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首次以传统体例——“解”,系统地诠释《论语》,还原儒家士人启蒙范式。
作者以家传正韵、句读、圈段、结篇、补阙、索引、借马古文解析七法,以阳明心学发蒙,以杨氏训诂为句读根底、钱氏义理为思想筋骨,追溯先秦儒典,主参两汉孔安国、包咸、郑玄,及魏晋何晏,两宋刑呙、朱熹,融合诸家,重新梳理,仁道神韵—以贯之,正本清源。历时十年,成书五十万字。
《人间事——<论语>枫解》分为“道”、“德”两部分,道为运用之法,德为指导之脑。在当今的商业环境日益复杂,全球化、电子商务的出现及其对传统商业模式的冲击;再加上政治环境的不稳定、环太平洋新经济圈的形成,商业世界不仅仅充斥着喧嚣,更多的是剧烈的变革。全球化企业要在这变革中发展、壮大,无疑要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塑造企业文化,把握做人之道与经营之道的有机统一。两千多年前的灿烂中华文明,使论语在当代商业世界中仍然有很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许君嘱余为其《论语枫解》作序,惑然惶然:我非儒学专人,涉猎有限,研读不深,浅陋偏颇难免力艰深之专著作序,力有不逮,技有不能。贻笑大方事小,带累《论语枫解》事大矣。
许君精熟先秦诸子诸史,于上古莫不探其精妙,尤通达儒学,四书五经,两千年传疏注解,浩如烟海,莫不细读乃至再三。为求一字之难,从金文甲骨到正偏各篆先秦方言,跋涉寻觅;为睹或传之闻,虽今世孤简,院馆断片,千方百计得观,与世传累累比照。数十年皓首,有之枫解,成浩荡辉煌之新禅;正千百年之讹谬,出夫子清正之雅言。劳今生,爽后世,补文脉,点明灯,使歧路有信,沧海见槎。纵见仁见智,余观莫大焉。
尝读许君解《诗经》,旁征博引,三皇五帝至两汉两晋,勾连无不奇妙,结论闻所未闻,未必篇篇,却因之自觉,高历朝历代误读误解不知几许。
暗暗诧异:许君上古文字之精通,上古典章之熟稔,推究连理之妙境,出乎意料太多,理正情深贴然。
细读《论语枫解》,身不由己,更上层楼,击节始终,快哉快哉!
余自幼读古诗文,饥不择食,不求甚解,勉强识字断句,粗通文法,牛心鳖嘴,好奇如猫,死揪一点,不知退步,时问究竟,不得其解,常比差异,遂抱诸惑。诗词歌赋陶陶然,诸史诸子憖憖然,唯儒家敬而远之。纵世界山呼,嚣嚣隳突,“国学”两字如邓丽君之歌,五经名目成克莱德曼之曲,余独掩耳遮目,避之唯恐不及。
何哉?
孔子《论语》《五经》,自成奥妙,颇可琢磨。董仲舒欲武帝尊儒,自作解人,儒之名,法之实,始皇思想嵌入,独夫心意漫涂,儒学成立之时,即去孔子远矣,孔夫子抑或董夫子,其实难论。之后,儒家日日得势,可名利矣,可富贵矣,争名夺利,门派分立纷争。为一鸣惊人,击对手下朝堂,不免出奇制胜,此时之儒家,距孔子渐行渐远矣。虽如此,汉儒百口纷纭,朴拙尚存,纵离题千里,不敢背弃夫子太甚,《论语》《五经》词句,尚与彼利益主张表面和融。
故此,汉武尊儒,两晋而隋唐,儒虽享尊名,文人墨客亦无不通读《四书》《五经》(实则,彼时之有成文人,书籍无不熟读,书籍不多故也。熟读《四书》《五经》,未必体现对儒的态度,不过对书本和思想的态度而已),原非孔孟的些许条条框框,亦流变民间而为所谓“独尊”者,实难副其实。
两宋周张程朱现身,悖离夫子之旨,曲解汉儒之意,窃道逆道,借佛悖佛,竟“存天理灭人欲”,眼目心思,从广大世界缩转至个人身体,将孔子以拯救吐痰苍生为重,重建天下秩序为任的大道,扭成穷巷陋室,盯着脐下三目不转睛地自虐式修炼。儒至此大成,儒至此非昔日之儒矣。岂夫子达人,即汉儒知此,夫复何言?
阳明一新,转瞬成“宋明理学”糊涂账。虽如此,有李卓吾,有张宗子,有冯梦龙,有梅,不食宋儒餐饭风骨,仍源源不绝。阳明从心,宋儒只有脐下之理。理汹汹亦不能灭心之向善。孔子心意,有明尚存一息。
清人入关,沐猴弹冠,误宋儒为华夏血脉道统,明宋儒为汉地言行禁锢,至此,流变反向之儒学,竟成本地精神之大统,士绅为思想,百俗当然,上下几不解孔子之儒,亦不解两汉之儒。宋儒至此,浑然宏儒矣,昭然屠刀矣!
民国打到孔家店,欲打欲倒者,实宋清之儒也。
此儒难,故自幼远之而至于耳顺。
亦得一恍然。幼读书,以著书立说者为神圣,古人尤之,时间磨砺淘冶当少错谬。年岁见长,读书略多,始知大谬不然,古往今来,或为一已之利,或因愚钝浅陋,强词夺理,滥竿充数者比比,学深而慎言,今古一理。又,汉距孔子
四百年,其时文书稀罕若金玉,况始终战火。汉人能得孔子之学几何?能解孔子时代之言语又几何?如今专家教授断句晚明小品晚清笔记错漏百出,文科博士读《三国》《红楼》必须白话,推今及古可想;宋距春秋两汉千年不止,宋儒以民间之力,个人之心,盖今日之“民科”能释孔夫子能解汉儒多少?
孔子志存周道,《四书》《五经》,涉及不知凡几。周公定周礼于周初,金文甲骨时代,秦灭六国,楚汉鼎沸,金文甲骨,皆成天书。不知悉周礼本意,如何明了孔子所想所言?纵辛苦求索,挂一漏万,两千年传疏注解,足以为证。殷墟发掘始于清末,甲骨文研究,区区百年,时至今日,解释儒家经典体会孔子和《论语》,方有可靠基础。
尝读《论语》数种,存不尽疑惑,一眼即错者有之,自相矛盾者有之,指鹿为马者有之,不知所云者亦有之,初中古文考试恐难及格者滔滔不绝替夫子教导大众,蔚为奇观。
虽避儒家经典唯恐不及,念念切切待—本仅从古汉语古文化史角度,确解《论语》之著作,久成奢望,以为绝不可得。
许君《论语枫解》,实绝念之意外,今生见识,惊快不可言说。
初读《论语枫解》,学问视之,耳目一新,切意切心,不绝如缕,字词追寻之深,制度考究之远,风之广,互文比照之全,勾稽非坐实三代夏商不论定,语义非甲骨钟鼎证明不罢休,精严致密,今古少见。《论语枫解》使余数十年不解得解,不通得通,不明得明,憎厌渐消,半生面目可憎之儒随枫解而可亲可敬。数语友人:“许君绝非一般学问家,是大师!千百年世道,‘皓首穷经’人皆能言,能做者凤毛麟角。许君身体力行,《论语枫解》为余等诠释了何谓穷经,何为‘经’之‘穷’!少年白头,坐实非皓首不能穷经也。”
读三四章,觉有绵绵之情,如涓涓泉流,若熠熠漫火,字间流淌,语中跃然,滋润酣畅,不免暗问,学问而有情若此,自非一般学问。又自解:真学问大学问正须情理如水火,燎原浩荡,非若此岂足为之?
读至半,辩证依然,宏博谨严,字间情,文中意,沛然燎然,不禁腾身而起,手舞足蹈!继而恍然:许枫是学者,所做固学底扎实,见解独到。然其夫早已普通学问,所用心力,直追三千年,以皮肉筋骨,七尺之躯,化倾竭理解思考之力,盖《论语枫解》绝非要成一家之说,而是要正两千年错漏谬误,替孔夫子重新立言。名与利绝不思虑,他是以孔门弟子自许,以儒家传人自居,荡涤两千年污泥浊水,正本清源,弘扬真正孔子儒家大道为己任。儒家名实,两千年歧路,于今炽烈,何止千万人?然,许君擎纛往矣!
许君少二十岁,明白至此,不禁仰目!
上部——道经
学而篇第一
入门士子,学什么?为何学?怎么学?
读书三重楼
君子有根脚
第一门功课
马步步要扎牢
求知大秘诀
上正道狂奔
子贡领红花
腊肉不好拿
为政篇第二
为政之基何在?执政君子当守何律?
两千多年来大的政治谎言
怎样让一个人“思无邪”?
“终解释权”的骗人把戏
人间厉害的七十老人
蹭热点的也有不江湖的
如何成为真正的孝子?
老师的“真身”在哪里?
君子六格律
高薪从哪来?
讲理莫认人
使民三板斧
圣人不为王
一眼看穿三千年
几两硬骨头
八佾篇第三
礼制的根本是什么?礼制是如何产生的?
究竟错在哪里
敢问礼之本
谁违悖了礼
底子好才是真的好
莫听鬼神说
重祭不求利
通才与专才
形式胜于无
君臣如恋人
不要找后账
无虚言
颂歌何时休
请把根留下
里仁篇第四
什么是仁?仁道之门从何而入?
仁心生智慧
良愿除真恶
别被本能控制
夫子之未见者
问题不过夜
摒却外物真修行
无情才是
退一步的本领
拈花一笑
义利之辩多冤魂
真心大孝子
仁道不是嘴把式
仁心与仁术
公治长篇第五
“忠”之心,如何以君子六格律瞄定本真其心?
夫子择婿的标准
君子不器有真意
好话也许不好听
道心坚定莫裁度
孟武伯踢馆
学考
未经查证出冤案
谁都有欲望
学问不等于修为
马非白马
无求大智慧
铁肩多痴愚
失真如失身
真情正他心
真理正己心
雍也篇第六
“忠”之中,执中正心日忠,如何执中?
两个好学生
给还是不给?
为弟子张目
不许当逃兵
贫病不易志
士不可不弘毅
心中有正气
狗洞钻不得
请君上层楼
两手都要硬
形变神不变
别耍小聪明
夫子也有绯闻
一步一个脚印
述而篇第七
正己、正他两心有别
所求无非一个字
学点方
心安是吾乡
专注得真趣
篡位的
好生幸福
读真经与
天生我才必有用
绝没留一手
怕假大空
标签人
避讳避出毛病来
……
下部——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