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腔百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茂腔的各历史阶段、各流行地域和代表人物作的较为完备的记录,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具有重
定 价:60 元
《茂腔百感》是作者在研习茂腔的三十多年时间里,搜集、挖掘并整理的茂腔资料,是为茂腔各历史阶段、各流行地域和代表人物作的较为完备的记录,保存了大量珍贵的资料,对于研究茂腔历史、推动茂腔走出国门具有重要价值。
《茂腔百感》是作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茂腔的研习结晶。作者自幼喜爱茂腔,三十余年不离不弃,致力于对茂腔文字和音像资料的挖掘整理,并执着地为茂腔的传承发展做着不懈的努力,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挚爱。这为研究茂腔历史、保存茂腔资料,推动茂腔在新时代繁荣和走出国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岁月如梭,转眼已经年过40岁。回首往事,竟然是以10年、20年甚至30年为单位计,不禁感慨这流年似水,青春不再。喜欢茂腔的年头,比我的年龄少不了多少。不管是偶然还是必然,茂腔已经成为我一生中固有的印记。不知是欣然还是惨然,我一个纯粹的门外汉竟然为茂腔付出了近40年韶光。从无心插柳到有心栽花,多年来我人生的不同阶段都留下了茂腔的影子,断断续续写下数百篇有关茂腔的文章。由于年代久远,加之客居海外,许多篇目都已经佚失,无从追寻。小学时在塑料皮本上写下的大量茂腔戏词,初中二年级写的作文《假如我是一名戏曲工作者》,都已不知去向。目前能够找到的最早记录,是1991年上高中后在周记中写的心得。大学时期撰写的《中西悲剧比较》系英文论文,也是遍寻不见。1998年至2003年在报社写下的大量戏曲新闻和京剧人物专访,因为远隔万里,不能回国查阅,目前仅存只言片语。感谢我在胶州和济南的家人,30年来为我悉心保管当年的笔记本和剪报,使我今天还能见到几篇泛黄的记录和青涩的手迹,弥补我在每个历史阶段的记忆。更要感谢家人,尤其是我妻子对我投身茂腔的默默支持。这一爱好何止耗尽年华,更有大量财力的投入,若没有家人的容忍,我走不到今天。感谢网络,是博客、微博、QQ空间、微信朋友圈,零零散散地为我记录了十几年来的茂腔研究成果。或多或少,或长或短,帮我回忆彼时的心情和观感,为重新提笔作文提供灵感和线索。数月来整理旧作或重写文章,都是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进行的,挑灯夜战,不眠不休,感觉身体已被掏空。感谢青岛出版集团,念我一名海外游子对家乡茂腔不离不弃的至诚热爱,慨然允诺为我出版这本茂腔文集。感谢2007年以来胶州、胶南、高密、诸城的茂腔名家,感谢帮助过我的茂腔爱好者。书中图片尽量注明了出处,基本都是来自多年收藏,有些是演员或剧团提供的。在搜集和整理旧作的过程中,令我欣慰的是,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对茂腔、对戏曲的观点始终一以贯之。对京剧以及梆子、豫剧、评剧、越剧、黄梅戏等诸多剧种也都是广采博收,愿意纵横比较,融会贯通,写下不少文字录入本书。同时不可避免的,由于年龄和阅历的关系,对于当年一些说法、写法,今天再读难免感到有些羞赧、尴尬。但是为了保持自己各个年龄段文章的原貌,除了个别错字,基本不作修改。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本文集是用茂腔记录我的成长。2018年2月,新西兰茂腔博物馆成立;3月,举办了茂腔座谈会和沙龙。2019年,编纂完成《中国茂腔有声资料大全》。随着这本文集的出版,我前半生与茂腔的缘分,可以说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希望我后半生还有力量为茂腔继续走下去。此生只为一人去,这本书是我30年的心血,全凭一腔热情和执着在支撑。我不是一线演职人员,不是理论研究人员,在外地的时间已经远远超过在家乡的时间,所能接触到的史料实物相当有限,理解和观点也不一定正确。倘有纰漏错误,敬请方家指教。
李永杰青岛胶州人,1976年生。1994年就读于北京语言学院英语系,1998年毕业后进入济南日报社任国际新闻记者、编辑。2003年赴新西兰,在奥克兰理工大学攻读公共关系与交流专业研究生,期间主编双语报纸《亚洲之声》和《新西兰镜报》。2007年考取奥克兰市政府公务员,历任社会联络官、民族事务主委、警察局咨议委员,现任大奥克兰市政府战略专家顾问。2016年被评为新西兰年度人物。自幼喜爱家乡戏茂腔,虽因求学、工作、移民而辗转国内外各地,但对茂腔始终不离不弃。积三十多年业余时间,搜集、挖掘并整理茂腔文字和音像资料,为茂腔各历史阶段、各流行地域和代表人物留下了较为完备的记录。多年来采访茂腔几代演员和研究学者,协助茂腔剧团、剧协和研究机构,为研究茂腔历史、保存珍贵资料、推动茂腔走出国门做出重大贡献。2018年2月创立新西兰茂腔博物馆。2019年编纂完成《中国茂腔有声资料大全》。
001??/??茂腔课本剧《窦娥冤》出台前后007??/??我在北京的戏曲生活013??/??茂腔《西京》母亲娘带孩儿如同带灾015??/??不思量自难忘018??/??京剧《大钟楼》:够新鲜?够味道021??/??名家名段醉倒观众数千中国京剧名家演唱会侧记024??/??玲珑剔透美哉《红嫂》027??/??粉墨春秋七十年记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张春秋030??/??山东京剧立足齐鲁文化访山东省京剧院院长宫克032??/??山东京剧舞台再现齐鲁文化035??/??我在济南的戏曲生活040??/??胶东之花根叶茂长使游子情满腔046??/??茂腔《南京》《北京》及京剧等相关剧目050??/??想象中的孙瑞秀052??/??情系《兰桥会》055??/??令我魂牵梦绕的胶南茂腔059??/??茂腔杂感061??/??茂腔登上奥克兰舞台065??/??追寻茂腔的本色067??/??我的茂腔《朝阳沟》往事071??/??异国乡音073??/??我为你请过老冬烘076??/??衣带渐宽终不悔078??/??日有所思夜有所梦079??/??也谈茂腔代表剧八大记082??/??此心安处是吾乡085??/??京剧和茂腔也会打架087??/??深沉悠远的大悠板088??/??感谢茂腔的民间剧团和演员090??/??说不尽的《观灯》093??/??《马前泼水》琐忆097??/??我的孩子和茂腔101??/??《玉堂春》和《玉簪记》里面的潘必正105??/??围炉听戏107??/??怀念茂腔的老味道111??/??新西兰的别样茂腔生活114??/??将茂腔进行到底微信公众号正歌雅集发刊词116??/??想念茂腔的看家戏118??/??上班路上的杂感121??/??一入茂腔深似海122??/??泪别曾金凤老师126??/??闲话《打金枝》129??/??艳冠群芳君已去?长留雅音在人间纪念诸城茂腔艺术家郭炳群、祁艳君老师135??/??高密茂腔周砥砺前行138??/??一部《西京》?一段佳话142??/??禹门三级浪平地一声雷146??/??接受青岛出版集团记者专访149??/??茂腔《锦香亭》记忆153??/??谈茂腔《秋江》及李兰香的唱腔艺术157??/??寻觅茂腔《孟姜女》167??/??与书法家一席谈兼想到茂腔170??/??兰中玉说《逼婚记》纪念《逼婚记》上演60周年178??/??胶南不演《罗衫记》考证183??/??胶州不演《血手印》考证(一)188??/??胶州不演《血手印》考证(二)191??/??茂腔《西京》潘葛老丞相考193??/??说说茂腔《张郎休妻》200??/??京剧、茂腔《元宵谜》对比214??/??茂腔舞台上的《祥林嫂》219??/??再祭曾金凤老师222??/??在新西兰茂腔博物馆开馆仪式上的讲话225??/??追寻大师的足迹229??/??茂腔表演中的套路246??/??茂腔唱词中的教化功能254??/??茂腔剧目中的妇女地位260??/??茂腔唱词中的夫妻关系263??/??从越剧明星版《梁祝》说开去267??/??重读二十六年前旧文有感270??/??十年六次茂腔行296??/??茂腔剧目中的蔡伯喈及其他303??/??温故知新?清风徐徐胶州茂腔剧团排演《西京桂花亭》观感308??/??茂腔《西京》之称孤道寡再谈茂腔《西京》中的一些称谓问题311??/??第七次茂腔行331??/??附录一:白云游子意?正歌真知音335??/??附录二:新西兰茂腔博物馆大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