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联书店·闲趣坊25:时过境迁(提前怀旧四编)》题为“时过境迁”,是很切题的大白话,因为所写往昔的情形,特别是与生活方式相关者,确乎已是过去时的了。今夏苦热,连我这个年纪的人都纷纷大发感慨,称没空调简直没法度日,年轻人则更难以想象前空调的时代,就像我们当年难以想象没有电灯的暗无天日。事实上衣食住行,今昔对比起来,莫不让人类产生类似的反应。谓之“时过境迁”,谁日不宜?当作书名,虽然是不得已的“下策”(因憋不出更出彩更响亮的名目),却相当之“写实”。
写了文章总是要给人看的,有意思的是,你不知道谁会是你的读者:料不到会有什么样的读者,也料不到读后会是什么样的反应。
不管是否意识到,拟想读者总是存在的。我写“提前怀旧”系列文章,起初的对象很具体,就是老同学,延伸一点,是年纪差不多,有相似经历的人。后来就有点贪,希望不同年纪的人都有兴趣看看,对过去的时代有一番“感同身受”,虽然并未采取什么实际的措施,特别巴望能有年轻的读者。这用现在流行的词,叫“分享”,往严肃里说,是一种经验的传递。
我的文章读者很有限,其中倒也有些“80后”“90后”的。好几年前有个过去的学生发来一条微信,说是从豆瓣读书,还是其他什么地方看来的,一个“90后”读者看了《提前怀旧》之后的感想,大意是很羡慕我成长的那个年代——也就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比起他的此时此刻,他觉得我那个年代的生活才有声有色。这样的反应在我是没想到的,因我想传达的,恰恰是彼时的匮乏、灰暗和荒诞的喜剧性。
我的理解,这位读者大概以为他生活在很“丧”的“小时代”,而我那辈人则身处一个轰轰烈烈的“大时代”。没有比这更大的误会了:若是有意无意的苦中作乐也算是些许亮色,那一点亮色也来自于人性本身,而不是那个时代,除非你能一直生活在一厢情愿的幻觉之中。或许是一个务实的年代了无意趣,又或者应试教育需要种种精神上的“放风”,甚至我辈没几时安于课堂的准失学状态也变得诱人。吊诡的是,当年我辈也曾有生不逢辰之感,远的,像抗日、抗美援朝这些没赶上不说了,“文革”初期红卫兵纵横四海的日子也没捞着,唯一的期盼,就是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了,中美一建交,打起来的可能,却是越来越渺茫。比起来我辈的穿越冲动强大得多了,几乎是身在“小时代”也要创造出一个“大时代”。
余斌,1960年生于南京,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著有《张爱玲传》《周作人》《提前怀旧》《旧时勾当》《南京味道》《去今未远》《事迹与心迹》《字里行间》等。
序言
碟变
电唱机之远观近亵
薄膜与黑胶
磁带插曲
外文书店与进口唱片
也算发了一回烧
CD时代降临
千奇百怪盗版碟
“打口碟”的福音
VCD与“超强纠错”的VCD机
“电子一条街”上的热闹
“生活片”记趣
“扫黄打非”的动静
此情可待成追忆
校园点滴
校徽
不“作”不成“文”
泡图书馆
逃课
食堂
饭票
宿舍
打排球
婚礼上的黄段子
毕业纪念册
北平房与尿激酶
……
新疆是个好地方
补丁
与“住”有关
“行”的记忆
零零碎碎
中央饭店的过客
老外
杨苡先生的客厅
柏利文的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