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街巷志系列的第三本,取名深圳体温,颇为妥帖。一直以为王国华是有野心的作家。这个长于水乡江南、负笈求学于东北的粗壮男人,其实内心极为敏感,鸡蛋花落也能引起阵阵心涟,于是因为装饰城市的花而举家迁来深圳,于是拿着相机行走于陌生街巷,于是以文字记录自己的秋波柔情与人间的烟火气。不知不觉间,王国华相继写出《街巷志:行走与书写》《街巷志:深圳已然是故乡》,以及这一本《街巷志:深圳体温》。这三部曲,正是王国华认识深圳、走入深圳,后将深圳当作精神故乡的作品。与其他写尽商海浮沉、高科技崛起的鸿篇巨制不同,这些充满诗意与温暖的文字落笔于街头巷尾,小店摊贩、花市菜场、故居古城等并不起眼的寻常人家物什,试图描绘深圳一代人的精神图景。
立足于深圳的城愁
2018年的时候,我就立志每年写一本街巷志。十年,写十本,也算做成一件比较像样的事。《街巷志:深圳体温》已是第三本。前两本分别为《街巷志:行走与书写》《街巷志:深圳已然是故乡》,网上搜索可得。
蹒跚走出三步,算是踏入深水区了。若说前两本书是试水,仅及脚面和腰部,那么这一本就到了脖颈,我可以在水里扎猛子,仰泳,蛙泳,狗刨。水大,人自由。当然,那水越来越深不可测,越来越遥不可及,再怎么扑腾,也只是取一瓢饮。水在辽阔的虚空中安详地看着我,等待着我。
我的一瓢饮,着力点为街巷。有朋友说,深圳无街巷。这怪不得他。深圳标签多,以改革、科技、金融、包容、打工、山寨等为。标签简练明确,却也坚硬、僵化,遮盖其余。况且,这些标签中都缺少生动的人,柔软不起来,看起来可不就和没有一样。我辈移居深圳日久,街头小吃尝遍,山边花草览尽,接其日光灯光,触其肌肤温度,人与城,城与人,逐渐融为一体,有能力有必要将自己感受到的体温出示一下:喏,深圳其实是这个样子。
这些年的很多个周末,我都穿行于深圳的大街小巷。大街如楼厦林立的深南大道,小巷如城中村里仅可容一人走过的握手楼。当我的身影在街巷里晃动时,此处的每一块砖,每一道墙,楼上的每一扇玻璃窗,窗后面每一个倏忽消失的人影,都带上了光环,延伸着事物本身,连接起了天和地。行走其间的我,同样披挂光环。我们互相观望和打量,内心都有着说不出的欣喜。它们不仅仅是铁硬的建筑,我不仅仅是个头不高,脸色发黑,精神头儿十足的中年男人。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我回到家把所遇所感记录下来,形成一篇一篇作品。等下次再走回头路,那些事物上面的光环消失了,恢复了俗气,消失了神性。吾亦然。外人所见,平庸的王国华混杂在人流中,在平庸的街道上匆匆而过。却不知,彼此已有过灵魂的互换。
此处街巷,并非一街一路一社区,而是包罗万象的生活。我所走过的每一步,海岸边,树林中,草地上,见到的一花一木,一猫一犬,凡有人有温度处,皆街巷。且不止于浓浓的烟火气,更有烟火之上的神气。有了这神气,烟火气方能气定神闲,袅袅不断。街巷集人之大成,在我文中,除了自己,很少写某一个具体的人,他们和她们,始终都在,无声地隐没于我的文字街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