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分六章, 分别是绪论、金融体系、金融科技、金融安全、智慧金融服务平台和智慧金融创新和发展。作者编写时以智慧金融为主题、金融文化为主线、金融制度为盛装、金融产品为内核、金融科技为骨架、金融保险为保障、金融创新为愿景, 深入浅出, 不枝不蔓, 以期为广大读者奉上一席智慧金融的盛宴。
我可以找到一千种理由回答为何写这本书,但书稿完成后蓦地发
现,理由只有一个,即如何做个真正的“甩手掌柜”,让一切金融之
客观创造性地服务于主观之一切——这就是智慧金融。
厘清智慧金融的概念首先需要比较分析业界大家耳熟能详的四个
基本概念:互联网金融、数字金融、智能金融和智慧金融。
所谓互联网金融,是指传统金融机构与互联网企业利用互联网技
术和信息通信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投资和信息中介服务的新型
金融业务模式。互联网金融不是互联网和金融业的简单结合,而是互
联网技术和金融功能的有机结合,依托大数据和云计算在开放的互联
网平台上形成的功能化金融业态及其服务体系,包括基于网络平台的
金融市场体系、金融服务体系、金融组织体系、金融产品体系以及互
联网金融监管体系等,并具有普惠金融、平台金融、信息金融和碎片
金融等相异于传统金融的金融模式。2015 年 7 月,央行等十部委发
布《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2016 年10 月,国
务院办公厅发布《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2018 年10 月,由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
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制定并公布《互联网金融从业机构反洗钱和反
恐怖融资管理办法(试行)》文件。这些文件的出台,从机制、市场、
监管等层面充分肯定了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同时,给互联网金融明确了
发展模式和身份边界。互联网金融最原始的发展模式是“众筹”,它
通过团购预购的形式,向网友募集项目资金。其他比较具有代表性的
模式有P2P 网贷、第三方支付等。P2P 网贷是指通过第三方互联网平
“智慧金融”技术、平台与创新
8
台进行资金借、贷双方的匹配,需要借贷的人群可以通过网站平台寻
找到有出借能力并且愿意基于一定条件出借的人群,帮助贷款人通过
和其他贷款人一起分担一笔借款额度来分散风险,也帮助借款人在充
分比较的信息中选择有吸引力的利率条件。第三方支付是指非金融机
构作为收、付款人的支付中介所提供的网络支付、预付卡、银行卡收
单以及中国人民银行确定的其他支付服务。当前,第三方支付已不仅
仅局限于最初的互联网支付,而是成为线上线下全面覆盖,应用场景
更为丰富的综合支付工具。
所谓数字金融,是指通过互联网及信息技术手段与传统金融服务
业态相结合的新一代金融服务,或者说是将互联网、区块链、大数
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应用到金融行业而产生的新产品、新服务和
新业态。例如,互联网技术赋能金融业产生了P2P 网络融资、第三方
支付、众筹、互联网征信等新业务;大数据技术赋能金融业产生了数
字金融风险识别和预警新服务;区块链技术赋能金融业产生了数字货
币、数字保险、供应链金融等新产品;人工智能赋能金融业可以进行
量化投资、智能和高频交易等。
2022 年1 月,中国人民银行印发《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
2025 年)》(简称《规划》)。《规划》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
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提出
新时期金融科技发展指导意见,明确金融数字化转型的总体思路、发
展目标、重点任务和实施保障。这是央行编制的第二轮金融科技发展
规划。《规划》在简要回顾“十三五”时期金融科技发展的基础上,
提出“十四五”时期金融科技发展愿景,明确金融科技发展的指导思
想和4 个基本原则、6 个发展目标,确定了8 项重点任务和5 项保障
措施。其中,8 项重点任务是《规划》的主体部分,从治理体系、数
据要素、基础设施、核心技术、激活动能、智慧再造、审慎监管、发
展基础等方面明确目标,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行性;5 项保障措施
从试点示范、支撑保障、监测评估、营造环境、组织统筹等方面提出
要求,为重点任务实施奠定基础、提供支持。
区别智能金融和智慧金融的概念,可以先从“智能”和“智慧”
前 言
9
两个名词开始界定。比较“智能”和“智慧”的概念,智能包含语言
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
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认知智能等。智慧包含感知、知识、记忆、
理解、联想、情感、逻辑、辨别、计算、分析、判断、文化、中庸、
包容、决定等。可见二者的本质区别在于智能是心智的唤醒与执行,
强调的是自动化执行能力;而智慧是心智的感悟和创造,强调的是悟
性。从这个角度上说智慧是一个比智能具有更高维度、更高层次的概
念,故本书引用广大读者更易于接受的概念——智慧来解析智慧金融
平台。早在阿尔法狗战胜李世石后,人们开始反思,“机器终于不再
是编程的机器了,而是可以通过不断的自主学习和自适应学习重构自
己的生态系统,它终于‘活了’。”如果说人工智能的初级阶段执行
的是人类的初始化编程,那么,随着深度学习带来的算法上的不断突
破,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机器人技术、语音识别
等人工智能基础学科也得以快速发展,传统意义上的人工智能已然实
现了向人工智能高级阶段的跃迁——这种与人类思维习惯高度同源的
计算分析策略,将其称为“智慧”并不过分。进一步的,把“智能”
和“智慧”这两顶帽子戴到“金融”头上,自然就不难厘清“智能金
融”和“智慧金融”的大致区别,读者在阅读完本书时可以建立一个
更加清晰的思维习惯和价值判断。例如,“蚂蚁金服”在每年的“双
十一期间”就曾有过“精明过人”的智慧表现,自动语音识别、自动
锁定目标自然是“人工智能”的强项,匪夷所思的是,“蚂蚁金服”
居然会“猜”——当用户通过支付宝客户端进入“我的客服”后,超
级大脑开启“运算”模式,并驱动“我的客服”快速“猜”出用户可
能有的疑问点和顾虑点;并基于用户使用的服务、时长、行为等变量
抽取出个性化疑问点后,通过深度学习和语义分析等方式给出自动回
答,准确率可达80% 以上。
有了上述概念的统一认识,再开始条分缕析地讲智慧金融就自然顺
畅了。本书的编写要点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即一个中心、两条主线。
“一个中心”即以客户为中心。梳理智慧金融的“前世今生”,金
融形态的变迁总是伴随着文化体制和金融科技的发展、转型而定位
“智慧金融”技术、平台与创新
10
的。本质上就是金融客观“围猎”客户主体的过程,本书将在绪论部
分详细阐述金融文化的发展与变革,无论是银行文化、证券文化,还
是保险文化,从古到今,都是以“客户”为中心的,“客户”自然而
然地“享受”了从自然客户到“傻子”、到“懒人”、再到“智者”,
最后回归超自然客户(“甩手掌柜”)的四阶段“服务”。从金融科技
发展的角度似乎更容易理解金融客户的“四种身份”。手工计算时代,
客户进店存钱也好,典当也罢,由于客户掌握的政策和信息有限,故
而只能被动地享受“店主”的“热情”服务,最后心甘情愿或无可奈
何地变成“傻子”,顺从地接受协议规定的条款和合同履约;随着互
联网技术发展和移动终端的普及,顾客从线下排队等候中解放出来,
在各种互联终端上主动安装金融机构或第三方平台提供的App, 便捷
完成相关金融业务,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客户习惯性变成“懒人”的过
程;进一步的,当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后,客户的互动意识、参与意识
开始变得强烈起来,他们不再满足于尽快完成金融交易,而是更多地
关注交易账号的安全性、平台的交互性、投资的效益性等,这些都可
以通过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这说明此时的顾客已经开始
享受金融科技的“红利”而变得“精明”起来;直至今天的智慧金融
在技术、业务、市场、产品、运维等方面不断完善的一站式、一键
式、一账式、一卡式服务功能的体现,终于让客户超然脱俗成了“甩
手掌柜”。
“两条主线”是指文化主线和技术主线。文化主线是指贯彻整个金
融企业文化、体制、机制和主流意识等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体制下的
表现形式,这决定了金融的市场度、价值观和主流模式等。技术主线很
好理解,在“一中心”里已经谈及,本书主要讲智慧金融时代金融科技
的四大核心技术——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区块链技术等对现代
金融平台运维的支撑作用,并向读者逐一分享智慧金融的“智能风控、
智能支付、智能理赔、智能投研和智能投顾”五大应用场景。
在上述思想指导下,全书共分六章编写,分别是绪论、金融体
系、金融科技、金融安全、智慧金融平台架构与应用和智慧金融创新
与发展等。
前 言
11
其中,第1 章绪论部分主要讲了金融文化、历史沿革及其特征,
概述了智慧金融技术与创新形式。第2 章金融体系部分首先回顾了我
国金融体系的历史沿革,然后依次阐述了银行系统、保险公司、证券
公司、信托公司和金融租赁公司等金融机构的文化、制度、特征、平
台、市场及运行机制等。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金融科技和产品,第
3 章首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图表介绍了金融科技的基础知识,如
Python 语言编程、计算机网络与技术架构、5G 通信技术、深度学习、
人机交互、区块链技术基础等;然后开始用较大篇幅详解金融科技的
核心技术,如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并尝试引领读者初涉金
融科技的四大应用场景。第4 章金融安全部分分析了金融安全的现状,
对金融概念、性质、种类及防范体系做了表述,系统地介绍了金融安
全体系的结构和国际、国内的通行做法等,并以“沙盒监管”为例着
重分享了数字科技赋能金融安全的概念、意义、业务流程和应用。第
5 章智慧金融平台架构与应用是本书的重点,本章介绍了智慧金融服务
平台的结构形式和智慧监管架构,然后详细讲解了智慧银行、智能投
顾、消费金融等平台的模型、业务流程、应用实践等。第6 章讲了智
慧金融的创新理论、创新范式等。总之,智慧金融只有以客户为中心,
以金融科技创新为第一生产力,以构建更加系统、更加稳定、更加智
慧的金融安全为首要任务,以“数”之无形融“金”之有形,才是现
代金融发展的必然追求。
本书可以作为金融类专业学生的教学用书,或者作为金融专业社
会培训和金融企业入职培训用书,也可用作广大金融科技工作者研究
的参考书。
由于著者水平有限,书中挂一漏万和不足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批
评、指正;本书在编写时还参考了大量的金融类书籍和网络资源平台
中的文字、数据、图表和年度报告等,在此向各位原作者表示衷心的
感谢。欢迎相关作者、读者交流、批评和指正。
著 者
2022 年8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