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江南文化研究系列课题江南医药文化研究:明清海上医学的承启(2018XAC006)的结项成果。作者在全面搜集、整理明清两代上海医家的相关资料后,遴选其中有代表的18位医家进行个案研究,从江南地域、医儒交游、医德病患、中西汇通等四个方面,就师徒相授、家族内传、私淑自学等角度梳理他们的学术源流、交往互动,分析并呈现江南文化对于上海医药传承的影响;进而探索明清时期上海医药文化在江南文化中的地位,以及对全国医药文化的学术辐射及引领作用。本书不仅是表现江南文化的部分,也是总结和反映我国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特别是上海地区中医药临床实践历史的重要成果。
关照江南文化中未经充分发掘的医药文化,展现六百年江南儒医的医药成就和学术创获。★★传承中医药文化,研究与回顾中医名家的医术与学术承启,树立医药文化自信的典范之作。★★上海中医药大学著名医师、教授的蕞新研究著作,一部深入可靠的中医药史研究佳作。
前言
宋室南迁以后,医学文化中心伴随经济、政治中心的迁移,开始由北向南的转移。王九林《医学文化中心的南迁》一文统计后提出,至元代医学文化中心转移基本完成,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代表的南方医学,至明代始形成苏、浙、皖并盛格局。明清时期,医学人物在南方集中、汇聚的趋势更为凸显。
一、医学交流的重镇
明清两代的长三角地区,逐步成为医学知识传播、学术交流的重镇,也是江南文化的重要医药组成。国医大师何任《江南中医学家学术成就及其盛衰渊源考》以长江三角洲作为整体江南地域,实际涵盖江苏(主要指苏南)、浙江,以及江西、安徽的靠近江浙之区域。列举明代江南有成就与贡献的名医个体,包括戴元礼、楼英、薛己、孙一奎、方有执、王肯堂、陈实功、缪希雍、张景岳、赵献可、吴有性、李中梓、张卿子,共13人;清代江南名医则包括喻昌、张志聪、徐彬、程林、尤怡、张石顽、程国彭、柯琴、叶桂、薛雪、吴谦、徐大椿、沈0金鳌、魏之琇、余霖、赵学敏、王士雄、王泰林、费伯雄、陆九芝、吴师机、马培之、张聿青、余听鸿、周学海、陈莲舫、张山雷、恽铁樵、曹炳章(末三位实为清末民国时期医家,曹氏卒年1956年),达29位之多。进一步查阅地方史志家族宗谱,明清江南医家人数不下千位,所组成的医家群体构建出江南医药文化的独特景观,而且他们大多与上海有着深厚的渊源。
二、海上医学的拓展
《礼记曲礼下》曰:医不三世,不服其药。我国世家医学,首推江南何氏,始于南宋,瓜瓞延绵至今29代。仅明代上海地域内,何氏医学形成松江和奉贤二大分支,成名医家40余位,不少担任太医院院使、副使、御医等要职(如何谦、何震、何广、何严、何全、何员、何凤春、何九经、何十奇、何从政等)。江南何氏医学,被誉为不仅在我国历史上诚无多见,即在世界医史上,亦从未之闻(朱孔阳《历宋元明清二十余代重固名医何氏世系考》)。上海本地医家为数众多,如明清之际华亭李中梓,究心岐黄四十载,与名儒名医王肯堂、陈继儒、秦昌遇、施沛、喻昌等交流切磋医术。李中梓既能淹取前贤之精华,又有新的创见(裘沛然《中医历代各家学说》),海派医学特色由此开始形成;代表作《内经知要》《医宗》,寓普及于提高之中,成为医学入门佳作。从学者众多,大多来自苏州府、松江府、杭州府、湖州府等地,李氏医学一传沈朗仲,再传马元仪,三传尤在泾,发展为士材学派,弟子门生遍及长三角地区、流布全国,使明清江南医学踵事增华。而早在明永乐年间,家住上海县汉成里的医家陈常走出国门,跟从郑和出使西洋,随船从事航海医疗保健;后又于洪熙、宣德年间两度远航,十年内三度往返,到达30多个国家,沿途传播中国传统医学。青浦崧泽儒医顾定芳,经举荐、考核,以出色医术人品进入京城,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留职圣济殿御药房、出任御医;顾氏翻刻的宋嘉祐本《黄帝内经素问》,迄今仍是校勘《内经》之底本。晚明文学家、华亭儒医冯时可,著述宏富极具文名,一生游宦四十余载,编撰的《众妙仙方》载方1600余首,使简便、廉验的方药嘉惠西粤、郧襄等偏远地区百姓。明末科学家、政治家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收录朱橚《救荒本草》和王磐《野菜谱》两部本草著作,对于中医药在海内外推广至关重要。
三、海派医学的催生
清初华亭医家王宏翰,加入天主教,与耶稣会士研讨西学;代表作《医学原始》,选取中医经典及宋元诸家之说,并接受西医学观点,力求致知格物、洞彻性理,被称为中西汇通家(宋树立《中西汇通家:王宏翰》)。徐子瞻、李用粹、刘道深与沈元裕,医术高超,声名鹊起,合称为康熙年间上海四大著名医家。清代中后期,上海本土医家怀远、陆廷珍、顾兰荪、蔡小香、刁步忠等,医术卓然,惠泽沪上,名驰江南。金山世医顾观光,博通经传史子百家,主张中西之法可互相证,而不可互相废(张文虎《舒艺室杂著》甲编卷下《顾尚之别传》),精研天文、历法、力学、微分诸学;同时,顾氏向以医为业,所辑复的四卷本《神农本草经》,采之北宋《证类本草》,辑佚、训诂均属上乘,为业内公认的《本经》辑本之一。青浦十九代世医陈莲舫,光绪年间五次奉诏入京为光绪、慈禧诊病,疗效显著,赐为御医国手;陈氏门人300余众,北至黑龙江、南到两广,学术影响跨越江南遍及海内。医疗诊治的需求,也带动药铺、药行、药会的迅速发展。上海地区有文字记载早的民间中药店,是明万历三年(1575年)川沙奚述山开设的药铺长生药材,自制紫金锭在明代后期名播江南。清代早在上海开业的,则是姜宾远于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在小南门仓桥街钩玉弄口建立的姜衍泽堂,治疗跌打损伤的麝香宝珍膏,功效显著闻名于市。清中后期,童涵春、徐重道、雷允上等相继开设,上海地区药房大量出现。为规范业内竞争、实现共存共荣,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上海首个中药业行会组织药业公所建立。随着上海中医药的不断发展,药业会馆、参业公所等多个中药行会相继成立。它们议定药价、制定行规、调解纠纷,对维护上海中药业经营秩序发挥作用,此举也很快为江南诸多同行所效仿。
开埠后的上海,中医药发展与日俱增,更有众多江南名医陆续迁居上海,如海宁王士雄、桐乡陆以湉、元和陆九芝、新阳赵元益、常州周雪樵、武进孟河四家之巢崇山、费绳甫等,他们在沪上行医开业、治病救人,著书立说、翻译西学,创办报刊、兴办教育等。例如赵元益,自1869年起在上海任职于江南制造局翻译馆长达30年,笔述西医药著作《儒门医学》《西药大成》《内科理法》《保全生命论》等9种,弟子丁福保赞之为输入泰西医学之一大关键,至今学者犹宗师而俎豆之(丁福保《历代名医列传》序);赵氏还在申城组织医学善会,呼吁设医院以开医术,提倡中西医学医异而验同,为近代中西医学交流不遗余力。又如周雪樵,1904年在上海南市创办《医学报》,是我国近代史上份由国人创办的中医报纸;《医学报》宗旨独辟町畦、熔铸中外、保存国粹、交换知识(周雪樵《医学报》1904年第5期《惠书汇复》),主张改良中国医学,倡导引进西医西药,成为清末中国医学界舆论的领导力量,也是中医界觉醒的重要标志。这些医家共同利用上海地域优势,将江南医药文化扎根于沪上,使之发扬光大,同时勇于借鉴欧美文化、西方医学,催生出独特的海派文化、海派医学。
拙著在搜集、整理明清时期上海医家(祖籍、出生或迁居上海)的相关资料后,选择其中代表性的18位医家进行个案研究,采用文献搜集与考订、个案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系统分析法等方法,涉及历史学、文献学、医学史、中医学等多学科的交叉研究。尝试从江南地域、儒医修养、医德病患、中西汇通四个篇章,梳理他们的学术源流、交往互动,展示明清时期江南儒医的守正与通变,体现江南文化对于上海医药传承的影响;进而分析明清时期上海医学对于江南文化乃至全国医药文化的学术辐射及引领作用。
杨奕望,医学博士,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医学史的教学和研究,参与《中国医学史》、《中外医学史》等全国规划教材的编写。近十年来,在《中医杂志》、《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华中医药杂志》(CSCD)、《中华医史杂志》(PubMed)、《中国科技期刊研究》、《历史档案》(CSSCI)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主持完成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2项,目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
丛书序言 4
前言 5
江南地域篇 9
节 江南文化视域下明清上海何氏世医的承启 9
第二节 海上名医李用粹与明清江南地域医学 21
第三节 清初苏州派作家过孟起的医药编辑 28
第四节 清初江南名医马元仪的学术承启 36
第五节 申江名医:费绳甫的近代媒体形象 44
儒医修养篇 52
节 以医起家 以儒经世:海上名人顾定芳的御医生涯 52
第二节 医风与文采:晚明文学家冯时可的医著与医论 62
第三节 明清之际江南医家的学术交往:以松江名医李中梓为中心 78
第四节 世医、儒医、御医:清末江南名家陈莲舫的医事与医道 98
医德病患篇 110
节 从《医彻》考察清代医家的道德追求 110
第二节 晚清江南儒医陆以湉《冷庐医话》及其传统医德文化 117
第三节 惠眼人情识 灵心物理通:清代温病大家王孟英的医学历程 125
第四节 清末江南名医张乃修的病家及医患交流:以《张聿青医案》为释例 133
中西汇通篇 143
节 清初医家王宏翰的生平著作和中西医汇通思想 143
第二节 科学与朴学:晚清江南通儒顾观光及其医药研究 149
第三节 清末医家周雪樵医事活动及其中西医汇通探索 157
第四节 从《医学报》发刊辞看清末中西医之汇通:以海上名医蔡小香的经历为例 163
第五节 输入泰西医学之一大关键:赵元益及其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的译书事业 170
后记 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