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神舟是充满深厚感情的。
1992 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上马,我被任命为载人飞船首任总设计师,负责飞船总体工作。作为我个人来讲,在59 岁即将退休的年龄还要承担这么一个重大任务,心理上还是比较纠结的:一方面自己觉得工程责任如此重大,应该选一个年富力强的同志牵头担起这个重担更为合适;但同时又觉得这是组织的安排,国家需要,就是我们的志愿是我们这代人的一个很自觉、很自然的习惯和选择。
神舟飞船不同于以往我干过的卫星型号,载人航天是人命关天的大事。我在俄罗斯看过联盟号飞船的发射过程,航天员上天之前总设计师对他们讲:一切都准备好了,你们出发吧!一定能平安返回!并在发射文件上签字。实事求是地讲,当时让我当总设计师,我面临很大的压力,也进行了一些自我思想的斗争。但是带着压力工作本身就是我们这些航天工作者的常态,再一想到这是国家交给我们的任务,是组织对我的信任,我还是接受了这个任务,这一下子就从神舟一号一直干到神舟五号实现首次载人飞行。
回头看,从1992 年正式立项,到2022 年空间站建成,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整整走过了三十年的历程,我们这代人是这三十年的参与者,也是很好的见证者。
三十年来,让我们最难忘的是几代中央领导的亲切关怀和鼓励支持。每到任务关键的时刻,中央领导人都会亲临现场,给予我们极大的关怀和鼓舞。每到成功凯旋的时刻,中央领导人都会接见祝贺,给予我们极大的肯定和鼓励。2013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神舟十号参研参试人员代表时指出:载人航天事业的成就,充分展示了伟大的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坚定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决心和信心。这是多么高的肯定和褒奖。我们从事这项工作的人都有深刻的体会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每一步的胜利,都离不开党中央的正确领导、科学决策和亲切关怀,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这个举国体制的优越性。
三十年来,让我们最自豪的是我们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自主创新之路。面对规模最大、系统最复杂、技术难度最高的航天器,我们从零起步,攻克了制约载人飞船研制的17 项关键核心技术,摸索和掌握了空间飞行器大系统研制的规律,积累了发展空间技术的重要经验,取得了包括神舟载人飞船、天宫空间实验室、天舟货运飞船和空间站核心舱、实验舱在内的27 艘航天器飞行试验成功的优异成绩,将23 人次航天员成功送上太空并安全返回。实现了载人天地往返、航天员出舱、空间交会对接、推进剂在轨补加等多项核心技术的突破,掌握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系列关键技术,实现了核心元器件100% 国产化,带动了工程研制和建设水平的整体跃升。
三十年来,让我们最欣慰的是我们的事业后继有人,当年的60 后现在已经成为领军人物,70 后、80 后已经挑起工程大梁。还记得刚立项时,我国正处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初期,社会上广为流传的一句话是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一些年轻人或出国,或下海,或跳槽到了外企,研发队伍青黄不接,剩下像我一样五六十岁的和留下来的一些小年轻。当时有人就产生了怀疑,说就这样的队伍能搞出飞船来吗?1999 年11 月神舟一号成功发射,证明了我们这支老带小的队伍是能胜任的。今年10 月31 日空间站梦天舱发射,两天后完成转位,与天和、问天组成三舱T 型结构,我和老战友们互相打了电话,为我们国家全面实现了载人航天三步走的战略目标感到高兴。而这些都是当年留下来的这帮年轻人成长起来后,带着更年轻的一批同志干成的。他们从1992 年就和我一起干,几十年酸甜苦辣都尝过,这支中青年队伍对我们未来航天事业发展的意义不言而喻。
三十年来,让我们最看重的是我们不仅干成了事业,也孕育形成了载人航天精神和神舟文化。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完成特殊的任务,需要特别的精神。研发神舟飞船,在当时的条件下需要我们拿出特别的精神来做,这就是后来中央领导总结提出的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神舟几代人埋首事业,甘于奉献,开拓进取,也孕育出了祖国利益至上的政治文化、勇攀科技高峰的创新文化、零缺陷零故障零疑点的质量文化、同舟共济的团队文化。在国家有特殊需要的时候,神舟人总会义无反顾地站出来,以国家需要为最高需要,承担重任攻克难关,取得胜利振奋精神。爱国是这种精神和文化的内核,爱国不是抽象的,神舟人爱航天、爱院、爱岗,把自己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献给了航天事业,这些同志历经千锤百炼,不少已经成长为为国分忧的栋梁。
1992 年时,按农历的说法,我虚岁60,今年我虚岁90 了,从花甲到耄耋,沧海桑田历事甚多,神舟往事总萦绕在我的心头,历久弥新。我们不能忘记,虽然我和战友们完成了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的首飞任务,但这也是继承了前人的成果,是站在前人肩膀上取得的成绩,没有714,没有863,怎能有921。为了铭记历史、总结经验,航天五院党委组织成立了编委会,我和五院的老战友们发挥余热,参与编写了这本《神舟记忆》初心是记录神舟飞船身边的神舟人,回忆神舟人心底的神舟事。
我们将这本书作为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三十周年的礼物,献给那些和我们一起奋斗过的战友,献给那些关心支持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发展的读者朋友,更献给奋斗的三十年、深情的三十年、永恒的三十年。
2022 年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实施三十周年, 也是我国空间站在轨建造任务的收官之年。
为了回顾载人航天走过的三十年的辉煌历程,总结宝贵经验,展望未来发展,航天五院党委组织召开了纪念载人航天工程实施三十周年老同志座谈会。参会的老同志一致认为载人航天是中国航天的一个典型代表,对三十年的历程进行回顾和总结很有意义。会后,老同志们从工程立项、技术创新、科技管理、配套协作、精神文化等方面撰写了20 余万字的回忆稿件。
当看到老同志这些饱含深情和深思的滚烫文字时,一种感动和敬畏之情油然而生。院党委希望能用好老同志的稿件素材,编写一本纪念载人航天工程三十年的优秀图书。随后院迅速抽调精干力量组建编写组,在吃透原稿的前提下,进行了二次创作,形成了这本《神舟记忆》。
全书由六章组成。第一章中国特色的飞天路,由刘畅编写,主要回顾921 工程立项始末,讲述党中央审时度势作出战略决策的历程。第二章关键技术买不来由郭兆炜编写,主要回顾了研制过程中研制团队自力更生、自主创新、追求卓越的典型事件。第三章全力以赴为载人由庞博编写,讲述载人航天系统工程管理方式和保质量就是保生命不放过任何疑点的管理理念。第四章集中力量办大事由冯昊编写,主要讲述同舟共济、团结协作是航天事业的宝贵品质,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举国体制的制度优势。第五章干出神舟人的精气神由王晓晨编写, 主要讲述四个特别的载人航天精神和以祖国利益至上的政治文化为核心神舟文化。第六章载人航天工程实践的启示由武蓬勃编写, 总结了坚持党的领导、践行自力更生、注重持续创新、
依托举国体制、做好人才培养、弘扬精神文化等方面的启示。
本书是基于五院部分老同志的回忆,书中所提到的人和事也仅仅是研制队伍的一部分代表。因此对航天八院和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承担的分系统的研制历程没有专门着以笔墨,甚至五院各分系统参加研制的同志及其事迹也不能一一写到。在这里向兄弟单位的战友们,向为载人航天事业做出贡献的广大研制人员致以崇高的敬礼。
本书的编写得到五院李大明院长、赵小津书记极大的鼓励和支持。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戚发轫院士给予了关心和指导,并为本书作序。
本书基本素材来自五院柯受全、刘济生、张汝范、郑松辉、唐伯昶、余孝昌、吴国庭、娄汉文、陈月根、李卫、黄本诚、陈祖贵、王南华、刘良栋、于家源、范如鹰、黄明宝、钟明章、葛巧溢、于志军、鞠基敏、王文祥、熊非、李颐黎、林斌、南勇等老同志的图文稿件,肖向娟、常朴怀、王璐、于晓兰、周旭英作了汇编整理,在此向他们致以诚挚的感谢。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还参考引用了航天方面的一些图书、报刊和相关文章,在此向作者和出版社表示感谢。
五院钱学森空间技术实验室、总体设计部、508 所、512 所、514 所、神舟投资公司、康拓红外公司等单位党委对本书编写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在此表示感谢。
五院离退休工作战线的同志们为本书的编写进行了大量的组织协调保障工作,在此表示感谢。
中国宇航出版社的同志为本书顺利出版发行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在此表示感谢。
由于我们掌握的材料和采编创作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错误和不足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本书编委会
2022 年12 月
第一章 中国特色飞天路 1
第一节 中国载人航天的孕育 2
载人航天的萌芽 2
曙光一号上马 5
按下暂停键的714 9
第二节 863计划催生了921 工程 12
863计划的提出 12
勾画载人航天发展蓝图 14
搞飞船还是搞航天飞机 16
第三节 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 21
加快推动工程立项 21
飞船总体落地五院 23
三步走正式确立 26
工程有序推进实施 29
第二章 关键技术买不来 33
第一节 让航天员坐最放心的船 34
拿出最优飞船方案 34
一步步打造出安全座驾 37
从太空安全返回 41
我们的飞船叫神舟 49
航天员的替身 55
神州第一伞 58
第二节 迈出太空第一步 64
首创一舱二用 64
惊心动魄的泄复压试验 68
天地之间架桥梁 72
把问题解决在地面 75
第三节 万里穿针一线牵 81
造一个目标飞行器 81
升级飞船为对接 86
六类试验托底交会对接 89
瞄准十字靶标 93
第四节 进入空间站建站新时代 98
第一艘空间实验室 98
从电脑屏幕到实体生产 103
太空筑家今日成 107
第三章 全力以赴为载人 111
第一节 99 分都叫不及格 112
冒着风险拉大底 112
捕捉神秘信号 117
含泪撤离发射场 122
从0.999 到0.999999 125
第二节 如履薄冰 133
守好生命之门 133
筑牢全时段生命防线 136
与假想敌作战 145
既要预想,更要回想 148
第三节 细节决定成败 151
5 米长的倒排时间表 151
一张流程图 十年造船路 153
-8 小时各就各位 155
一个环节都不能少 157
第四节 严谨务实 163
要做一线老总 163
三有一检查 166
不拿皮筋量短长 168
强化首飞意识 170
第四章 集中力量办大事 175
第一节 三边工程快好省 176
选址开绿灯 176
打造神舟摇篮 179
造一个太空环境在地面 184
第二节 强强联合巧攻关 188
十三个分系统全线攻坚 188
奋力共闯火焰关 191
联手搭建船架子 195
集同攻坚船中枢 200
第三节 四共同大协作 204
神箭托神舟 204
低温下的发射奇迹 212
航天员驾校 216
第四节 联合保障大协同 220
让出最好的牧场 220
陆海空接力试验 223
联勤服务护神舟 228
第五章 干出神舟人的精气神 233
第一节 爱国无须讨论 234
国家需要就是航天人的志愿 234
争八保九就是军令状 236
疫往无前的最美逆行 240
让五星红旗在太空中飘扬 243
第二节 竭尽全力就是奉献 247
感觉真的很好 247
戈壁空投十二天 250
与时间赛跑的工厂 255
软件落焊大会战 258
第三节 干好本职就是价值体现 261
工作需要就得去干 261
老同志更不能搞特殊 264
不平凡的坚守 267
成功是拼出来的 273
第四节 特殊时期需要特别的精神 278
特别的精神挑起时代重担 278
特色的文化凝聚强大合力 282
特殊的方式建构思想保障体系 286
第六章 载人航天工程实践的启示 291
听党话、跟党走,才能干大事、干成事 292
依靠自己的力量,干自己的事 294
只有持续创新,才能持续成功 297
既要下好先手棋 ,更要全国一盘棋 299
重大工程能够锻炼人、成就人 303
奋斗从哪里开始,精神就从哪里产生 306
参考文献 311
后记 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