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中国开启的渐进式市场化改革创造了经济增长奇迹,人民生活水平与福利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反贫困事业取得巨大成就。但是,经济增长带来的成果并不能自动惠及所有群体,收入分配不公现象仍然存在,不断扩大的收入分配差距给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带来了巨大挑战,严重威胁到社会秩序。为了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增进社会公平,缓和各利益群体在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过程中的利益冲突与社会矛盾,中国政府提出了“共享发展”理念,通过出台一系列财税政策实现收入再分配。财政再分配政策分为税收政策和公共支出,税收政策是政府顺利实现收入再分配职能的财力保障,是政府调节公共支出的先决条件。但是,中国税收制度调节收入差距的客观功能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甚至引发逆向调节机制,扩大了居民的收入分配差距。在中国社会经济转型的背景下,税收制度在收入再分配过程中的政策效应究竟如何?影响税收制度发挥再分配功能的根源是什么?如何有效地发挥税收的再分配功能,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稳定?《共享发展视域下中国税收制度再分配效应研究》沿着“理论研究→制度研究→实证研究→对策研究”的技术路线,综合运用文献研究与资料检索、规范分析、实证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1978年中国开启的渐进式市场化改革创造了经济增长奇迹,人民生活水平与福利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反贫困事业取得巨大成就。但是,经济增长带来的成果并不能自动惠及所有群体,收入分配不公现象仍然存在,不断扩大的收入分配差距给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带来了巨大挑战,严重威胁到社会秩序。为了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增进社会公平,缓和各利益群体在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过程中的利益冲突与社会矛盾,中国政府提出了“共享发展”理念,通过出台一系列财税政策实现收入再分配。财政再分配政策分为税收政策和公共支出,税收政策是政府顺利实现收入再分配职能的财力保障,是政府调节公共支出的先决条件。但是,中国税收制度调节收入差距的客观功能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甚至引发逆向调节机制,扩大了居民的收入分配差距。在中国社会经济转型的背景下,税收制度在收入再分配过程中的政策效应究竟如何?影响税收制度发挥再分配功能的根源是什么?如何有效地发挥税收的再分配功能,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稳定?本书沿着“理论研究→制度研究→实证研究→对策研究”的技术路线,综合运用文献研究与资料检索、规范分析、实证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第一,客观分析并评价居民收入分配不平等状况。近十年来,城乡之间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相较于城镇居民,农村居民内部收入不平等程度更高。地区间发展不平等造成的工资收入水平差距是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从农村到城市,从西部欠发达地区到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流动人口收入增长缓慢,其主要进行个体经营,从事低端服务业。行业之间收入差距大,垄断行业收入水平高,高管与普通员工的薪酬差距不断扩大。
第二,全面剖析转型期中国社会经济制度与税收再分配的内在联系。社会经济结构是税收制度运行的外部基础,不平衡发展格局、经济分权政治集权、属地化行政管理传统以及人情至上的关系型社会合约履行模式等特征弱化了税收再分配功能。税制改革更多是以增加税收和提高经济效率为导向,税收再分配的政策工具不足。这些社会经济特征与税收制度缺陷成为政府间财力失衡、税收洼地、税收资源配置失效等问题的制度性根源,直接或间接影响了税收再分配功能的发挥。
第三,对间接税累进性、MT指数及代内归宿进行测算。利用投入产出模型计算各行业的间接税负担,匹配微观调查数据的家户支出分类,估计家庭承担的间接税负担,得到间接税的累进性指数和家庭收入再分配效应,捕捉家庭内部不同年龄段个体分别承担的税负。结果显示,间接税的K指数为负数,具有累退性,低收入家庭的间接税负担率远大于高收入家庭的间接税负担率。虽然间接税对收入再分配起到了逆向调节作用,但负向效应并不大,利用MT指数测算发现,间接税使得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上升了1%左右。间接税的代内分配表现出明显的不平等,18周岁以下居民的间接税负担是18-60周岁居民的40%左右,60周岁以上居民的间接税负担接近18-60周岁居民的60%。可以说,如果不逐步改变以间接税为主体的税收制度结构,单纯依靠调整个别税种来缩小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只能产生微弱效果。
第四,构建一种基于年龄调整的基尼系数,利用家庭等值规模调整方法,分别测算了同龄人之间的收入不平等与家庭收入差距,同时进一步考察了个人所得税与社会保险费的再分配效应。研究显示:样本个人收入基尼系数为0.45,经过年龄调整后的基尼系数为0.47,家庭收入基尼系数为0.44,同龄收入差距更大,家庭收入差距略微缩小。个人所得税的收入分配调节功能不强,对个体收入和家庭收入的再分配效应约为1.17%和1.9%,将社会保险费纳入后,“大口径”个人所得税对个体、家庭的收入再分配效应达到1.85%和2.7%左右。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个人所得税的累进性程度并不低,收入分配差距调节功能弱的主要原因是个人所得税的平均税率过低。
第五,政府通过企业所得税获取企业部分利润,间接影响居民工资收入。由于企业内部的代理问题,企业所得税的税收规避行为会传导到公司高管与普通员工收入分配差距上。在关系型社会合约履行模式下,政府行为在资源配置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影响着企业所得税税负。基于2005-2013年沪、深两市非金融业上市公司的数据,从地方政府换届角度入手,探讨官员政治晋升、企业政治关联以及风险不确定性对企业避税的影响。研究发现:地方政府换届会增大税务机关的税收征管力度,企业税收规避程度将会降低。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在政治关联失效与政治晋升激励驱动下新任官员会加强税收征管力度;二是企业面对地方政府换届引发的政策、市场和政治风险不确定性时会采取谨慎的避税行为。
第六,提出增强税收再分配功能的对策建议。以完善社会经济结构为基础,改善税收系统发挥再分配功能的外部环境。同时,规范和调整税制结构,实现从以间接税为主体的税制向以直接税为主体的税制的结构转变。降低宏观税负,缩小非税收入规模,让更多低收入群体从中受益。适时开征房产税、遗产与赠与税,增加高收入群体纳税比重。加强税收征管制度建设,改变税务部门对隐性收入、灰色收入难以监管的现状,减少关系型社会规则对税收征管工作的干预。
张楠,1989年生,经济学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财政再分配,环境公共经济学,税收理论与政策评估。发表论文7篇,参与研究国家重点社科基金项目2项,国家自然基金重大项目1项。
1 导论1.1 研究背景与意义1.2 文献回顾与评述1.3 研究方法与框架1.4 研究难点与创新2 中国居民收入不平等状况2.1 城乡居民收入分配状况2.1.1城乡之间的收入、消费与社会福利差距2.1.2城乡内部的收入差距与分化2.2 流动人口收入分配状况2.2.1流动人口个人特征2.2.2流动人口从事行业2.3 不同行业与所有制性质的收入分配状况2.4 高管与普通职工收入分配状况2.5 社会贫困状况2.6 本章小结3 中国税收再分配的制度背景分析3.1 转型期中国社会经济背景3.1.1社会经济转型的历史阶段3.1.2转型期社会经济特征3.1.3转型期社会经济代价3.2 转型期中国税收再分配制度3.2.1税收制度的变迁与特征3.2.2税收再分配的主要政策工具3.2.3转型期税收再分配的制度障碍3.3 本章小结4 间接税再分配效应分析4.1 引言4.2 计算方法与数据说明4.2.1行业实际税率的计算原理4.2.2行业实际税率的确定4.2.3家庭的税收负担4.2.4样本数据描述4.3 间接税的累进性与MT指数4.3.1间接税整体税收负担率4.3.2间接税累进性的实证分析4.3.3间接税的MT指数4.4 间接税负担的代内归宿4.4.1税负代内归宿的计算方法4.4.2测算结果4.5 本章小结5 个人所得税再分配效应分析5.1 引言5.2 中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制度分析5.3 模型与测度方法5.3.1基于年龄调整的基尼系数5.3.2MT指数、累进性以及横向纵向公平5.4 数据与指标5.4.1个人所得税测算5.4.2样本描述5.5 实证结果与分析5.5.1基于年龄和家庭等值规模调整的基尼系数5.5.2个人所得税的再分配效应分析5.6 本章小结6 企业所得税再分配效应分析6.1 引言6.2.1政治晋升激励6.2.2政治关联失效6.2.3风险不确定性6.3 研究设计6.3.1模型6.3.2样本6.3.3描述性统计6.4 实证结果与分析6.4.1地方政府换届与税收征管6.4.2地方政府换届与企业避税6.4.3地方政府换届影响避税的官员逻辑6.4.4地方政府换届影响避税的企业逻辑6.4.5稳健性检验6.5 进一步讨论6.6 本章小结7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与研究展望7.1 研究结论7.2 政策建议7.2.1完善转型期社会经济结构7.2.2规范和调整税制结构7.2.3结构性减税与适时开征新税7.2.4加强税收征管制度建设7.2.5配套其他财政再分配工具7.3 研究不足与展望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