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1945年东北抗日文学大系(第5卷 评论)
定 价:138 元
当前图书已被 5 所学校荐购过!
查看明细
- 作者: 颜同林,张中良 编
- 出版时间:2017/8/1
- ISBN:9787568601542
- 出 版 社:黑龙江大学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I216.1
- 页码:603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16开
《1931-1945年东北抗日文学大系(第5卷 评论)》为2015年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1931-1945东北抗日文学大系》的评论部分,收入多位作家抗战时期(1931-1945)的评论作品,是中国东北抗战文学评论的集中展示,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意义。
在关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学术研究与历史叙述中,抗日文学所占的比重同抗战历史与抗日文学的体量及建树相比明显不足,其中关于东北抗日文学的叙述更见薄弱,通常是卢沟桥事变之前追溯东北作家群的抗日题材创作,进入全面抗战之后,东北作家投身于全国性的抗日救亡热潮之中,便很难再见到东北抗日文学的独特身影,东北抗日文学被等同于1937年前后的东北作家群创作。这种历史叙述缩短了东北抗日文学长达十四年之久的历史跨度,简化了其创作主体的复杂构成,遮蔽了其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和审美建树,低估了东北抗日文学的历史贡献,着实令人遗憾。究其原因,十分复杂,有根深蒂固的中原心态对边地文化的轻视,也有历史学界对东北抗日在抗战史上地位的忽略,还有文学史界关于20世纪30年代左翼主潮的认定对民族话语的挤压,等等。如今,中国抗战史发端于1931年渐成共识,20世纪30年代民族话语的重要性也愈益得到文学史界的体认,东北抗日文学资料的发掘与整理有了相当的积累,这套《1931-1945年东北抗日文学大系》就是集中的展示。这些都为东北抗日文学价值的重新认识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一、东北抗日文学的历史背景
现代文学史界对东北抗日文学的关注不够,同对东北抗日认识的模糊有关。东北军奉命不抵抗,将大好河山拱手让人,这种看法已经成为历史常识。甚至由此引申出极端的表述,说日本人不费一枪一弹,就吞噬了中国东北。九一八事变之后,鲁迅有四篇涉及这一事变的杂文影响甚大。第一篇是1931年10月23日发表于上海《文学导报》第一卷第六、七期合刊的《“民族主义文学”的任务和运命》,在抨击“民族主义文学”时,说“日本人‘张大吃人的血口’,吞了东三省了”①。第二篇是写于同年10月29日、12月11日在上海《十字街头》第一期发表的《沉滓的泛起》,开篇说:“日本占据了东三省以后的在上海一带的表示,报章上叫作‘国难声中’。”②其实,要吞并不等于已经“吞了”,在1931年10月底之前,虽然日军已经占领沈阳、长春、四平、公主岭、铁岭、抚顺、安东、凤城、本溪、辽阳、海城、营口等地,但黑龙江省会齐齐哈尔、东三省特别行政区官署所在地哈尔滨、辽宁省锦州等仍在中国军队掌控之中,“吞了东三省”尚未全部变成现实。第三篇是1931年12月25日《十字街头》第二期所刊《“友邦惊诧”论》,说:“只要略有知觉的人就都知道:这回学生的请愿,是因为日本占据了辽吉,南京政府束手无策,单会去哀求国联……”
第五卷·评论
总序
导言
马加
创作与体验
王统照
《北国之春》自序
编后记1
编后记2
编后记3
冈纪
东北作家近影
巴人
直立起来的“科尔沁旗草原”
东平
给“捧血者”的一封信
白朗
燃起我们的火把
在轰炸中
《我们十四个》前记
乔木
《八月的乡村》
刘西渭
《八月的乡村》——萧军先生作
关沫南
给作家一二语
一九四二年梦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