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成果以中央区域协调发展和四川省委提出的“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发展战略为背景,广泛参考国际国内相关理论,立足于四川实际,尝试建立考核四川城市文化竞争力的要素指标体系。具体而言,共确定了文化服务要素、文化产业要素、文化资源要素、文化发展要素、文化活跃要素、文化经济要素、文化管理要素、文化形象要素、文化生产要素共9个一级指标和41个二级指标作为考核评估四川城市文化竞争力的依据。全书分为五章十九小节,通过大量的数据搜集整理与研究,对四川21个市州的区域分布与发展现状作了概述,在此基础上,对四川21个市州的城市文化竞争力的综合指标与分项指标进行了排序与分析,同时选择了省内外、区域内部分有代表性的城市进行了个案对比研究,最后对四川除省城成都之外的其他非中心城市实现文化跨越发展的路径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本书是第一部有关四川城市文化竞争力的研究报告,对推动四川城市文化跨越发展,助推四川“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发展战略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潘殊闲,男,1965年生,四川眉山人,先后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和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获文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山东大学博士后。现为西华大学教授,图书馆馆长,硕士生导师,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地方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中心”主任,西华大学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蜀学研究中心”主任,西华大学第三届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兼任中国苏轼研究会副会长、中华孔子学会·蜀学研究会副会长、四川省扬雄研究会会长、四川省巴蜀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四川省李白研究会副会长、四川省杜甫学会副会长等,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巴蜀文学与文化的教学与研究,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教育部规划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重点项目、四川省社科联重大委托项目等各类科研项目30余项,出版《区域文化视野下的巴蜀文化研究》《李杜论稿》《苏轼传》《建川博物馆藏侵华日军家书》等相关专著、合著、编著等2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荣获四川省人民政府优秀科研成果奖、优秀教学成果奖等荣誉多项。
潘君瑶,女,1990年生,英国利兹大学国际营销与管理专业理学硕士,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文化遗产与旅游开发专业历史学博士,现为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管理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文化遗产旅游、旅游体验、旅游市场营销、旅游人类学,出版《从文化资源到文化品牌》《从大禹到李冰——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的历史文化解读》《文化遗产的建构:从古蜀文明到天府之国》等多部,发表论文10余篇。
申昊煊,男,1988年生,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硕士,现为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教师,马来西亚理科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博士生,主要研究区域经济学。
第一章 四川城市的分布与发展现状
第一节 成都平原经济区城市
第二节 川南经济区城市
第三节 川东北经济区城市
第四节 攀西经济区城市
第五节 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城市
第二章 四川城市文化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及相关指标
第一节 文化与城市文化
一、文化的定义
二、城市文化的定义
第二节 城市竞争力与城市文化竞争力
一、城市竞争力的定义
二、城市文化竞争力的定义
三、城市文化竞争力的特征
四、城市文化竞争力与城市竞争力的关系
第三节 四川城市文化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及其指标体系
一、构建四川城市文化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与原则
二、四川城市文化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三、四川城市文化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数据采集与释义
第三章 四川城市文化竞争力综合排名及分项指标排名分析
第一节 四川城市文化竞争力的综合排名及分析
第二节 四川城市文化竞争力的分项指标排名及其分析
第四章 四川城市文化竞争力的个案研究
第一节 成都与杭州城市文化竞争力比较
第二节 绵阳与遵义城市文化竞争力比较
第三节 泸州与宜宾城市文化竞争力比较
第四节 眉山与乐山城市文化竞争力比较
第五节 南充与达州城市文化竞争力比较
第五章 四川非中心城市文化的跨越发展
第一节 四川非中心城市文化跨越发展的背景
第二节 四川非中心城市发展滞后原因分析
第三节 四川非中心城市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四节 四川非中心城市文化跨越发展的对策建议
图索引
表索引
主要参考文献
后 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