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门医派是中医学一个重要学术流派,起源于元末明初,发展于明代,鼎盛于清代,是吴中医学的精华所在,在国内久负盛名,世称吴中医学甲天下。吴门医派借以吴中多名医,吴医多著述,温病学说倡自吴医特征,在我国医学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影响广泛。吴门医派学术薪火相传,至今未衰,其丰富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是先辈们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利用。吴门医学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其传承与发展推动着我国中医学的进步,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更是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吴门医派代表性医家的学术与人文思想的整理与总结,用以指导当今的中医临床实践,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之重要举措。吴中名医辈出,著述洋洋,成就了吴中医学的辉煌。其中医名显著者有薛己、倪维德、王安道、缪希雍、吴有性、李中梓、喻昌、张璐、叶桂、薛雪、柯琴、周扬俊、徐大椿、尤怡、王洪绪、陆九芝、曹沧洲等,吴门医派代表性医家大多出自明清两代。为了传承吴门医家的临床诊疗特色,彰显吴中医学的学术内涵,学以致用,提升当下临证能力,我们选择薛己、吴有性、喻昌、张璐、叶桂、缪希雍、李中梓、尤怡、薛雪、徐大椿、柯琴共11位吴门医派代表医家,汇聚当代学者对这些医家的研究成果,编著《吴门医派代表医家研究文集》丛书,分上、下集出版,以冀对当今中医药事业发展起到重要的贡献。
苏州是吴门医派的发祥地,历史上人文荟萃,名医辈出。从周代至今,有记录的名医千余家,其学术成就独树一帜,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吴门医派。吴中医家以儒医、御医、世医居多,有较深的文字功底和编撰能力,善于著述,善于总结前人经验及个人行医心得。特别是那些知识广博的儒医,他们的天文、地理、博物、哲学等其他学科的知识丰富,完善了医学理论,有利于中医学的进一步发展。20世纪80年代,卫生部下达全国中医古籍整理计划,吴医古籍就占全部古籍的十分之一。
苏州是温病学派的发源地,清中叶叶桂《温热论》的问世,更确立了以苏州为中心的温病学派的学术地位,从而形成了吴中多名医,吴医多著述,温病学说倡自吴医的三大特点。这是吴医的精华所在,也是吴中医学甲天下的由来。吴门医派作为吴地文化中的一枝奇葩,中医药文化优势明显,历史遗存丰富,文化积淀厚实,在中国医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明清两代,吴中名医辈出,著述洋洋,成就了吴中医学的辉煌。其中医名显著者有薛己、倪维德、王安道、缪希雍、吴有性、李中梓、喻昌、张璐、叶桂、薛雪、柯琴、周扬俊、徐大椿、尤怡、王洪绪、陆九芝、曹沧洲等,吴门医派代表性医家大多出自明清两代。
为了传承吴门医家的临床诊疗特色,彰显吴中医学的学术内涵,学以致用,提升当下临证能力,我们选择薛己、吴有性、叶桂、缪希雍等十一位吴门医派代表医家,汇聚当代学者对这些医家的研究成果,编著吴门医派代表医家研究文集丛书,分上、下集出版。以下列出这些代表医家的简要生平及学术主张。
丛书上集医家:
薛己(14871559),字新甫,号立斋,明代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名医薛铠子。薛己性敏颖异,读书过目成诵,尤殚精方书,内、外、妇、幼、本草之学,无所不通。精十三科要旨,皆一理。先精疡科,后以内科得名。宗王冰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之说,喜用八味、六味,直补真阴真阳。薛己一生所著颇丰,医著类有: 《内科摘要》《外科发挥》《外科枢要》《外科心法》《外科经验方》《疠疡机要》《女科撮要》《保婴撮要》《口齿类要》《正体类要》《本草约言》等。校注类著作有: 陈自明的《妇人大全良方》和《外科精要》、王纶的《明医杂著》、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陈文中的《小儿痘疹方论》、倪维德的《原机启微》、胡元庆的《痈疽神妙灸经》、佚名氏的《保婴金镜录》等。
吴有性(1582约1652),字又可,明末清初年间姑苏洞庭东山(今江苏苏州吴中区东山镇)人。吴有性是吴门医派温病学说形成时期的代表医家,所著《温疫论》对瘟疫的病因、证候、传变、诊断及治疗等均有独到的创见,堪称我国医学史上部瘟疫学专著,基本形成了中医学瘟疫辨证论治框架,对后世温病学家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喻昌(1585约1664),字嘉言,号西昌老人,喻氏卒年又一说为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待考。喻氏为江西南昌府新建人,后应吴中友人钱谦益的邀请,悬壶江苏常熟,医名卓著,冠绝一时,与张璐、吴谦齐名,并称清初医学三大家。吴中名医薛雪说他才宏笔肆,动辄千言万字,好以文采相尚。每与接谈,如见刘颍川兄弟,使人神思清发。阎若璩将喻氏列为十四圣人之一。喻氏主要著作《喻氏医书三种》,乃辑喻昌所著《医门法律》《尚论篇》和《寓意草》而成。主要医学观点: 立三纲鼎立论、三焦论治温病、秋燥论、大气论等。
张璐(1617约1699),字路玉,自号石顽老人,清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张璐自幼聪颖好学,博贯儒学,尤究心于医药之书,自《灵枢》《素问》及先哲之
书,无不搜览。明末战乱之际,隐居洞庭山中(今江苏苏州洞庭西山)10余年,著书自娱。后50余年,边行医,边著述,有丰富临证经验。张璐一生著述颇多,以博通为主,不局限于一家之学,持论平实,不立新异,较切实用,故流传较广。著有《张氏医通》十六卷、《伤寒缵论》二卷、《伤寒绪论》二卷、《千金方衍义》三十卷、《本经逢原》四卷、《诊宗三昧》一卷等。
叶桂(16671746),字天士,号香岩,别号南阳先生,晚号上津老人,以字行,清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叶氏先世自安徽歙县迁吴,居苏城阊门外下塘上津桥畔。家系世医,祖叶时,父叶朝采,皆以医术闻名。叶桂幼受家学熏陶,兼通经史子集,聪明颖绝。年十四父丧,从学于父之门人朱某,闻人善治某证,即往师之,凡更十七师,博采众长。叶氏治病不执成见,立论亦不流俗见。病之极难摸索者,一经诊视,指示灼然察脉望色,听声写形,言病之所在,如见五脏癥结,当时人以吴中中兴之大名家相评。叶氏长于治疗时疫和痧痘,倡卫气营血辨证纲领,对温病传染途径、致病部位及辨证论治,均有独到之处。叶氏贯彻古今医术,一生诊治不辍,著述甚少,世传之书,均由其门人或后人编辑整理而成。主要有: 《温热论》、《临证指南医案》十卷、《叶案存真》二卷、《未刻本叶氏医案》、《医效秘传》三卷、《幼科要略》二卷、《本草经解》四卷、《本草再新》十二卷、《种福堂公选良方》等。
丛书下集医家:
缪希雍(约15461627),字仲醇(一作仲淳),号慕台,别号觉休居士,明常熟人。缪氏幼年体弱多病,年长嗜好方术,笃志医学,本草、医经、经方靡不讨论,技术精进,经验日丰,声名渐著,闻名于世。其友钱谦益曾记载他诊病时的情况说:余见其理积疴,起沉疚,沉思熟虑,如入禅定。忽然而睡,焕然而兴,掀髯奋袖,处方撮药,指麾顾视,拂拂然在十指间涌出。缪希雍以医闻名于世40年,著述甚富,流传至今的有《神农本草经疏》三十卷、《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四卷、《炮炙大法》一卷、《本草单方》十九卷、《方药宜忌考》十二卷等。
李中梓(15881655),字士材,号念莪,又号尽凡居士(一作荩凡居士),明末清初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又有称云间、南汇人者)。李氏早年习儒,为诸生,有文名。后因身体多病而自学医术,博览群书,考证诸家学术思想,受张仲景、张元素、李东垣、薛立斋、张介宾等人影响较大。李氏究心医学50年,治病无不中,常有奇效,与当世名医王肯堂、施笠泽、秦昌遇、喻昌等交善。李氏治学主张博采众家之长而不偏不倚,临证诊治主张求其根本,注重先后二天。生平著作较多,计有《内经知要》二卷、《医宗》十卷、《伤寒括要》二卷、《病机沙篆》二卷、《诊家正眼》二卷、《删补颐生微论》四卷、《本草通玄》二卷、《药性解》六卷,以及《李中梓医案》等,影响甚广。李氏门人以吴中医家为大多数,其中以沈朗仲、马元仪、蒋示吉尤为卓越。马元仪门人又有叶桂、尤怡,一则创立温热论治有功,一则阐发仲景《经》旨得力,更使吴中医学得以进一步地发展盛行。
尤怡(约16501749),字在泾(一作在京),号拙吾、北田,晚号饲鹤山人,清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尤怡自弱冠即喜医道,博涉群书,自轩岐以迄清代诸书无不搜览,又从学于名医马元仪,尽得其传。徐大椿评价尤怡说:凡有施治,悉本仲景,辄得奇中。徐锦誉之为仲圣功臣,他的知交柏雪峰赞他为通儒,他的族叔尤世辅认为尤怡不专以医名,其所为诗,必宗老杜,一如其医之圣宗仲景。尤怡所著医书有《伤寒贯珠集》八卷、《金匮要略心典》八卷、《医学读书记》三卷、《金匮翼》八卷、《静香楼医案》一卷等,均有刊本。
薛雪(16811770),字生白,自号一瓢、扫叶山人、槐云道人、磨剑道人,晚年又自署牧牛老叟,以字行,清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家居南园俞家桥。薛雪少时嗜音韵,键户读书,妻以女红佐薪,居小楼上,卧起其中,不下者十年。多年的苦读使薛氏通古博今,以儒自居,既擅诗词,又工八法。薛雪两征鸿博不就,母多病,遂究心医学,博览群书,见出人上,治疗每奏奇效。与叶桂齐名,尤擅长于湿热病诊治,虽自言不屑以医自见,但医名日隆,终成
一代名医。《清史稿》称其于医时有独见,断人生死不爽,疗治多异迹。薛雪著作众多,医学著作主要有《湿热论》一卷、《医经原旨》六卷、《日讲杂记》八则、《薛生白医案》一卷、《扫叶庄医案》四卷,以及《校刊内经知要》二卷等。
徐大椿(16931771),一名大业,字灵胎,晚号洄溪老人,清代吴江松陵(今江苏苏州)人。大椿生有异禀,聪强过人,先攻儒学,博通经史,他如星经地志、九宫音律,亦皆精通。徐大椿研究医学完全出于偶然,他在其著作《兰台轨范》中对此有着详尽的记述。大意是因家人连遭病患,相继病卒数人,遂弃儒习医,矢志济民。自《内经》以至元明诸书,朝夕披览,几万余卷,通读一过,胸有实获。徐氏博通医学,难易生死,无不立辨,怪症痼疾,皆获效验,远近求治者无虚日,曾两次被征召进京效力。他的好友、著名的文学家袁枚记其传略言:每视人疾,穿穴膏肓,能呼肺腑与之作语。其用药也,神施鬼设,斩关夺隘,如周亚夫之军从天而下。诸岐黄家目憆心骇,帖帖折服,而卒莫测其所以然。徐氏一生著述甚多,医学类计有《难经经解》《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医贯砭》《医学源流论》《伤寒论类方》《兰台轨范》《慎疾刍言》《洄溪医案》等,评注陈实功《外科正宗》及叶桂《临证指南医案》。后人辑刊徐氏著作或伪托徐氏之名的著作更多,如《内经要略》《内经诠释》《伤寒约编》《伤寒论类方增注》等。
柯琴(生卒年不详),字韵伯,号似峰,清代伤寒学家。柯氏原籍浙江慈溪,后迁居虞山(江苏常熟)。柯琴博学多闻,能诗善文,一生潜心研究岐黄之术,平实低调,清贫度日。著医书及整理注释之典籍颇丰,《伤寒论注》四卷、《伤寒论翼》二卷、《伤寒附翼》二卷,合称《伤寒来苏集》,为学习和研究《伤寒论》的范本之一。尝谓:仲景之六经为百病立法,不专为伤寒一科;伤寒杂病,治无二理,咸归六经之节制,六经各有伤寒,非伤寒中独有六经。因而采用六经分篇,以证分类,以类分法,对伤寒及杂症据六经加以分类注释,使辨证论治之法更切实用,且说理明晰,条理清楚,对后世有较大影响。
吴门医派尚有诸多代表医家,如王珪、曹仁伯、王子接等,因当代学者对他们研究不多,无法将研究成果集集出版,深以为憾事。在入选的医家中,也因编著者学识有限、所及文献不全,错漏及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读者指正。
苏州市中医医院
苏州市吴门医派研究院
欧阳八四
2020年12月
徐俊华,苏州市中医医院党委书记、院长。葛惠男,曾任苏州市中医医院院长、苏州市中医药研究所所长、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江苏省中医药学会副会长、苏州市中医药学会理事长、江苏省政协委员、苏州市劳模。主任中医师,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师从苏州著名中医黄一峰,在中医内科特别是消化系统疾病方面,有很深造诣,有吴门医派用药精当、拟方严谨的特点。欧阳八四,苏州市中医医院主任医师、苏州市吴门医派研究院主任、苏州中医药博物馆副馆长、苏州市中医学会副秘书长、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中国针灸学会临床分会科普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小儿脑病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针灸学会理事、耳针分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康复医学会儿童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医研究促进会医学流派分会常务委员、世界中医联合会文献与流派研究分会常务委员。
1生平著述辑要1
3吴有性生平及著述概述 / 欧阳八四3
5吴有性故里考 / 李成文5
7吴有性生平等五考 / 金庆雷金庆江7
10传染病学的先驱吴有性 / 林功铮10
16吴又可在医史上的地位及中医的学术独立性 / 张大明杨建宇16
19《温疫论》传本学术传承关系的研究 / 张志斌19
26吴又可《温疫论》在日本的传播与发展 / 邢政王秀莲26
33医学思想研究33
35吴又可学术评价 / 姜春华35
46从吴又可《瘟疫论》谈到现代温病学中的若干问题 / 沈凤阁46
55试论吴又可《温疫论》的主要学术观点 / 肖德发55
64《瘟疫论》学术思想探讨 / 刘纳文64
68吴又可温疫学术思想新探吴又可临床诊疗特色发微 / 胡森68
72吴又可学术思想再评议及引发的思考 / 肖龙飞宋素花72
79《温疫论》对温病学说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 张之文79
83《温疫论》对中医感染病学的影响 / 陈利平吴整军83
87浅论吴又可对急性传染病的认识方法 / 彭坚87
91吴又可温病传染观探析 / 李洪涛91
96吴有性戾气学说探源 / 叶威礼96
98浅谈吴又可《温疫论》的杂气病因说 / 王晓萍98
103试析时疫之邪,自口鼻而入 / 余真103
106邪伏膜原源流考 / 刘先利刘寨华刘思鸿张华敏106
110吴有性膜原学说探析 / 夏学传110
116谈谈《温疫论》治则中的辩证法思想 / 卜平116
118《温疫论》中体现的学术致思方向 / 刘琼李成年118
122《温疫论》中的辨证施治模式与研究思路 / 钟文炎张志斌122
126试论吴有性《温疫论》的病机治法理论特色 / 张志斌126
129试用吴又可表里九传论统识寒温界立的毒邪理论问题 / 章新亮129
135吴有性主客交学说及其后世影响 / 茅晓135
138从《温疫论》看吴又可对邪正理论的应用 / 韩暄党志博赵丽萍138
143论吴又可《温疫论》中的体质学说 / 鞠少斌杨克彬143
148《温疫论》顾护胃气思想初探 / 廖红娟王一飞148
150《温疫论》截断扭转学术思想探析 / 林慧光芮立新150
154浅论《温疫论》中宣通气机思想 / 王谦张理云154
158谈《温疫论》中治疗学的指导思想通 / 张国强158
162吴又可攻下逐邪学术思想探讨 / 杨世权162
165《温疫论》客邪贵乎早逐探由 / 张玥165
168《温疫论》二五之精析疑 / 杜力军168
171临床证治探讨171
173浅谈《温疫论》治疫诊治特色 / 张智慧冯烨173
177吴有性治疗瘟疫特色 / 臧文静朱颖177
180吴又可诊治温疫辨病特色探微 / 胡森180
186思考吴又可的温疫证治 / 张再良186
193吴又可《温疫论》治法探析 / 李广浩陈昕琳诸宁193
196论吴又可逐邪三说的意义 / 刘英锋傅志红196
198论《温疫论》祛邪大法及其应用原则 / 崔爱民198
204《温疫论》下法初探 / 杨进孟澍江204
210《温疫论》下后调治法探讨 / 陈永治金守强210
214浅谈《温疫论》与《伤寒论》应用下法之不同 / 李娜214
218吴又可妄用下法说之辩正 / 柴中元218
222吴又可逐邪勿拘结粪观点探析 / 朱虹王灿晖222
228试论《温疫论》下法禁忌 / 朱翔228
231《温疫论》论汗及其临床意义 / 盛增秀231
234《温疫论》汗法浅析 / 郝静王一飞234
238《温疫论》辨舌论治特色 / 向鸿儒238
243疾病诊治应用243
245疾病诊治245
245《温疫论·发黄》探要 / 盛增秀245
247吴又可论战汗 / 朱介宾杨进247
249从主客交论心衰 / 李悦周亚滨郭子怡凌桂晨杨建飞249
252从主客交论治肝纤维化的思考 / 闫颖252
256《瘟疫论》理论在非典型肺炎病机中的应用 / 姜新金英256
262《温疫论》主客交中络脉病证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 金东辉白裕相262
268方药应用268
268浅谈《温疫论》遣方用药特点 / 冯兴华268
272浅谈温病学及达原饮 / 赵博高繁272
275论达原饮所治当属阳明中风 / 王明炯薛丽君275
279达原饮主治邪伏膜原 / 高建忠279
280对达原饮及其类方考析 / 徐宁徐敬才280
282《温疫论》下法诸方的运用 / 孙敏龚婕宁282
286论《瘟疫论》依时用药的思路与学术意义 / 张红刘辉艳
陈仁波盖国忠286
289《温疫论》方剂中生姜的妙用 / 金守强289
293《温疫论》人参应用探析 / 万广宋张思超293
296吴有性运用大黄治疗温病的经验探讨 / 刘心德296
300后记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