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皇家名儒爱新觉罗·毓鋆口授心传,学生整理而成。本书以毓老师1999年于奉元书院讲述《中庸》内容为底本,参以相关授课内容为补充。另补加《中庸》原文及编者白话翻译,以方便阅读,掌握要点出处。堪称毓老师历年讲述《中庸》之大者。
《大学》《中庸》(合称《学庸》)与《论语》,均为孔学入门之书,也是中国学问入门之书。《学庸》可谓儒学众经之胆,比佛家的《心经》《金刚经》好。长辈说《大学》即佛经的《心经》,《中庸》即佛经的《金刚经》。
《中庸》开首三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乃是《中庸》全书之主旨,讲体用之道,将天人思想包括无遗。有处世经验了,再融会贯通,方知为处世之不二法门。
导读
《大学》《中庸》(合称《学庸》)与《论语》,均为孔学入门之书,也是中国学问入门之书。《学庸》可谓儒学众经之胆,比佛家的《心经》《金刚经》好。我母亲说《大学》即佛经的《心经》,《中庸》即佛经的《金刚经》。我母亲每日拜《法华经》,父亲则看《金刚经》。
《史记·孔子世家》以《中庸》为子思所作。子思,名伋,是孔子的嫡孙,曾子的弟子。《中庸》本是《礼记》中之一篇,《礼记》成于汉儒。朱熹(11301200,南宋理学家)引程颐(10331107,北宋理学家)说《中庸》为孔门传授心法(朱子在《中庸章句》开头引程颐的话,强调《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其作《四书章句集注》,将《中庸》与《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
《中庸》名称的由来,说法不一。郑玄(127200,东汉经学家)说:名曰《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礼记目录》)以用中为常道。朱熹引程子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说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中庸章句》)。
《中庸章句》中称子程子,即我们的夫子程子,是程子学派。其后朱子集理学之大成,成程朱学派。马一浮(18831967,理学大师。抗战时,在四川乐山创办复性书院,著有《复性书院讲录》等)直接程朱学派,照着前人讲。熊十力(18851968)则接着前人讲,没有师承,不讲学派。各家注解,有各家的主张。今天不应再有门户之见,皆人之为道,不可为至道。我讲公羊学,是按道理讲,不讲学派。
中国最了不起的智慧,就是法天,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论语·泰伯》),要学尧则天,亦即学大,故要读《大学》。大学者,学大也,即学天。则天,如四时之序、日月之运,最后与天地参矣,故曰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易经·乾卦·文言》)。舜执两用中,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用中,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故要读《中庸》,才懂得用中之道。
学尧舜,就是学大用中,故人人皆得读《学庸》,才可以为尧舜。《学庸》即学大、用中,尧舜之道即学大、用中,故人人读《学庸》,人人皆可以为尧舜。
中道,最难以把握,以中庸作为标准。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未发尚藏之于内,即性,率性之谓道。过与不及都不行,必恰到好处,即中。还得时中,君子而时中,不可以执中而固守,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孟子·尽心上》)。
劝你们:做事不要违时,君子而时中。违背人性的事不可以做,做人千万不要色庄,要去伪存真。人人皆有士君子之行,人人皆可以为尧舜,即中道之国,入中国,则中国之,中国有多大?中国即天下,天下一家,中国一人(员),天下是一个大家庭,中国是其中的一成员。
《大学》的终极目的是什么?天下平。平天下而天下平。怎样才能天下平?《孟子》怎么说天下平?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孟子·离娄上》)。圣人之大宝曰位(《易经·系辞下传》),人人皆有位,君子素其位而行,没有位就乱了。守位曰仁(《易经·系辞下传》)。哪一个守位、素其位而行了?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大学》),没有对父母好,对别人好,不过是势利之交,焉能天下平?都一个伪字,无一发自至诚。正心诚意,意诚而后心正。一部《大学》自人心讲到天下平。好好悟一部书就有用。
《中庸》怎么说天下平?君子笃恭而天下平。何以君子笃恭能天下平?君子,并不是特权,人人皆有士君子之行。笃恭,敬己之位,敬事能信,在其位必谋其政,绝不马虎。
《学庸》自率性入手,皆人与生俱来的,是不假外求的,因为性生万法,性为智海。想真达到大一统、性同,必要发掘人性,则人人亲其亲、长其长,不用喊天下平,天下亦平了!每人都居(守)正,所以大一统。
中华文化是启发人的良知,讨厌战争,应好好发掘中国思想。想救世,必发掘人的良知、人性,天下者无患,然后性可善(《春秋繁露·盟会要》),天下太平了,则其乐融融,然后性可善。所以要通志除患,胜残去杀,用聪明睿智,神武不杀(《易经·系辞上传》称古之聪明睿知,神武而不杀者夫)。
好好学大用中,细读《大学》《中庸》,此二书乃儒家思想精华之所在。《大学》讲《春秋》之道,《大学》与《春秋》相表里。《中庸》讲《易经》之道,《中庸》与《大易》相表里。
以《学庸》建设自信心,也知道该做什么,人必有主宰才能站得住。《学庸》谈内圣、外王之道,对建设和平社会很有帮助。
对谁都不必迷信,连孔子在内,都不必亦步亦趋。要练习用脑想:如果经书都有用,那何以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仍潦倒一辈子?回到鲁国后,晚年作《春秋》,两年后卒。《春秋》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史记·孔子世家》);到孟子时诸侯恶其害己也,而皆去其籍(《孟子·万章下》),也没能发挥作用。只不过死后有人利用,享食两千多年,子孙代代被封为衍圣公。
读书是在用智慧,要自根上了解,如内里添把火就有力量,磨了五十年,就是不亮也光。人有才,就可以随机应变,脑子得灵活。
爱新觉罗·毓鋆(1906-2011),清太祖努尔哈赤次子礼亲王代善裔孙,号安仁居士。
六岁始,为末代皇帝溥仪伴读,师从陈宝琛、罗振玉、叶玉麟等大儒,十三岁读毕十三经并可以背诵四书五经,一生多次研读《四库全书》,通达古代经史子集之学。他虽出身皇族,却猛烈批评帝制;壮年曾经叱咤风云,晚年安居斗室讲学直至仙逝。
其讲学注重因时举譬,倡导经世致用,使古代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学问焕发了新时代的活力。毓老先生世寿一百零六岁,教学六十四年,及门学生与授业弟子数万人,遍及海内外与各行业,被誉为两千五百多年孔子儒学的当代集大成者。
目录:
导读 / 1
第一章 / 5
第二章 / 26
第三章 / 30
第四章 / 31
第五章 / 34
第六章 / 35
第七章 / 41
第八章 / 42
第九章 / 43
第十章 / 44
第十一章 / 48
第十二章 / 50
第十三章 / 53
第十四章 / 62
第十五章 / 69
第十六章 / 71
第十七章 / 75
第十八章 / 79
第十九章 / 85
第二十章 / 91
第二十一章 / 123
第二十二章 / 125
第二十三章 / 128
第二十四章 / 131
第二十五章 / 134
第二十六章 / 137
第二十七章 / 146
第二十八章 / 150
第二十九章 / 158
第三十章 / 164
第三十一章 / 169
第三十二章 / 176
第三十三章 / 179
附录一 《中庸》原文 / 214
附录二 《中庸》译文 / 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