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证券市场的成长机制入手,紧紧围绕经济转轨过程中如何建立和发展证券市场的问题开展研究,在一个较为严谨的理论框架下系统考察了中国证券市场的成长历程,全面地评估了中国证券市场的效率状况,客观地分析了中国证券市场建设中的利弊得失,从理论层面和政策层面上来探寻进一步发展与完善中国证券市场的思路与内在逻辑。
证券市场是现代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证券市场的发展为本国经济的发展与繁荣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特别是近几十年来,从世界范围来看,证券市场的规模迅速扩大,在国际经济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金融因素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性很早就受到了学者们的重视,货币、债券、股票和基金等一直是社会经济生活中备受人们关注的话题。但是,现代意义上的金融经济学至今不过50多年的历史,人们所称的两次“华尔街革命”成为其理论发展进程的重大里程碑。第一次“华尔街革命”是20世纪50年代初,H.M,Markowitz提出资产组合理论;第二次“华尔街革命”是1973年F.Black和M.S.Scholes提出著名的期权定价公式。恰恰是在过去的这50多年中,金融经济学理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建立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用于考察金融市场运行的理论框架。与此同时,世界范围内的金融体系与结构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新兴证券市场的飞速发展与繁荣,为检验与反思经典理论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为进一步拓展和创新经济、金融理论提供了有力的实践支持。
陈梦根,1975年12月生,江西省宜春市人,现为天津财经大学统计学院教授。1998年7月和2001年7月于东北财经大学分别获得经济学学士、硕士学位;2005年1月于东北财经大学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2001年7月至2006年9月历任东北财经大学统计系助教、讲师、副教授;2005年4月至2007年3月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攻读博士后;2006年10月至2007年10月赴英国约克大学做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证券市场、实证金融理论、经济统计与转轨经济学,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统计研究》、《财贸经济》、《经济管理》、(世界经济》、《经济日报》等国家、省级学术刊物公开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1部,参撰(译)著作5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十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计生委、辽宁省教育厅等国家、省部级课题8项,参与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统计局、辽宁省科技厅等国家、省部级课题5项,研究成果曾获第八届全国统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2006年)等省部级以上奖励10余次。
1 证券市场成长的一般理论
1.1 引言
1.2 证券市场的成长机制
1.3 证券市场的成长路径
2 经济转轨与证券市场的成长
2.1 证券市场的基本功能
2.2 转轨经济中证券市场的特殊功能
2.3 经济转轨与证券市场的发展:契合分析——主体归位、秩序重构与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
2.4 经济转轨与证券市场的发展:背离分析
3 中国不完全证券市场的生成
3.1 中国证券市场的总体考察
3.2 中国不完全证券市场:经验判断
3.3 渐进民营化与中国证券市场
3.4 中国不完全证券市场的内生根源:市场强外生性
3.5 中国不完全证券市场的特征分析
4 中国证券市场效率的理论分析
4.1 证券市场效率分析的理论回顾
4.2 转轨经济中新兴证券市场的效率:渐进效率观
4.3 证券市场强外生性下的效率损失
5 中国证券市场效率的实证研究
5.1 基本分析框架
5.2 中国证券市场的内在效率
5.3 中国证券市场的外在效率
5.4 中国证券市场的微观效率
5.5 中国证券市场的宏观效率
5.6 中国证券市场的长期记忆效应:非线性效率分析
5.7 中国证券市场强外生性下的效率损失:总体评价
6 证券市场的对策均衡:一个尝试性的解释
6.1 均衡的概念
6.2 从一般均衡到对策均衡:范式的转变
6.3 证券市场的多重均衡模型——从条件理性出发的一个分析框架
6.4 对策均衡与中国证券市场的格局演进
7 中国证券市场下一步成长的路径选择
7.1 中国证券市场的制度变迁模式
7.2 中国证券市场成长的理论逻辑
7.3 中国证券市场下一步成长的路径选择
7.4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