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1935年,是聂耳生命中最后的五年,也是他在上海生活和创作的五年。在上海,在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聂耳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用生命和热血写下了42首充满激情的革命歌曲,鼓舞了民众反抗外侮的斗志。本书回顾了聂耳在上海的创作活动,以及他在创作这些歌曲时台前幕后的故事和他的心路历程。以翔实的图文资料,追述往事,披陈历史风云。在充分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有细腻而合理的文学描写,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感染力。
第一章 惜别昆明城
1930年7月24日,从香港开往上海的“长江号”客轮,缓缓地拐进了吴淞口,拉响了船笛:“呜——”,继续向着外滩码头航行。
黄浦江,波连波,浪叠浪,江面上有几只白肚黑背的江鸥在飞翔,它们扑腾着双翅,追逐着“长江号”船尾,忽而贴着船舷,箭一般,飞向高高的蓝天,忽而从高空俯冲而下,落在江面,随着江涛一上一下地浮动,好像是在迎接远道而来的“长江号”客轮。
离外滩码头越来越近了,从船上望出去,影影绰绰的,已经可以望得见黄浦江两岸上海本土特色的房子了。这时,“长江号”开始减慢航速,庞大的船体,像一张巨大的树叶,在黄浦江的江面上漂浮,不一会就到了外滩码头。经过几天几夜的海上航行,“长江号”似乎疲倦了,在江心颠簸着、摇晃着,接着一个大转弯,又是一声长鸣:“呜——”,庞大的船体徐徐靠上了码头。
“上海,上海到了!”船上的乘客嚷嚷着,有的人站起身,有的人提起行李,还有的人迫不及待地走到船舱门口,闹闹嚷嚷,纷纷杂杂,等候着下船。
“哗啦啦”,一个很大的铁锚,从“长江号”船尾抛下,溅起了一片水花。大铁锚猛地扎向江底,稳稳地生了根。
在船上憋闷了几天几夜的旅客,像飞出笼的鸟儿,蜂拥着,争先恐后地,“呼啦啦”走出船舱,跨上长长的跳板,晃晃悠悠地,踏上了江岸。人群中,有一位年轻人,提着一只半新不旧的皮箱也上了岸,此刻,出现在他面前的是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那些高大的外国经典建筑,沿着黄浦江岸线,成扇面状地散了开去,高高低低,错落有致,煞是壮观。以前,他还只是在书本上读到过上海,现在呢,上海就在眼前了,他已经站在繁华的上海滩了。这一切,仿佛是梦境,真是想不到啊!
一辆有轨电车,像个绅士似的,摇摇摆摆,从他身边驶了过去,洒下了一地的铃志“叮当,叮当!”清清脆脆,听得这位初到上海的年轻人着迷了。望着眼前的景象,他有点儿迷茫,想起就要在这个陌生的世界开始新的生活,刹那间,他的心里涌起了一种莫名的感觉:大上海,人海茫茫,自己在这座城市无亲无友,往后的生活,将会是怎样的呢?“叮当,叮当!”又是一辆有轨电车,从他身边擦过,向前慢慢驶去。清脆的电车铃声,将他从迷茫中唤醒。他看了看那辆有轨电车,来不及细想,急忙提起皮箱,匆匆离开了外滩码头。
这位青年,是谁?
他,就是聂耳,二十年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之父”。但这时候的他,还不叫聂耳,而是叫聂守信。这是父亲给他起的学名。来上海前,他在昆明一直使用聂守信这个学名。
聂守信怎么会改名聂耳的呢?让我们慢慢从头说吧。 绕了一个大圈子
昆明,中国西南边陲的一座城市,四季如春,终年不见冰冻,也极少有飘雪,所以,素来就有“春城”的美誉。然而,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云南,是较为闭塞的地方,境内外的交通很不方便。昆明有点特别,城里有一条铁路,不是通向中国其他各省,而是通向中国境外,弯弯曲曲,延伸到越南北部的沿海城市海防。这条铁路,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滇越铁路。
滇越铁路是一条有故事的铁路,它是昆明,也是云南的一条重要交通“大动脉”。查阅历史,可以读到有关滇越铁路的记载,别看这条铁路“古老”得像个古董,它可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条国际铁路。多少年过去,滇越铁路如同历史的遗存,袒露着筋骨,迎来送往,给沿线民众带来了出行方便。掐指算来,连接中越两国的滇越铁路,已经有一百多年历史了。
云南,地下矿藏丰富,人称“有色金属王国”,金属矿、非金属矿如铅、锌、锗、铟、铊、镉、磷、’蓝石棉、锡、铂、银、钾盐、砷、硅灰石、水泥配料用的砂岩、硅藻土、铜、镍、钴、锑、化肥用的蛇纹岩、盐矿等,不胜枚举。个旧锡矿、东川铜矿,以及储量名列全国前茅的钛矿,更是著称于世。
越南沦为法国殖民地以后,法国将侵略势力逐步向中国境内扩张,为了将掠夺而来的云南矿藏运输出境,法国人造了这条跨越中越两国国境的铁路。回想当年,在高山峻岭之间建造铁路,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1898到1910年,法国人用了整整十二年时间,才完成了勘探、设计、施工建设,打通了中国云南到越南海防的这条陆上“大动脉”。其间的建设难度,可想而知,在世界铁路史上留下了佳话。
据相关文献记载,滇越铁路是一条跨国铁路,整条线路分为两段,在中国云南境内的一段称“滇段”,长465公里,在越南境内的一段称“越段”,长394公里。时间上,“越段”先于“滇段”开工。具体开工时间是1902年,第二年完工。接着,“滇段”开工建设。
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