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作为日常情感延伸媒介的电影
吴重庆
老友东江在勤于笔耕《报人读史札记》之外,又成功开辟了《潮白观影记》写作系列,而且出到了第三辑。就像鲁迅先生感叹自己不过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来写作一样,我不禁想象东江大概是把别人刷手机的时间都用于读史、观影还有写作。看到他近十年来每年都有不止一本新作问世,方知包括我自己在内的有些人对时间的浪费该有多么严重。
说电影是一门人见人爱的艺术恐不为过,起码在我周边的朋友中,几乎没有不喜欢电影的。我自己也算是一个影迷,尤其爱看小津安二郎的作品。电影为什么具有普适的魅力?也许是因为唯有电影才会如此有力地延伸我们的日常情感,增进我们对人性的体验,带领我们对精神领地深入地探寻。当然,在我看来,其他各种形式的艺术也都带有这种功能,但大多需要观众或听众具备一定的艺术素养。而电影,是拍给不需要具备观影技能的所有人看的(人们甚至对于听不懂对白或者没有对白的电影也会有所感,如默片)。在故事情节、演员表演的带动下,观众随之入戏,与剧中人同喜共悲。
观潮白所观之影,其中虽然少不了大制作的商业大片,但更多的是非商业电影,或者称为艺术电影。商业大片剧情撩人心弦,场景夺人眼球,音响震人耳膜,但究其实不过是在制造供观众官能消费的文化产品,热闹是热闹,可是热闹过后也就重归于平淡乃至虚无,就像易耗品或者一次性消费的产品。而艺术电影则不然,小制作,没有明星撑台,剧情也是普通人的日常琐事,却经得起细细品味,甚至某一段平淡的对白,某一处街角的场景,都令人难以释怀。如小津安二郎导演的系列作品,都是再普通不过的家庭剧、黑白片,运用大量的长镜头、低视角的室内空间(据说小津自己动手把摄影机的三脚架改低)、克制的对白,选用戏路单一的女主角原节子……但禅味悠远,充满对温馨家庭和易逝生命的挽留。2002年底我在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友人钱颖带我去到哈佛广场附近的The Brattle Theater,次观看了小津的黑白电影《东京物语》。18年过去了,我至今还记得其中的台词,如这个城市这么大,如果走散了,可能一辈子都见不到了;也记得其后一幕,儿媳纪子(原节子扮演)陪着老公公平山(笠智众扮演),在家乡海湾边的一处高地上蹲着,远处一列火车鸣笛而过,声音和列车一道慢慢消逝……回国后,我就把当时能够找到的小津安二郎的电影全部看了。2006年底我曾访问东京大学,趁此之便,在阿古教授的陪同下,我们在东京坐上了通往小津家乡镰仓的慢列车,漫步在小津电影中常见的镰仓街头,在一个小农贸集市上买了一束山野之花,找到圆觉寺内的小津家族墓地,敬献在无字墓碑旁。
在我看来,商业电影无不致力于打造巨无霸的平庸胃口,败坏了我们对日常生活的感受能力。而非商业电影在其平淡无奇的叙事中,能唤回我们对日常生活的感受,滋养我们日益迟钝粗糙的心灵,挽留、强固我们一触即发,同时也可能一瞬即逝的情感。东江在《李子柒vs桥本爱》一文中很好地道出了类似的看法,他说:桥本爱寒冬就着温暖的火炉烤制温香暖糯的面包,盛夏在一天的溽热之后畅饮自制的冰镇米酒,不仅让食物达成了自己稳固的精神世界的一部分,也带给了观众一种罕有的宁静,一种生活的恬淡之美。观众之所以动容,或在于沉浸其中的他们,从中受到了珍惜平常人生、爱惜日常生活的启发,进而神往就这样静静地走过每一个日出日落、每一个春夏秋冬。
东江的这辑《潮白观影记》并非通常所谓的影评。他写作的自如程度远超影评作者,他不仅仅谈电影艺术,还结合时事谈电影的社会和历史意涵;不仅仅谈某一部电影,还横向、纵向谈多部同题材电影。就如他娴熟于史料而信手拈来地写作《报人读史札记》一样,如今他挥洒于影内影外影前影后,足见他观影之丰富以及对非商业电影之热爱。我由衷希望《潮白观影记》系列能够带动起读者对非商业电影的认识与热爱!
2020年10月18日写于北京
梦想起飞的季节
高校新的学年开始了。记得当年,正是1985年9月3日清晨,我乘坐从北京出发的47次特快火车到达了广州。说是特快,跟今天的和谐号也没法相比,走了整整36小时,两夜一天。甫一出站,便看到中山大学的迎新横幅,坐校车,途经刚刚竣工的广州大桥来学校报到。印象很深的是,广州大道东侧
现在的珠江新城还完全是村庄和农田,彼时有些惊讶于学校的偏僻。
对许多人来说,在大学学习的时段,相当于梦想起飞的季节。阶梯教室,估计是各国大学的标配,日本《四月物语》(1998)、韩国《建筑学概论》(2012)、美国《骄阳似我》(1997),都出现了阶梯教室。《建筑学概论》中是老师在给大家布置作业:游览一下你们住的地区,平时擦身而过的小巷、街道、大厦等,仔细地观察,拍照记录下来,对自己住的地区有了感情并开始了解它,那就是建筑学概论课的开始。《骄阳似我》中是老师在给大家留一道数学难题,看看谁能在学期结束前给出答案,那是获得
过被誉为数学界中的诺贝尔奖的菲尔兹奖的他,花了很长时间才解出来的。还可知的是,《四月物语》的故事拍摄于真实的东京武藏野大学,《骄阳似我》则拍摄于真实的马萨诸塞州麻省理工学院,都是各自国家响当当的高等学府。
不过,众多关于大学题材的电影大抵都无关学业,涉及的往往是校园生活的浪漫一面。
《四月物语》表现的是,家在北海道的松隆子之所以能考取武藏野大学,是因为她所单恋的高年级男生在前一年考入了那所学校。因此,入校未几她就骑着单车四下里寻找他打工的那家书店,找到之后来了几次他都不在,终于见面他却没有认出她来。终于,他觉得她眼熟:你是北高的学生吧?是啊。比我低一级吧?是啊。你在这里干什么?读武藏野大学。我也是。她兴奋得无以复加,没有打伞就骑进了瓢泼大雨中。《建筑学概论》中,课堂只是为男女主人公提供了相识的场所,他是专业课,必修;她在音乐系,选修。他们都住在首尔的贞陵洞,因为那道作业而接触、相识,进而相互萌生爱意。他害羞生涩,始终无法合适地表达出自己的爱意,二人终因误会不欢而散。十几年后,他们成了委托人和被委托人的关系,她问他:那时候为什么对我那么好?喜欢你。她感叹:这表白可真够长的。
美国《爱疯了》(2011)片头是女生宣读论文的片段,然后就进入了她和男生的相恋。他们在洛杉矶就读同一所大学,她来自英国,他土生土长。一个是独生女,一个是独生子。如胶似漆的两人,浑然忘却了世间的一切,明知女孩签证即将到期也因为难舍难分而未予理睬。但他们旋即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女孩再来美国的时候,被禁止入境,并且被告知不能再次踏上美国国土。接下来,是远距离的恋爱如何让两人备受煎熬,随着时间推移两人如何在各自国度有了新的生活,可彼此心中却割舍不下对方,这些更与大学生活没有些许关联了。
罗马尼亚《四月三周两天》(2007)干脆是个女大学生流产的故事。那是1987年的布加勒斯特理工学院,被男友抛弃的懦弱女大学生意外怀孕,漂亮且个性独立的室友帮她秘密堕胎,为此奔走筹钱、联系医生。在做手术的那家廉价旅馆里,因为所筹的钱远远达不到医生的预期,女大学生不得不满足医生提出的即刻用身体交换的要求。透过电影,我们对那个时代的罗马尼亚大学所知甚少,倒是能够一窥他们的大学生不学理工科可能就要被分配到乡下去当农民、他们订旅馆房间的特殊规则、行贿的普遍性,以及物资的极度缺乏……至于古怪的片名,是那女生从怀孕到堕胎的时间总长。
英国《命运之石》(2008)将大学生的课余生活提升了一个档次,但也无关学业。电影取材于真实事件,讲的是1950年圣诞夜,四名血气方刚的大学生如何长途驱车到伦敦,从威斯敏斯特教堂把象征苏格兰国格的命运之石偷运回苏格兰。命运之石,乃公元9世纪以来历任苏格兰王储加冕国王时所坐的一块圣石。13世纪,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一世出兵苏格兰,虽然没有征服之,但是把那块加冕石作为战利品带了回来,置于威斯敏斯特教堂内的英格兰国王加冕座下。教堂导游说:当英格兰国王坐在上面加冕时,根据苏格兰的传统,这样意味着他也成为苏格兰王。历任英格兰国王包括现任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加冕时,都是如此。四名大学生之举,当年引发了苏格兰人的无穷激愤。1996年,英国政府为了安抚苏格兰民众的不满情绪,将加冕石送还苏格兰,不过,送还的附带条件是未来英国国王登基时,这块石头得要搬回原位。
在梦想起飞的季节,不该只有恋爱,更应该有学业。然而,各国电影对于这一点的表现着实欠佳。有朝一日,倒是希望看到美国《十二怒汉》一类的法制片有力度地呈现一下校园的学习生活,尤其是本科阶段。
2019年9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