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实践的深入和理论的发展,思政课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格局逐步打开,越来越多的教师投身到课程思政的育人实践中,形成了“见课也见师”的协同育人新格局。与此同时,在面上铺开的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也会面临类似思政课教学质量下滑的困境:一是不同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元素丰富程度、实践应用便捷程度不同,难度自然不同;二是不同教师对课程思政理念的认知程度不同、投入精力不同,效果自然不同;三是不同学生群体的知识背景、成长经历等不同,导致认知程度、理解角度不同,接受程度自然不同。再加之教学内容、方法的匹配协同,教学组织、实施的实践推进,教学考核、评价的导向作用等各类因素的影响,势必会出现新的教学质量隐患。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增强课程教学设计的针对性、教学实施的灵活性、教学内涵的丰富性与考核评价的指导性。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课程思政是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把思政课与课程思政融通、协同,是高校构建“三全育人”格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路径。
一段时期以来,受思政教育专门化影响,专业课程教学中的思政育人元素越来越少,教师抓科研的多了、抓教学的少了,教知识的多了、解迷惑的少了,随之而来的是“见课不见师”的现象越来越突出。为了破解这一困境,上海高校开启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打造了“中国系列”课程思政,形成了上海大学“项链式”、上海中医药大学仪式课程等新模式,教师们通过“上大课、讲大势、传大道”的形式,挖掘课程中的育人元素,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融为一体,成为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的典型范例,为全国高校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供了实践指导。
随着实践的深入和理论的发展,思政课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格局逐步打开,越来越多的教师投身到课程思政的育人实践中,形成了“见课也见师”的协同育人新格局。与此同时,在面上铺开的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也会面临类似思政课教学质量下滑的困境:一是不同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元素丰富程度、实践应用便捷程度不同,难度自然不同;二是不同教师对课程思政理念的认知程度不同、投入精力不同,效果自然不同;三是不同学生群体的知识背景、成长经历等不同,导致认知程度、理解角度不同,接受程度自然不同。再加之教学内容、方法的匹配协同,教学组织、实施的实践推进,教学考核、评价的导向作用等各类因素的影响,势必会出现新的教学质量隐患。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增强课程教学设计的针对性、教学实施的灵活性、教学内涵的丰富性与考核评价的指导性。
为了构建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新格局,笔者于2018-2021年间采访了几十位教育工作者,他们中有高校领导、中层干部、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也有各类专业课程的任课教师。从采访中,笔者真切地感受到教育工作者对课程思政认识的变化,感受到课程思政育人理念的实践发展,感受到当代大学生的精神成长。现将部分访谈内容整理汇编成书,以飨读者。通过阅读,读者也能够发现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抬头率”有待提高、“问题意识”有待提高、“注意力”有待提高,“00后”大学生的精神成长需要更多、更有生命力和更有厚度的精神土壤。让我们一起通过本书,去了解师生对精神成长的现实需求,用行动去推进思政与课程教改的漫漫征途。
第一部分 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守正创新
师生共同的内化吸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三个融合”引领思政教学改革
“抬头率”很重要
抓住课程的核心价值内涵讲课
听过《走进新时代》的请举手
百人课堂的质量难题
理论深度的把握很重要
第二部分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育人协同
校本资源是思政育人的不竭源泉
教学方法应该成为改革切入点
人总是要有一个信仰的
想方设法提高课堂注意力
让学生们在课堂竞争中成长
专业认证需要思政课的支撑
第三部分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
课程思政的动力策源
上课一定要有“问题”意识
我们培养的是全面发展的人
汇演融入思政课堂
分层分类教学是趋势
必须更加重视教育对象研究
校园红色基因是宝贵的育人财富
第四部分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外合力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教师是关键
成果发表难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瓶颈问题显著
后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