/ 第一节诸子之道/ 一、《周易》之道/ 二、儒家之道/ 三、兵家之道/ 四、法家之道/ 五、墨家之道/ 第二节老子之道/ 一、体道第一/ 二、无源第四/ 三、成象第六/ 四、赞玄第十四/ 五、虚心第二十一/ 六、象元第二十五/ 七、圣德第三十二/ 八、任成第三十四/ 第三节体悟老子之道/ 第二章老子思想与为政之德/ 第一节仁慈之心——为政之德的底线思维/ 一、天行有常之道/ 二、涤除玄览之道/ 三、厚德载物之道/ 四、救人救物之道/ 五、不以兵强之道/ 六、上德若谷之道/ 七、虚怀若谷之道/ 八、包容善下之道/ 九、谦卑善下之道/ 十、物通物散之道/ 十一、安邦止战之道/ 十二、德善德信之道/ 十三、报怨以德之道/ 十四、安民乐业之道/ 十五、宽刑省法之道/ 十六、有德司契之道/ 第二节俭约之道——为政之德的反己思维/ 一、赤子纯厚之德/ 二、修齐治平之道/ 三、贵师爱资之道/ 四、治世“三不”之道/ 五、损益中和之道/ 六、少得多惑之道/ 七、民无生为之患/ 八、唯施是畏之道/ 九、五味爽口之虞/ 十、怀璧其罪之忧/ 十一、不积不穷之道/ 十二、知足之足之道/ 十三、知足者富之道/ 十四、知止不殆之道/ 十五、圣人“三去”之道/ 十六、无欲自朴之道/ 十七、返朴归根之道/ 十八、致虚守静之道/ 十九、为学为道之道/ 二十、道朴无味之性/ 二十一、信言美言之辨/ 二十二、形上修持之道/ 二十三、治人事天之道/ 第三节不敢为先——为政之德的否定思维/ 一、处尊自卑之道/ 二、功成弗居之道/ 三、为而不争之道/ 四、后身外身之道/ 五、光而不耀之道/ 六、王匹天地之道/ 七、谋定后动之道/ 八、欲速不达之戒/ 九、敢与不敢之道/ 十、功遂身退之道/ 第三章老子思想与为事之道/ 第一节有无相生——为事之道的矛盾思维/ 一、有无相生之道/ 二、阴阳平衡之道/ 三、虚心实腹之道/ 四、宠上辱下之辨/ 五、上下先后之道/ 六、善恶相形之道/ 七、轻重本末之别/ 八、静躁相制之道/ 九、损益得失之道/ 十、三“孰”之问之道/ 十一、正奇互补之道/ 十二、福祸转化之道/ 十三、大细难易之道/ 十四、终始互济之道/ 十五、表里相背之道/ 十六、疏而不失之道/ 十七、强弱存亡之道/ 十八、正反辩证之道/ 第二节反者道之动——为事之道的逆向思维/ 一、美恶有分,彰之有道/ 二、功成不居,福德常在/ 三、无私成私之道/ 四、善政善事之道/ 五、莫能与争之道/ 六、锋芒毕露,盈不可久/ 七、绝圣弃智之道/ 八、以智治国之危/ 九、疾不能长、暴不能久/ 十、独立不改,周行不殆/ 十一、大制不割之道/ 十二、物壮则老,不道早已/ 十三、欲擒故纵之道/ 十四、鱼不脱渊,器不可睹/ 十五、不德有德之道/ 十六、至誉无誉之境/ 十七、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十八、正不谨为邪,善无道为恶/ 十九、重言慎患之道/ 二十、不为大而成其大之道/ 二十一、病病不病之道/ 二十二、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二十三、舟舆不乘、甲兵无陈之道/ 第三节弱者道之用——为事之道的柔性思维/ 一、至善如水,谦下不争/ 二、至柔驰骋至坚之道/ 三、坚强者死,柔弱者生/ 四、果而勿强之道/ 五、积坚者败,体柔者胜/ 六、不行不见不为之道/ 七、昭昭昏昏,察察闷闷/ 八、政闷民淳,政察民缺/ 九、挫锐解纷、和光同尘之道/ 十、处下“三守”之道/ 十一、曲全枉直、洼盈敝新之道/ 十二、蔽不新成之道/ 十三、正之若反之象/ 十四、哀兵必胜之道/ 十五、善士不武之道/ 十六、治国无为之道/ 十七、未雨绸缪、未兆易谋之道/ 附:《道德经》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