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 价:128 元
丛书名: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 作者:(德)海因里希·冯·特赖奇克著;李娟译
- 出版时间:2020/5/1
- ISBN:9787542668837
- 出 版 社:上海三联书店
- 中图法分类:K516.4
- 页码:551页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16K
对广大中国读者而言,近代普鲁士及其领导下的德意志称得上是熟悉的陌生人。说熟悉,是因为近代以来的中国总是跟它有着各种联系,尤其在军事和政治领域,时至今日,“铁血宰相俾斯麦”和马克思恐怕仍然是中国人非常熟悉的近代德国人,更不要说早就跑进中学课堂里的康德和黑格尔。但它又是非常陌生的,因为仔细一查,就会发现国内其实并没有几本专门讲述德国近代历史的书籍,翻译过来的德语著作更是少得可怜。这样一来,就产生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即人们总是觉得对德意志和普鲁士有很多话要说,但这些观点其实很多都是道听途说。这种现象在史学领域尤为明显。尽管对德国历史和历史学的研究如今在国内已经逐渐壮大起来,但是相比德国哲学甚至德国艺术,仍然是非常小众的学问。我们不禁要问,都是德国思想文化的一部分,怎么差别就这么大?而且众所周知,十九世纪的德国是近代历史学科的发源地,以兰克为代表的德国历史学家对西方乃至中国的近代历史学以及学科建设,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可是国内翻译过来的十九世纪德国历史学家的著作屈指可数,比起动辄全套迻译的德国哲学著作,实在令人汗颜。这是我决定翻译出版这套《十九世纪德国史》的原因之一。 促使我翻译这套著作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它很特别。正如后世评论所言,这是一部“□□主义史学著作”,甚至包含“□□沙文主义”的内容,一味为国家辩护,立场过于狭隘;在史料考证和叙述风格上也偏离科学历史学的轨道,非但不客观,反而处处展现作者本人的偏见,时时表达他对德意志□□和普鲁士的热爱。但值得注意的是,这套著作诞生的背景是十九世纪德国,当时兰克的一句“如是直书”一度被奉为科学历史学的金科玉律。特赖奇克作为“普鲁士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似乎完全违背了祖师爷的谆谆教诲,也难怪学界多将该学派称为兰克学派的叛徒。但离经叛道并非这部著作值得翻译的原因,真正有趣之处在于,为何这样一部“离经叛道”的作品,会在读者群中如此受欢迎,乃至□01□年这部书还在德国继续出版。究其原因,恐怕正是书中为科学历史学所不齿的“□□主义”和“国家立场”,特赖奇克给这些价值观念穿上了档案研究的外衣,又饰以极富风格的写作手法,因此令这部作品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气质:它用一段段档案、场景和人物细节描写博得读者的信任,又用一套套比喻、排比和诗歌般的语句打动读者的内心,让读者跟着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走向,时而激动时而低调,□后真心感叹德意志□□跌宕起伏的历史之路,祝福它的明天会更好。这其中包裹着□□主义史学之所以长盛不衰的真正秘密——明确的价值观与情感共鸣。
自百余年前中国学术开始现代转型以来,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历经几代学者不懈努力已取得了可观成就。学术翻译在其□□不可没,严复的开创之功自不必多说,民国时期译介的西方学术著作更大大促进了汉语学术的发展,有助于我国学人开眼看世界,知外域除坚船利器外尚有学问典章可资引进。□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学术界又开始了一轮至今势头不衰的引介国外学术著作之浪潮,这对中国知识界学术思想的积累和发展乃至对中国社会进步所起到的推动作用,可谓有目共睹。新一轮西学东渐的同时,中国学者在某些领域也进行了开创性研究,出版了不少重要的论著,发表了不少有价值的论文。借此如株苗之嫁接,已生成糅合东西学术精义的果实。我们有充分的理由企盼着,既有着自身深厚的□□传统为根基、呈现出鲜明的本土问题意识,又吸纳了国际学术界多方面成果的学术研究,将会日益滋长繁荣起来。
值得注意的是,□0世纪80年代以降,西方学术界自身的转型也越来越改变了其传统的学术形态和研究方法,学术史、科学史、考古史、□□史、性别史、哲学史、艺术史、人类学、语言学、社会学、民俗学等学科的研究日益繁荣。研究方法、手段、内容日新月异,这些领域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整个人文社会科学的面貌,也极大地影响了近年来中国学术界的学术取向。不同学科的学者出于深化各自专业研究的需要,对其他学科知识的渴求也越来越迫切,以求能开阔视野,迸发出学术灵感、思想火花。近年来,我们与国外学术界的交往日渐增强,合格的学术翻译队伍也日益扩大,同时我们也深信,学术垃圾的泛滥只是当今学术生产面相之一隅,高质量、原创作的学术著作也在当今的学术中坚和默坐书斋的读书种子中不断产生。然囿于种种原因,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的发展并不平衡,学术出版方面也有畸轻畸重的情形(比如国内还鲜有把国人在海外获得博士学位的优秀论文系统地引介到学术界)。
有鉴于此,我们计划组织出版“上海三联人文经典书库”,将从译介西学成果、推出原创精品、整理已有典籍三方面展开。译介西学成果拟从西方近现代经典(自文艺复兴以来,但以二战前后的西学著作为主)、西方古代经典(文艺复兴前的西方原典)两方面着手;原创精品取“汉语思想系列”为范畴,不断向学术界推出汉语世界精品力作;整理已有典籍则以民国时期的翻译著作为主。现阶段我们拟从历史、考古、□□、哲学、艺术等领域着手,在上述三个方面对学术宝库进行挖掘,从而为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作出一些贡献,以求为□1世纪中国的学术大厦添一砖一瓦。
英译本导言(1913)
致马克斯·东克尔
第五版序言
□□章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订后的德意志
第二章 大革命与外国统治
第三章 普鲁士的崛起
第四章 解放战争
第五章 战争结束
译后记
《十九世纪德国史(□□卷):帝国的覆灭》:
与此同时,温克尔曼让德意志人熟悉了古代艺术,重新揭示出“艺术是美的表现”这一简单伟大的真理。他还创作了□□部在形式上堪称完美的新德语散文。这位美的布道者发出清晰、有力、庄严的声音,将巨大的狂热和宏伟的思想糅合在一种简洁克制的结构之中;正是这种“清晰简洁”的风格,克服了迂腐学究们的冗长无序。他的作品为年轻作家们指出了通往古典理想的方向。在愉悦热烈的竞争中,文学与科学争相吸收古典精神,并且由于人们只会重视那些他重视的事物,因此对美感颇有感受、陶醉于首次觉醒的喜悦的一代人,在古典文明中就只能看见纯粹的人性、健康和自然。只有罗马人才真正贴近古代罗马世界,而德意志人却对希腊天才更加亲近。德意志在现代各□□中首先全面理解了希腊生活,并且随着德意志新文化的成熟,它终于可以用诗歌兴奋地呼喊:“我们同荷马沐浴同样的阳光!”由于深入古代世界,那曾经一度贫瘠粗俗的德语获得了相当可观的古代财富,出人意料地变得柔软可塑、富有弹性。只有使用这种新的文明语言,德意志人才能忠诚而生动地运用希腊语的韵律;就像沃斯(Voss),这位德意志的荷马所指出的那样,德语可以成为世界上□□翻译性语言,为所有□□和时代的诗歌提供另一个栖息地。然而这种迷人的包容性并不意味着德语缺乏独立性:古典文化的德意志学徒们,保留了自身的精神自由,决不允许自己像十五世纪末的人文主义学者一样,被古典世界的道德观念引上歧途,偏离了自己原本稳固的生命轨道。温克尔曼确实在某些方面让我们想起文艺复兴运动中□□不羁的英雄人物,但是追随他的大多数诗人和思想家到底是德意志人,他们仅仅吸收希腊文化中那些同德意志本质相协调的事物;在所有现代艺术作品中,歌德的《陶里斯的伊菲格尼亚》(Iphigenia)□接近古典精神,尽管如此,这部作品中洋溢着的深情温柔,是那些硬心肠的古代□□□们所无法理解的。
莱辛所走的道路独立于以上两种趋势(戏剧与艺术),但却同它们一样为艺术家的自由精神而战;作为有史以来□多产的批评家,面对肃穆大气的洛普施托克作品,莱辛克的赞扬兼具批评与补充,就像普芬多夫和托马西乌斯对虔敬主义的评论。他创造性的批评成功地抵达了新抒情诗的激情从未独立达到的高度,进一步消灭了戈特舍德的诗艺中蔓延的矫揉造作,将用意不纯的劝世歌驱逐出德意志诗坛,从布瓦洛(Boileau)的规则下解放了□□艺术。正是莱辛将爱国主义解释为一种伟大的弱点,我们今天才拥有如此清醒的祖国意识,但我们很少将这归功于他:他的每一篇论战文章,都让伏尔泰的戏剧成为德意志人的笑柄,他就像英雄的腓特烈大帝一样,也走上了强化□□生命的伟大道路。莱辛的文艺批评让德意志诗人走出波旁王朝的□□诗,走向被正确理解的亚里士多德诗学,走向古典诗歌的简洁典范;他教会了诗人尊重真理,真理高于一切。莱辛的戏剧批评指出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原始日耳曼生命之源,而这就是德意志艺术的青春泉;莎士比亚的故乡已经因清□□义而僵化,德意志的自由世俗思想却更加理解这位快乐的不列颠诗人。□重要的是,莱辛培养出了新大众;他是□□位德意志文学家,凭借自身声望,首次使自由作家成为一种光荣的职业;也□先领悟到如何向□□有教养人士进行有效宣传。在他用轻快的上萨克森腔调发表的演说中,在每一篇艺术感十足却简洁的散文中,那些□晦涩的神学、美学和建筑学问题似乎都变得简单,无一不反映着他□内在的本质和明晰的领悟力。
早期德意志古典散文就已经表明,我们自由的语言似乎适用于所有个人风格,允许每个具有创造力的头脑根据自己的风格进行创作。虽然莱辛的风格明显模仿法国,但同温克尔曼的伟大作品一样,都是德意志式的,因为他们都按照自己必须书写的方式进行创作。直到这位伟大的批评家展现出原创性艺术才华,德意志人才首次对自己的文学充满信心,莱辛创作出了一批不愧对兴旺的腓特烈时代、可以同外国戏剧相媲美的作品。这些作品展现出□敏锐的艺术理解,充满激烈的戏剧性变化;既适于上演又不失自由;作品中的形象既来自人类永恒的话题,又能够在当下变动的生活中找到原型。莱辛愈飞愈高,到处传播自由文化的种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