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史拾遗》既是“悠游林下”、史海泛舟、捡漏拾遗的“碎片”,亦算是寻根溯源、寄托乡愁的一点记录。
《越史拾遗》体裁,既有史迹论证、田野考察、读史笔记,亦有走访、回忆纪实,口述史料,随感。原稿初选达120篇,囿于资源,压缩为90有零,合成一体。鉴于论文相对枯燥。为增加可读性,对相关篇目文字、体例做了适当“微调”。在删去繁杂的注释后,尽可能保持所引史志出处。限于水平,不足之处,敬请行家赐教!
这本《越史拾遗》,是继5年前的散文集《镜湖夜谭》出版后,作者在文史研读中的一些感悟。回首往昔,虽自小喜读古籍,亦很早浏览过正史、方志,但仅用于新闻、散文、杂文等写作;50年业余笔耕,一直独行于“圈”外;应邀步人文史社团,已在“林下”之年。
水,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进化、繁衍须臾难离之物。由水所衍生的华夏文化,自然不仅仅限于水利。“会稽有佳山水”。自大禹治水始,越地历史文化便与水共生、共存、共荣。故本书所及亦就此入手。
仰稽山镜水所赐,越地自古人文荟萃、名人辈出。作为“方志之乡”,自《越绝书》问世迄今,前人所涉史地佳作,堪称无所不包。但依照唯物论的观点: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悠长过程。基于历史局限,前人的认知,未必尽善尽美。敬畏前人、尊重“权威”的劳动,而又不迷信、盲从。忠于客观史实,做出独立思辨,应是起码要求。
这本册子,既是我“悠游林下”、史海泛舟、捡漏拾遗的“碎片”,亦算是寻根溯源、寄托乡愁的一点记录。
本书体裁,既有史迹论证、田野考察、读史笔记,亦有走访、回忆纪实,口述史料,随感。原稿初选达120篇,囿于资源,压缩为90有零,合成一体。鉴于论文相对枯燥。为增加可读性,对相关篇目文字、体例做了适当“微调”。在删去繁杂的注释后,尽可能保持所引史志出处。限于水平,不足之处,敬请行家赐教!
童志洪,笔名关洪。1950年出生于上海。20世纪60年代后期,下乡、打工、当兵。大学法律本科毕业。70年代后期,部队退役后,曾借调在地区体委、工业局工作;1981年2月起至退休,先后在绍兴地(市)中级法院、人大及党委部门任职,历任秘书、正副科长、法工委副主任、政法委副书记等职。编著有杂文、散文,随笔集《镜湖夜谭》《美丽中国一百篇》(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等书。本次出版的《越史拾遗》,系作者退休后,及受聘任柯桥古镇历史文化顾问、鉴湖研究会理事、中国水利史研究会特聘委员期间,在各级传媒发表的部分作品选辑。
自序
【卷一】镜湖篇
蔡邕遗韵的高迁亭遗址考
千年沧桑话鉴湖
新编历史剧《马臻治水》读后
从“练塘”“瓜山”说起
龙横江畔帝王踪
西跨湖桥的前世今生
觅迹行宫山
走进壶觞埭
“名士之乡”清水闸
春走梅峰
七贤桥的两个讹传
张贤臣与“七贤桥石塘”
《剑南诗稿校注》中的两处瑕疵
古籍中的海山
陆游祖居的泗龙桥
镜湖畔最长的古堰
仁让堰与沉酿埭(川)
新中国最早的农民工输出地
路南并非“鲁南”
张闻天等1959年路南村考察追记
从柯山斗门说起
“吴塘”与湖塘
古堰“塘头”话往昔
湖塘西跨湖桥建于何时
抱姑堰前的思考
不缺故事的钱清
鉴湖菱咏千古传
菱乡记旧
《全唐诗》中《鉴湖西岛言事》的作者之谜
胜利路这40年
……
【卷二】运河篇
【卷三】塘闸篇
【卷四】史迹篇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