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卷汇编了日常随笔、专业书评、活动致辞等。随笔中有作者对传媒艺术家、友人、前辈等事迹的深情记录;也有对学生和教育事业的热情付出;还有对电视等传媒发展的专业思考。书评中则是作者对影视传播等领域的客观探索。活动致辞中是作者对学生的殷切期望、对影视教育的密切关注和对传媒事业的冷静观察、深刻分析。这些文字既是个人感性的记忆积累,也是影视艺术研究、影视教育的个体经验。
传媒人事迹的真实记录,
传媒发展规律的客观探索,
影视艺术研究的素材与经验展示。
自序
一
一晃,本人从事影视教育、研究、创作已经35个年头了。其间,读书、写作、讲课、参加各种活动已是工作常态,大量的思考和表达是通过口头和笔头来进行的。其中,一些整体性的思考成果呈现在各种学术著作、长篇学术论文和专业教材中,这些是比较容易被大家找到作为交流文本的。但同时,还有大量散落在各种媒体平台和学术场合的一些即兴的、零散的表达,不易被查找。
不少朋友、学生和媒体同行常常会因为我的某一篇致辞发言、在某个场合的某个说法,来向我索要一些原始文字,而时间一久,这些表达常常连自己都找不到,甚至记不起来了。不少此类表达在特定的场合、特定的时刻,多多少少产生过一些影响,但是由于它的发布平台过于散落,搜寻起来是非常麻烦和困难的事情。因为这个原因,很多朋友和学生都建议我把这些内容及时集中整理出来。
这对于我个人当然是一种宝贵记忆,同时,或许它们从某个侧面可以见证中国影视教育、影视学术、影视艺术文化发展的某种脉络和轨迹。从这个意义上讲,这种集体性记忆,通过个人的文字表达呈现出来,或许具有别样的意义和价值。
二
此次,本人下决心把这些过往写过的和讲过的相对零散的文字,汇编起来。尽管文体各异,长短不一,规格多样,但是总感觉它们拥有某些共同的内涵与特征,思来想去,我感觉或许用学术小品来命名为妥帖。所谓学术小品,一方面是因为这些表达整体上或许具有一定的学术性,但同时,又与那些自己已经正式出版过的长篇著作、论文、教材相比,具有鲜明的特质:小和品。
所谓小是指在表达方式、表达视角上更加具象、感性,在表达形态上更加丰富、多元。这部学术小品集,在形式上包括了书序、书跋、随笔、书评、发言、对话、访谈、讲稿、个案、评论等样态;在内容上常常是对一个人、一件事、一部书、一部作品、一个案例、一个现象、一个问题等的微观思考与表达。
显然,这与大体量的学术论文、著作、教材体现出的体系的宏大、框架的宏观、表达的理性、行文的规范等是迥然有别的。
所谓品,则包括4个方面:史、诗、情、思。
一是史。作为人文学者,看人、看事、看作品常常不可避免地带有一些历史感。这部小品集中有大量的内容含有历史意识,将人、事、作品、现象放置到大历史的进程中进行体验和解读,力求以历史性的思维思考研究对象的历史品格。同时,这些时间跨度较长的文字本身或许也记录了一段历史。
二是诗。这部小品集中大量的表达带有一定的感性和灵活性,这是因为本人在从事文艺评论、影视教育时会自觉生成一些诗性思维。诗性思维常常体现为在价值选择中,注重主体的生命感受和理解,强调主体性、个人化、发散性。小品集所收录的文章,大到文章架构,小到细节、场景、修辞、意境,在写作时甚至尽可能地尝试表述体现一些韵律、节奏和意味。
三是情。本书追求情怀和情感,这里既有对党和国家、民族、文化、传统的大情,也有对师长、前辈、朋辈、学生辈以及对于影视从业者、研究者、教育者的情感化的理解。在行文中,常常会展现出对人、对事、对作品的感性的、带着生命体验的、有温度的情感表达。我想,做学术不仅仅是冷静和理性的,也应该体现出主体生命的关怀和温度,这种关怀和温度是感性的,它在寻找情感的共鸣和共情。
四是思。本书毕竟是学术小品,个中表达自然也会追求一定的思想性,也就是在灵动的表达中,尽可能渗透对某个人、事、现象、问题、作品独特的解读和独立的思考,并得出某种观点和见解。
三
用学术小品的方式,将散见在报刊、学术活动、各种媒体平台中的文字和表达串联、整合起来,来自几方面的动力。
从个人的角度讲,是敝帚自珍。本书所收录的文字中,虽然不乏对某些人、事、景观、现象有应景的观察,但更多的是有感而发。与体系规模化的著作、论文、教材相比,它们常常是容易被忽略的。从个人学术生涯来看,这些星星点点的文字,时间一久,真如石沉大海,但回头看来,它们似乎又非常珍贵。
从事业的角度讲,这些内容从某个视角与侧面也可以体现一些事业发展的印记,见证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影视创作、传播、接受、教育、研究、学科发展的轨迹,这对于影视学术史、实践史来说,或许也是有特色的留存。
这些文字不像鸿篇巨制那样有体系性,但这些点点滴滴的经验,无论是个体的记忆,还是集体的记忆,有不少是我们在建构大体系时容易忽略但不乏闪光点的人物、作品、现象、问题。在今天,对于打造中国特色的文艺评论话语、打造中国特色的影视教育和研究、打造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而言,这些文字或许可以成为较为鲜活的经验、案例和素材。
四
当本人的这套学术小品即将推出之际,心中颇多感慨。从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本人有幸生逢我们的祖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程,有幸生逢中国影视艺术文化事业、影视教育、影视学术研究不断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历史巨变,尤其是生逢新时代中国影视艺术生产传播、影视文化建设、影视教育与研究不断呈现出高度本土化的文化自觉与自信的历史时刻。
本人有幸在这个伟大时代,在这个伟大的历史进程中,与时俱进地参与、见证并做了一些小小的工作。这些工作本身或许微不足道,但能够为建构中国特色影视艺术文化体系、影视教育与影视学术体系添砖加瓦,实感幸运。
唯愿这些学术小品,能够留下点滴有价值的记忆、经验与材料。
胡智锋
2021年8月
胡智锋,北京电影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戏剧与影视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文联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传媒学术领域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哈佛大学高级访问学者。入选中组部首批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新中国60年影响中国广播电视进程的60位人物。长期从事影视文化、影视艺术、传媒艺术教学与研究。承担国家社科重大课题等项目四十余项,著有《立论中国影视》《影视文化论稿》《电视美学大纲》等著作三十余部,发表各类学术论文四百余篇,成果多次荣获、省部级奖项。曾赴亚、欧、美、非、澳等大洲四十多个国家进行讲学和学术交流。
随 笔
罗艺军先生的贡献与启示 004
纪念夏公 008
追忆李咏 014
会林、绍武先生的影视教育思想与学科贡献 020
赵忠祥对中国电视的贡献 024
广播影视教育的一代大家 030
伊文思三题 032
〇一个艺术家的追求 036
回忆郑雪来 044
拜别敬爱的陈炎学长 047
深谷幽兰 049
我职业生涯的几个一 066
做合格的四有好老师 078
我在广院的一二三四 082
台湾影视教育述评 091
擎光者 103
望乡少年 104
记忆与表达 106
主旋律怎样才能拍得好看?有种、有货、有料、有趣 112
自主创新要多打文化牌 117
对话,无处不在 121
传统文化应成为电视节目创新的重要资源 125
群众文化发展的三个要义 132
纪录频道·使命光荣 136
电视低俗化三题 138
时电视内容的传媒本质 143
态度决定一切 145
五种视角看中国电视 147
启动·贯通·开拓 152
本土化:中国电视的生存策略 156
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表演分寸 159
价值选择与人文科学研究 162
书 评
《现代传播》35年的办刊探索 169
《中国电视艺术发展报告(第二卷)》在内容、架构和
主旨上的特点 179
探求电视剧艺术的道与法 182
盘点中国电视艺术的历史记忆与生命律动 184
《现代传播》的30年 188
《现代传播》的25年 196
与变迁的意义与启示 201
《〈焦点访谈〉红皮书》 203
阅读印象 209
对影视戏剧民族化的思考和探求 212
建构影视艺术中国学派的基础工程 215
影视艺术中国学派的基础工程 217
《现代传播》20年的道路 219
电视艺术理论研究的一块基石 226
人在触电以后 231
昆德拉的世界 237
致 辞
继承优良传统 把握时代机遇 开创中国电影教育发展新局面 245
擎光追梦新时代,四修开启新生活 250
常怀四心,拍好人生大戏 255
如何以高品质影像提升北京冬奥会的国际影响力 260
影像北京与北京制造 263
在第七届全国电影学青年学者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 267
在影视评论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上的致辞 273
在IM两岸青年影展颁奖典礼上的致辞 277
在第九届中国电影史年会开幕式上的致辞 280
在北京电影学院2020级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致辞 285
在北京电影学院2020届本专科生、研究生毕业典礼上的致辞 291
短视频知识传播三题 295
在世界好戏·中国观众论道周开幕式上的致辞 300
在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播音主持专业委员会2019年年会
暨第21届齐越朗诵艺术节论坛上的致辞 303
在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第19届年会上的致辞 304
在第六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学术交流论坛上的主题演讲 306
在北京师范大学第35个教师节庆祝大会上的致辞 309
在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2019级新生开学典礼
暨第三届康毅奖学金颁奖仪式上的致辞 311
培养三心,开创美好人生 316
《经典咏流传》的成功在于传承的虔诚和文化想象力 320
在第26届大学生电影节学术论坛上的致辞 323
在第26届大学生电影节开幕式上的工作汇报致辞 327
第26届大学生电影节寄语 330
在影片《流浪地球》研讨会上的致辞 332
京师人文对话期致辞 334
在第七届国际大学生微电影盛典开幕式上的致辞 337
在第十九届中国国际教育年会首届无障·爱国际研讨会上的
致辞 341
向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迈进 351
秉持三心,培育三力 358
涵养三气,创造美好人生 362
电视节目的关键在于讲好中国故事 365
培育五气,创造自己的宝贵世界 367
在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2017级本科生大学生涯规划
讲座上的致辞 370
《将改革进行到底》政论专题片研讨会致辞 372
在数字时代华人传播学术期刊的发展与挑战学术对谈上的
发言 375
做一个有温度、有尺度、有韧度的人 379
在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期共训班上的致辞 382
在2016中国全媒体高峰论坛上的致辞 392
中国传媒大学2016年毕业典礼教师致辞 396
全球化时代中华文化的传播策略 399
大文化与小文化研讨会致辞 402
在2012年国际大学生微电影盛典上的致辞 405
世界高等教育中一支独特而重要的力量 408
在《创赢未来》文化论坛暨《创赢未来》节目开播启动
仪式上的致辞 410
民生新闻的理论认知角色和价值 412
纪念是为了更好地开创未来 414
人民广播70年三思 417
在中国经济舆情与《今日观察》学术研讨会上的致辞 422
中国电视传媒在2008奥运报道中的角色和特色 425
在第四届中国传媒经济年会上的致辞 430
在2006年电视栏目创新论坛上的致辞与答疑 433
在中国省级卫视与特色频道建设研讨会上的致辞 440
在东方卫视现象研讨会上的致辞 447
在《经济半小时》研讨会上的发言 450
在编辑出版会议上的致辞 455
后记 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