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后现代理论的源头入手,在理性与意志、建构与解构、现代与后现代的碰撞中,展现后现代哲学对当代中国的深层次影响,并试图从逻辑与历史统一的维度理解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社会,从而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特色民主政治进程中如何规避现代性弊病,提供理论论证和说明。
景君学,1970年出生,甘肃陇西人。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获哲学硕士学位,中国人民大学高级访问学者。2013年入选教育部“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现任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后现代政治哲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等领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编 后现代基础理论探究——被后现代遗弃的根的追寻
章 西方后现代主义的理论渊源
节 后现代:未曾开始的开始
一、叔本华的唯意志主义
二、尼采的权力意志
三、结语:不是开始的开始
第二节 后现代主义哲学的直接思想来源
一、巴塔耶的爱欲超越及异质耗费
二、勒维纳斯论他者
三、维特根斯坦后期的语言哲学
四、海德格尔对“存在”的语言学追问
五、克尔凯郭尔——孤独的个人
六、萨特——存在先于本质
第二章 后现代主义及主要代表人物
节 后现代主义
第二节 后现代主义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一、德里达的解构主义
二、福柯对现代性的批判
三、利奥塔的知识合法化危机
第三章 后现代主义的总体特征及价值诉求
节 后现代主义的总体特征
第二节 后现代主义的价值诉求
一、重写现代性:哈贝马斯批判后现代主义的启示
二、差异与和谐的共在与超越
第二编 批判理论对现代性的反思
第四章 重构之缘起:批判理论的批判
节 批判理论的思想渊源
一、黑格尔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二、现代非理性主义
第二节 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及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发展脉络
一、霍克海默的工具理性批判
二、阿多尔诺的否定的辩证法
三、哈贝马斯对工具理性的批判
第五章 重构之前提:普遍语用学及交往理性
节 范式转换的西方语言学渊源
第二节 普遍语用学的构建
一、普遍语用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二、言语行为及其有效性基础
三、交往资质
第三节 交往理性
一、“理想的话语环境”
二、交往理性的构建
第六章 重构之手段:交往行为理论
节 对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
第二节 “系统—生活世界”的理论架构
一、生活世界
二、系统及系统与生活世界的分离
三、“交往范式”的语用学引入
第三节 交往行为的普遍语用学分析
一、哈贝马斯对交往行为及其有效性的分析论证
二、交往行为的基础——普遍语用学
第七章 马克思的交往理论及社会结构理论
节 马克思的交往理论
一、交往实践的主体及活动形式
二、交往实践的客体
三、马克思交往理论的现代意义
第二节 马克思的社会结构理论
第八章 重构社会结构之诠释
节 重构社会结构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误解
第二节 重构社会结构之实质
第三节 对重构社会结构之反思
第四节 创新——发展历史唯物主义的必由之路
一、创新是历史唯物主义发展的本质要求
二、交往理论倡导的对话和交流是历史唯物主义发展的新的生长点
第三编 后现代视域下的和谐社会构建
第九章 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