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背景放在当今北京,一个优秀善良的彝族青年阿合,经过良好的高等教育,已是在北京拥有家庭和工作的知识分子,业余热心协助公安民警处理和少数民族群众有关的民事案件。某一天,和阿合有种种前缘的彝族少女史尼出现,走入他和“我”的生活中,层层隐秘前缘和新故事依次展开……在一个侦探式的故事中,作品跳出少数民族环境,反映彝族人在城市化大潮中,融入更大的民族国家社会时的处境。
作品试图突破少数民族题材小说的写作模式,糅合了多种元素(少数民族、爱情、悬疑、家庭……),在这个试图讲得好看的故事背后,作品想要去除的是我们对凉山彝族先入为主的预期(异域风情、穷、艰苦……),反映彝族乡村在城市化进程中也会面对的问题,彝族人在进入大城市获取生存资源时会碰到的境况,彝族青年在时代更迭、融入大的民族国家社会时难免会碰上的问题,他们也有很多已经走出来的优秀青年在思考并设法改善这些问题,等等。但是总而言之,彝族社群和大多数中国乡村可能并没有我们想的那么多不同。
冯良,1963年生,四川凉山人。1984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汉语言文学系,1987年开始发表作品,199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中国藏学出版社原副总编辑。著有长篇小说《西南边》《西藏物语》《秦娥》、散文集《彝娘汉老子》等。
笼中人 / 001
阿合和他的父亲 / 008
和妈妈没有相处之道 / 014
只有我在伪装快乐吗 / 021
优秀的松茸 / 031
一个治安志愿者的阅历 / 037
用虫草和羚羊堆梦 / 046
互为局外人 / 057
鸟声鸣啭 / 067
指桑说槐 / 077
阿合版 / 085
暗物质 / 101
替古人担忧 / 108
“开放日” / 120
就是那一天,阿合告诉我说,自己充其量只是一个治安志愿者,帮民警分担一些甄别、翻译、调解的工作,涉及的不外是迷路、被骗、寻亲、小偷小摸,基本属于民事范畴,刑事方面的偶尔一回半次,也在外围。
可怎么给他爸解释都听不进去,就是觉得当警察荣光,有面子。阿合帮助乡亲有功的事例老挂在嘴上炫耀,确实也有当事者上门或通过亲友向他爸致谢的,还收到过当作谢仪的鸡或鸡蛋。
阿合说,他上大学时,派出所来学校找志愿者在他之前已成惯例,不单他附近的派出所,很远的派出所也有找来的。联网后,需求量有所增长。
找来的派出所,基本上都是请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南方方言的学生当翻译。操这些语言的当事人,让派出所的北方民警大伤脑筋,不知所云,更无从明白求助者的诉求,以及涉嫌违法者的情况、背景了。
阿合大二那个秋天,附近的派出所来了一位貌似干练的农妇,五十出头。
自诉,随在北京一家餐馆里做厨师的儿子等一行去香山赏红叶,红叶没看到几树,也没啥看头,比不上秋天老家山上的梨树叶,那才叫红和透亮呢。游玩的男女青年,反而比红叶惹人眼目。三下两下,还不就跟错了队伍,儿子等一干人不知去了哪里。
扯起嗓子喊,着意打望穿牛仔衣的男孩,有几位的背影实在太像儿子了,扒拉过来一看,全不是。
天黑下来,漫山的人陆续都堆到了公交车站、地铁站。记得来时坐的一辆公交车有个“3”字,捡了辆带“3”字的就挤了上去。从头坐到尾,下车后,天已黑尽。
幸好兜里有儿子给的几个零花钱,囫囵吃了屉小笼包子,一边向卖包子的人打听儿子的餐馆。
怎么打听得到,她说的是彝话,间插的三几个汉语词和彝话也没区别,人家听着直摇头。其中一位女服务员热心,引她到近的派出所求助。
这都是阿合来到派出所后她絮叨的,神情好像盼来了救星,一直抓着阿合的手不放。
通过阿合的翻译,不费吹灰之力,民警就帮老妇人找到了儿子所在的餐馆。那是一家彝式风味餐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