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航天事业取得了日新月异的发展,目前已有上百颗卫星运行在空间,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卫星运行的空间环境十分复杂。来自太阳宇宙线、银河宇宙线和地磁俘获带的各种带电粒子构成了空间天然辐射环境,空间辐射环境是造成卫星在轨故障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如何确保我国在轨卫星能够安全地运行于空间辐射环境中,并持续可靠地提供服务,是我国空间技术发展长期面临的重大基础问题。
卫星抗辐射加固技术是确保卫星在空间天然辐射环境中可靠运行的共性关键基础技术。国内长期从事卫星抗辐射加固技术研究的专家和学者在多年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编写了本书。本书系统地介绍了空间辐射环境的基础知识、卫星空间辐射效应的基础概念、抗辐射加固技术的基本方法和工程实践等,内容丰富,材料翔实,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参考书。它有助于普及和宣传空间辐射效应及卫星抗辐射加固技术的基础知识,有助于新从事卫星抗辐射加固技术工作的人员入门,并可作为航天器设计人员、工程管理人员及相关研究人员的参考用书。
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和新技术的不断应用,卫星的整体性能将会不断提高,卫星抗辐射加固技术研究的对象、范围和内涵也将不断发展和扩大。本书的出版仅仅是对之前一段时间相关工作的总结,之后还需要不断加强研究工作,不断地总结和梳理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为不断发展的航天工程提供更先进、更全面、更翔实的技术参考。希望不久的将来,能够有更多关于卫星抗辐射加固技术的专著出版。
中国科学院院士
2020年10月
序二
序二
卫星在轨运行期间,将面临恶劣的空间辐射环境。国内外航天实践表明,空间辐射效应是引起卫星在轨故障的主要原因之一。卫星抗辐射加固技术是为提高卫星在辐射环境中的长寿命高可靠运行能力所采取的防护技术,目的是确保卫星在其寿命期内不因空间辐射损伤而导致功能异常、寿命缩短或任务失败。
我国卫星抗辐射加固技术研究已经经历了40多年的发展历程。在长期面临国际技术封锁和国内基础工业薄弱的情况下,研究人员克服了重重困难,付出了巨大努力,为我国各类航天器在轨可靠运行提供了有力的抗辐射加固技术支持。伴随着航天技术的不断进步,国内从事相关领域研究的技术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我国卫星抗辐射加固技术研究已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技术研究体系,取得了众多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成果。形成的各种辐射效应与损伤分析工具、从器件到系统级软硬件抗辐射设计方法、各类辐射效应模拟试验规范和评估方法、加固工程设计指南等已在我国各类卫星和航天器型号研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抗辐射加固技术研究成果为“核高基”等国家重大项目的成功实施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为“二代导航”“载人航天”等国家重大工程的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目前,我国卫星抗辐射加固技术研究地面模拟试验设施建设已经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各类空间辐射模拟装置和依托国家大科学工程建设的辐射模拟装置必将为开展卫星抗辐射加固技术研究提供更加有利的条件,极大地促进了抗辐射加固技术的持续发展。
从“八五”计划开始至今,我国卫星抗辐射加固技术预先研究一直得到原国防科工委、原总装备部和装备发展部的领导、关心和支持。我有幸经历了这段历史,亲眼见证了我国卫星抗辐射加固技术从起步到发展成较完整技术体系的艰难历程。在此期间,我参与组织和领导了多个五年计划的卫星抗辐射加固技术预先研究规划编制和项目论证等技术研究工作,对我国卫星抗辐射加固技术研究取得的巨大进步和获得的成果感到由衷的高兴。遗憾的是,这些卫星抗辐射加固技术的研究成果一直处于分散、零碎的状态,缺乏全面系统的科学总结。这与航天工程的迫切要求形成了明显反差。
由航天科技图书出版基金资助出版的本书是目前比较系统全面地介绍卫星抗辐射加固技术基本概念、空间辐射环境、辐射效应与损伤机理、抗辐射加固设计以及模拟试验方法与加固效果评估等专业知识的专著。本书作者及其研究团队作为我国卫星抗辐射加固技术研究和应用的骨干力量,长期奋战在航天工程一线,在繁重的基础技术研究和型号研制任务的过程中,完成了这本专著,其踏实、勤勉的作风令人钦佩。本书的作者都是我长期共事的同事和战友,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以国家任务需求为己任、科学求实和自主创新的科学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这种作风是 “两弹一星”精神传承的生动体现。
本书是作者的长期研究成果和工程应用的总结,具有很强的技术前瞻性和工程实用性,可作为从事航天器工程管理、设计、试验人员的参考用书,也可供相关领域专业人员、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学生学习借鉴。我相信本书的出版必将使相关领域人员获益,必将有力推动卫星抗辐射加固技术研究在我国航天强国建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也期待有更多、更好的此类著作问世。
2020年10月于北京
前言
航天器长期运行在空间辐射环境中,空间辐射效应是影响其在轨寿命、可靠性的关键因素。卫星抗辐射加固技术是为提高卫星在空间辐射环境中的长期可靠运行能力所形成的关键基础技术,其研究目的是确保卫星在寿命期内不因空间辐射效应导致功能异常、寿命缩短或任务失败。卫星抗辐射能力是卫星系统设计的综合水平体现,其要求卫星设计师掌握必要的卫星抗辐射加固技术知识,并且在进行设计时,要在器件、材料以及成本限制等条件下满足卫星系统任务对抗辐射性能的要求。随着航天器技术的发展和航天器性能的不断提高,更加先进的电子系统和传感器的应用愈发普遍,其空间辐射损伤机理和影响更为复杂,对加固技术的要求也更高。因此,掌握空间辐射效应的机理并采取合适的抗辐射加固技术是确保航天任务成功的重要技术保证。
卫星抗辐射加固技术是伴随空间技术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多学科交叉技术,涉及航天器设计、空间物理、辐射物理、微电子、材料、计算机等多个学科,具有鲜明的工程特色,是空间系统在轨高可靠、长寿命稳定运行的关键基础技术,对卫星性能提升和成本优化具有重要影响。我国国内开展卫星抗辐射加固技术的研究已有40多年的历史,它在为我国各类航天器在轨运行提供技术支持的同时,也促进了众多交叉学科技术的发展。随着我国空间技术的飞速发展,国内从事卫星抗辐射加固技术相关研究的技术队伍不断壮大,急需一本系统地介绍卫星抗辐射加固技术的专著,帮助卫星抗辐射加固技术的从业人员全面了解相关技术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研究概况。
为此,国内长期从事卫星抗辐射加固技术研究的多位专家在原内部出版物《卫星抗辐射加固技术手册》的基础上,经过数年研讨修改,联合编写了本书。本书在系统介绍相关理论知识的同时,结合了作者及其研究团队的研究成果和工程实践经验,从空间辐射环境、辐射效应及其分析方法、辐射效应防护、加固性能试验评估等方面,系统介绍了卫星抗辐射加固技术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以介绍卫星抗空间天然辐射效应及其加固技术为主,同时对卫星抗人为辐射环境效应及其加固技术进行了概要介绍。全书由王立统稿,各章节主要作者如下:
第1章绪论——王立
第2章空间辐射环境——蔡震波
第3章空间辐射效应——杨生胜,王立,于庆奎
第4章辐射效应分析技术——蔡震波,曹州,王立
第5章抗辐射累积剂量效应加固技术——华更新,杨生胜
第6章抗单粒子效应加固技术——郭树玲,张庆祥
第7章卫星带电效应防护技术——王立,秦晓刚,李凯
第8章空间辐射效应模拟试验技术——于庆奎,曹州,秦晓刚
第9章空间辐射环境及效应在轨监测技术——张庆祥,薛玉雄,李凯
第10章卫星抗人为辐射加固技术——徐娜军,高欣
我国卫星抗辐射加固技术事业是由老一代航天技术专家奠基并开拓的。在本书出版之际,作者衷心感谢张国富、杨兆铭、胡其正、鲍百容、张永维、朱文明、王碧云、范景德、蓝增瑞等航天专家在此领域做出的巨大贡献和对本书作者的悉心培养。
长期以来,原总装备部抗辐射加固技术专业组持续支持我国卫星抗辐射加固技术预先研究和应用研究,吕敏院士、乔登江院士、陈雨生研究员等专家长期关心和指导相关研究工作,专业组组长范如玉研究员为卫星抗辐射加固技术研究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在他亲自指导下,我国卫星抗辐射加固技术研究,特别是卫星系统抗辐射性能评估与试验技术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另外,抗辐射加固技术专业组陈伟研究员、唐民研究员、卫新国研究员、张力研究员、杨筱莉研究员、肖志强研究员、胡刚毅研究员等众多专家对本书写作给予了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感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钱学森空间技术实验室王慧研究员、陈颖副研究员、黄小琦助理研究员为本书出版在素材收集和图文处理方面做的大量工作。
本书可作为航天器设计、工程管理人员及相关领域研究人员的参考书,也可作为高校相关专业研究生参考用书。卫星抗辐射加固技术随着空间技术的发展还在不断完善中,其作为一门多学科交叉和工程实践性极强的技术,涉及内容广泛,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作者
2020年10月于北京
目录
第1章绪论1
1.1空间辐射效应及其影响1
1.2卫星抗辐射加固技术研究范畴4
1.3卫星抗辐射加固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7
1.3.1国外卫星抗辐射加固技术发展现状7
1.3.2我国卫星抗辐射加固技术发展历程及研究现状12
1.4发展展望13
参考文献15
第2章空间辐射环境16
2.1概述16
2.2天然辐射环境17
2.2.1地球辐射带17
2.2.2银河宇宙线19
2.2.3太阳宇宙线20
2.2.4太阳活动21
2.2.5等离子体22
2.2.6地磁场23
2.2.7地球磁层26
2.3空间辐射环境模型27
2.3.1地球辐射带模型27
2.3.2银河宇宙线模型28
2.3.3太阳耀斑模型31
2.3.4空间等离子体模型33
2.3.5地磁场模型33
2.4典型轨道辐射环境特点34
2.4.1GEO辐射环境特点34
2.4.2MEO辐射环境特点37
2.4.3SSO辐射环境特点40
2.4.4LEO辐射环境特点42
2.4.5GTO辐射环境特点45
2.4.6HEO辐射环境特点48
2.4.7月球探测卫星轨道辐射环境特点49
2.5本章小节50
参考文献53
第3章空间辐射效应54
3.1概述54
3.2电离总剂量效应55
3.2.1基本原理56
3.2.2典型器件电离总剂量效应59
3.2.3材料电离总剂量效应68
3.3位移损伤效应71
3.3.1位移损伤机理71
3.3.2非电离能损与位移损伤剂量73
3.3.3典型器件位移损伤效应74
3.4单粒子效应84
3.4.1基本原理85
3.4.2单粒子效应的种类90
3.4.3典型器件的单粒子效应95
3.5卫星表面带电效应99
3.5.1基本原理100
3.5.2卫星表面材料带电性能104
3.5.3空间静电放电107
3.5.4表面带电对卫星系统的影响111
3.6卫星内带电效应116
3.6.1基本原理117
3.6.2内带电主要影响因素119
3.6.3内带电对卫星系统的影响122
3.7本章小节123
参考文献124
第4章辐射效应分析技术127
4.1概述127
4.2辐射环境分析技术127
4.2.1基本概念127
4.2.2辐射剂量分析方法130
4.2.3常用辐射环境分析软件133
4.3电离总剂量效应分析技术134
4.3.1带电离子在器件及材料中的能损计算134
4.3.2器件和材料性能退化的预示方法135
4.3.3电路级的预示分析软件135
4.4位移损伤效应预示技术136
4.4.1位移损伤分析方法136
4.4.2太阳电池阵寿命预示软件138
4.5单粒子效应预示技术139
4.5.1基本概念139
4.5.2单粒子翻转率计算模型140
4.5.3电路级单粒子效应仿真分析142
4.5.4单粒子效应对系统的危害性分析方法148
4.6卫星充放电效应分析技术148
4.6.1卫星表面电位分析技术149
4.6.2介质材料深层带电分析技术150
4.6.3空间静电放电分析技术153
4.7本章小节158
参考文献159
第5章抗辐射累积剂量效应加固技术163
5.1概述163
5.2抗电离总剂量效应加固技术164
5.2.1卫星抗电离总剂量效应加固设计的基本原则164
5.2.2抗辐射加固设计余量与元器件/材料抗辐射指标166
5.2.3卫星电子系统抗电离总剂量加固设计一般方法167
5.3抗位移损伤效应加固技术171
5.3.1抗位移损伤效应加固设计一般方法171
5.3.2典型光电器件抗位移损伤效应加固设计173
5.3.3典型系统级位移损伤效应加固设计174
5.4典型电子系统抗电离总剂量效应加固设计175
5.4.1典型电子系统电离总剂量分析计算175
5.4.2抗电离总剂量加固设计178
5.5本章小结179
参考文献180
第6章抗单粒子效应加固技术181
6.1概述181
6.2系统级单粒子效应危害度分析182
6.2.1任务需求定义及辐射环境分析182
6.2.2器件单粒子效应敏感度分析183
6.2.3既定辐射环境下器件适用性分析184
6.2.4单粒子效应危害度分析方法185
6.3电路/系统级单粒子效应加固设计186
6.3.1抗单粒子效应加固的器件选用要求186
6.3.2电路级单粒子效应加固技术187
6.3.3单粒子效应加固效果评估方法194
6.4FPGA应用中的单粒子效应加固设计194
6.4.1SRAM型FPGA器件的单粒子效应及其加固技术195
6.4.2熔丝型FPGA的单粒子效应及其缓解技术197
6.5本章小结200
参考文献201
第7章卫星带电效应防护技术202
7.1概述202
7.2卫星表面带电防护技术202
7.2.1星体等电位设计技术203
7.2.2主动电位控制技术208
7.3卫星内带电防护技术210
7.3.1一般要求210
7.3.2电荷泄漏与导电路径设计210
7.3.3内放电脉冲耦合及其控制212
7.4空间静电放电防护技术213
7.4.1空间静电放电特性213
7.4.2空间静电放电防护方法215
7.4.3主动回避技术218
7.5卫星带电防护设计的工程实践219
7.5.1卫星带电防护设计基本要素219
7.5.2卫星系统总体的带电防护设计221
7.5.3卫星带电防护设计指南及其应用221
7.6本章小节222
参考文献223
第8章空间辐射效应模拟试验技术224
8.1电离总剂量效应模拟试验技术224
8.1.1试验原理与方法224
8.1.2电离总剂量辐射效应测量234
8.1.3模拟试验设备237
8.2位移损伤效应模拟试验技术238
8.2.1试验原理239
8.2.2位移损伤效应模拟试验方法241
8.2.3模拟试验设备245
8.3单粒子效应模拟试验技术247
8.3.1重离子直接电离引起单粒子效应的试验原理247
8.3.2质子核反应引起的单粒子效应试验原理250
8.3.3单粒子效应测量252
8.3.4单粒子效应模拟试验设备256
8.4卫星表面带电试验技术261
8.4.1试验类型与试验方法262
8.4.2材料充电特性参数测量技术265
8.4.3高压太阳电池阵二次放电试验技术267
8.4.4模拟试验装置269
8.5卫星内带电试验与评估方法271
8.5.1试验方法271
8.5.2内带电模拟试验设备274
8.6本章小节275
参考文献276
第9章空间辐射环境及效应在轨监测技术279
9.1空间辐射环境在轨监测技术279
9.1.1质子/电子在轨监测技术279
9.1.2重离子在轨监测技术285
9.1.3等离子体在轨监测技术288
9.2辐射效应在轨监测技术291
9.2.1电离总剂量在轨监测技术291
9.2.2单粒子效应在轨监测技术293
9.2.3卫星充放电效应在轨监测技术295
9.3典型空间辐射环境及其效应监测装置300
9.3.1长期暴露装置(LDEF)300
9.3.2高轨航天器带电试验卫星(SCATHA)302
9.3.3紧凑型环境异常探测器(CEASE)303
9.3.4空间辐射环境监测仪(MERLIN)307
9.4本章小节309
参考文献310
第10章卫星抗人为辐射加固技术312
10.1概述312
10.2卫星的核爆炸辐射效应312
10.2.1核爆炸辐射环境312
10.2.2核爆炸辐射效应特点314
10.2.3核爆炸对材料的辐射效应314
10.2.4核爆炸对电子系统的辐射效应316
10.3卫星抗核辐射加固技术317
10.3.1瞬时电离效应加固技术317
10.3.2电子系统抗核辐射加固技术318
10.4卫星的电磁脉冲辐射效应322
10.4.1电磁脉冲武器类型322
10.4.2电磁脉冲辐射特点323
10.4.3电磁脉冲对卫星的破坏作用323
10.5卫星抗电磁脉冲加固技术325
10.5.1电子系统电磁脉冲防护技术325
10.5.2卫星电磁脉冲防护技术326
10.6卫星的强激光辐射效应327
10.6.1强激光武器类型327
10.6.2强激光辐射特点329
10.6.3强激光对卫星的破坏作用330
10.7卫星抗激光加固技术331
10.7.1基于传统光学原理的激光防护材料332
10.7.2基于非线性光学原理的激光防护技术334
10.7.3光电传感系统实用激光防护技术336
10.8卫星粒子束武器辐照效应338
10.8.1粒子束武器类型338
10.8.2粒子束武器辐射特点339
10.8.3粒子束武器对卫星的破坏作用339
10.9卫星抗粒子束辐照加固技术340
10.9.1卫星粒子束武器被动防护技术340
10.9.2卫星粒子束武器主动防护技术341
参考文献343
附录345
附录1常用单位常数345
附录2常用单位换算346
附录3辐射试验中常用的放射性同位素、主要辐射能量表347
附录4电子在铝中的实际射程(Rρ)348
附录5质子在铝中的一些特定射程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