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非常适合年轻人,特别是青少年学生阅读的美文精品。有七篇作品,即《夜宿“美林”》《绿色明珠塞罕坝》《林中腊月》《冰上捕鱼》《林趣》《坝上采蘑》《走进白桦林》被人民教育出版社选入高中和初中语文课本“美文共享”栏目,一直延续至今。
作者紧紧地抓住了构建美丽中国的基因和特色,给予抒情的表达,耐人寻味。
本书是一本写塞罕坝绿色生态散文的合集,作者从小生活在山区,对花草树木有着天然的感情。书中描写当初塞罕坝人当初艰苦创业,奋斗拼搏的情景,他们像愚公移山那样挖山不止,终于把荒漠变成今日的“金山银山”。每逢打开《弹奏塞坝的歌》时,觉得满山遍野都在跳动着音符,飘动着乐曲,多么想随时到坝上弹奏着一曲曲塞罕坝的歌啊!
把你的风景写在我的风
情里
——读刘芳绿色散文集《
弹奏塞罕坝的歌》随想
红孩
相对于城市来说,我们
生活在农村的人,特别是生
长在山区林区的人,是不是
都可以说我们是大森林里的
孩子。我觉得,这话一点都
不过分。其实,就整个地球
而言,即使是城里人,他们
也应该被视作大森林里的孩
子。到大森林里去,这曾经
是无数少年儿童的梦想。可
是,当我们真的长大了,我
们又去过几次大森林呢?
20世纪90年代初,北京
有一批作家,如袁鹰、黄宗
英、王蒙、张抗抗、陈建功
、周明、阎纲、张仲锷、高
桦、张守仁、崔道怡、舒乙
、赵大年、王宗仁、徐刚、
李青松、查干、石湾、刘茵
、郭雪波、方敏等几十位作
家在国家环保局的支持下,
成立了中国环境文学研究会
,还创办了专发环境文学作
品的文学刊物《绿叶》,搞
得风生水起。我是90年代中
期参与这个组织的,开始觉
得环境文学很稀奇,后来时
间长了,就慢慢融入其中,
在创作中便有意写一些与动
物植物相关的散文。为此,
我也曾下过决心,这辈子就
写环境文学了。然而,决心
好下,要真正的身体力行,
长期坚持,还真就不是一般
人所能做到的。
2000年前后,国家环保
局举办了第一次环境文学奖
评奖,评得认真,获奖的也
是实至名归。其中就有来自
承德的作家刘芳。我那时与
刘芳还不熟,之后与他的侄
子著名诗人刘向东、刘福君
聊天中才得知,刘芳乃是刘
向东的父亲、著名乡土诗人
刘章的本家兄弟。在文坛,
一家出四个作家、诗人,且
都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这
在全国是****的。我与
刘章、刘向东、刘福君交往
甚多,友谊笃厚,一直没有
机会认识刘芳。不过,我知
道刘芳住在北京中国现代文
学馆东门外的芍药居小区。
2017年五六月间,我收
到女诗人王晓霞给我的一个
短信,她说她为刘芳老师的
绿色生态散文写了一篇评论
,希望在我主编的报纸副刊
上给发一下。这期间,习近
平总书记对塞罕坝林场的批
示正在引起社会反响,能发
刘芳老师专写塞罕坝散文的
评论我求之不得,很快就发
了出来。不久,刘芳老师通
过王晓霞跟我取得了联系,
我顺便向他约写关于塞罕坝
的散文。刘芳老师几十年专
事散文创作,重点写塞罕坝
,应该说,他是绿色生态文
学最早的践行者之一。只是
由于他生活低调,不擅于向
外张扬,致使他的文学成就
和他的名声不大相符。我在
发表了刘芳老师的新作《弹
奏塞罕坝的歌》后,他和王
晓霞约上作家周明、赵晏彪
与我一同见面小酌。席间,
刘芳和周明老师两个80岁老
人欢乐开怀,竟然喝了一瓶
多白酒。如果不是我拦着,
他们喝两瓶也是有可能的。
刘芳老师说,他从承德市文
联退休后一直居住在北京,
他很少与外界交往,一门心
思看书,写绿色生态散文,
这些年陆续出版了七八部散
文集。我问他最近有新作要
出版吗?他说他正要跟我说
这件事,说着,他从手提袋
里拿出一部书稿,说是专门
写塞罕坝的,暂定名《塞罕
坝精神颂》,希望我能给写
个序言。我说塞罕坝我去过
几次,也写过散文,不过比
起您来,那可差得远,写序
最好请个德高望重的。刘芳
老师说,他一直欣赏我的散
文,而且我还负责着中国散
文学会工作,在散文界说话
举足轻重,特别是我多年也
在从事生态文学的写作,由
我来写序言是再合适不过的
人选了。见刘芳老师十分诚
恳,我拗不过,只好听命了
。
塞罕坝是一座机械化国
营林场,始建于1962年。
这地方在河北和内蒙古交界
的坝上,过去为皇帝狩猎的
地方。这使我想到我的出生
地北京双桥农场。我们那个
农场建于建国前夕,前身为
日本的军用农场,后为国民
党特务组织励志社的副食品
基地。1950年,新中国最
早成立的农业机械化农机学
校就建在我们那里,为新中
国农业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我想,这塞罕坝机械化国
营林场,其示范作用也该和
我们的农业机械化农机学校
的作用差不多吧。关于塞罕
坝的历史,刘芳老师在其系
列散文中多次写到,
如:“1962年2月,从全国
19个省市区、24所大中专
院校抽调100多名大中专毕
业生和新招的工人共364人
,组成一支绿色大军,奔赴
坝上,开始了前所未有的绿
色征程”。今天的人们,面
对塞罕坝150万亩大森林,
谁能想到这里当年却是杂草
丛生的不毛之地,根本看不
到一棵一米高的树苗,可是
,年轻的塞罕坝人硬是本着
“先治坡、后治窝,先生产
、后生活”的原则,经过几
代人的艰苦奋斗,终于向党
和人民绘出了一片绿色的林
海!如果说我们过去只知道
有大庆精神、北大荒精神、
大寨精神,那么今天,我告
诉你,我们还有一个塞罕坝
精神!这些精神,就是中华
民族生生不息、创造历史、
改造世界的奋斗精神!
或许是从小生活在山区
的缘故,刘芳对树木花草有
着天然的感情,这为他后来
专事绿色生态文学的写作埋
下了伏笔。在刘芳的笔下,
塞罕坝是有生命的,是充满
活力的,他虽然不是塞罕坝
的职工,可他早已把自己置
身于塞罕坝了。我很惊叹于
他对塞罕坝的生动描写
夜宿“美林”
林趣
走进白桦林
绿色明珠塞罕坝
塞罕坝情思
林中腊月
坝上采蘑
冰上捕鱼
夫妻望火楼
坝上一棵松
绿色魂
生命之歌
林中鸿雁
外国猎手在木兰
木兰冬猎
鸟情
森林浴
云杉赋
捅燕窝
绿色吟
青山恋
木兰围场行
绿色的召唤
塞上鹿场
绿色的报告
林中奇葩
山城水韵
“文竹”情
这是一条迷人的山谷
感恩《人民日报》
感激绿色
后记 弹奏塞罕坝的歌
跋绿 色散文家刘芳
附录
绿色的赞歌
脚板底下出文章
绿色的追寻与呼唤
绿色与真善美的结晶
绿树成荫果满枝
可贵的绿色精神
生命的底色
一曲绿色的主旋律
一片暖心沐画意踏花归去马蹄香
走向博大恢宏之境
绿的恋者
灵魂的呼唤
一曲绿的赞歌
绿色散文,呼唤绿色
春溪秋雨蕴深情
绿色交响曲
为绿色革命高歌
刘芳散文印象
“绿叶订成的小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