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升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先后实施了211工程、985工程、双一流建设,加速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作为对国家战略的回应,许多国内著名大学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纷纷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发展规划、时间表和具体举措。经过多年的发展建设,究竟如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各大学仍然在不断探索中。当前,国内一些大学的做法是,对照世界一流大学的指标体系,缺什么,补什么,希望一步步满足世界一流大学的指标体系。但是,如果僵硬地按照这种指标体系亦步亦趋地一条条去落实,毫无疑问将丧失大学的灵魂,与真正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南辕北辙,永远也达不到目标。
学科是大学的肌体和细胞,它既是一种知识分类,又是一个典型的以知识生产和创新为目的的知识组织,是承担大学知识传播、知识生产和知识应用三大职能的基本单位。对世界一流大学发展历程的分析表明,世界一流水平的学科成就了世界一流大学的声誉。因此,中国高等教育要面向世界,终是一个学科接轨的问题。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首先要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由此,深入探究一流学科的生成机理成为一流大学建设的核心问题之一。那么,什么是一流学科,如何建设一流学科,一流学科是如何生成的,如何更好地治理?就成为急需解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也是本研究要回应的核心问题。本研究分别从宏观政策和微观机理角度,深入探究一流学科的生成与治理,从而为中国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
首先,分析了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政策。以1993至2018年中国中央政府发布的149份一流大学政策为研究对象,从政策数量、政策主题、政策发布机构、政策类别、政策效力等五个变量及其相互关系角度分析了政策的总体特征,从演进动力、演进方式、演进过程三个方面总结了政策演进规律。运用社会网络研究方法绘制了重点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阶段、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阶段、双一流建设阶段的政策主体合作网络图谱,并对网络结构特征进行定量分析,总结了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政策主体合作网络演化规律。
其次,分析了中国省域双一流政策。选取2015年以来中国省域政府出台的30份双一流政策文本为研究对象,基于政策工具和政策主题二维分析架构进行量化分析。基于内容分析方法,进一步分析了中国省域双一流政策的典型特征和存在的问题,后提出了政策的优化策略。
第三,分析了中国高校双一流政策。选取中国41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制定的双一流政策文本为研究对象,基于政策工具和政策领域构建二维分析框架进行量化分析。基于内容分析方法,进一步分析了中国高校双一流政策的典型特征和存在的问题,后提出了政策的优化策略。
第四,探究了学院高成长机理。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学院发展已经成为影响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关键。选取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为案例进行探索性研究,引入资源基础理论、战略管理理论等多理论视角探究其成长历程,总结了其典型特征和治理机制,后提出学院实现高成长的机理模型。
后,总结了一流学科的生成机理。在明确一流学科内涵和标准的基础上,选取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斯坦福大学的部分工科学科、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什实验室、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科等国内外一流学科作为典型案例进行多案例比较研究,总结了一流学科的演进历程和网络协同演化机理。选取H大学C学科进行探索性研究,引入组织生命周期等理论探讨其发展演进历程,引入人力资本理论和知识管理理论等多种理论探究演进特征,后提出了基于环境战略要素结构能力绩效的一流学科生成机理模型。
本研究是作者承担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一流学科的生成与治理: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项目编号:BIA170168)的阶段性成果。本研究分别从宏观政策和微观机理两个角度探究了一流学科的生成与治理,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由于时间关系及作者能力水平有限,基于本研究主题的研究还有很多需要提高的地方,希望得到理论和实践层面专家、学者的批评和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