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北京体育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学生观看经典国产影片后的学习笔记合集,每篇都详细介绍了影片的大体内容、创作背景、相关历史背景、观影心得等,论述详细,感情真挚,抒发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怀。在对优秀主旋律电影的观摩和分析的过程中,学生紧紧围绕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主题,回顾党发展的辉煌历程与伟大复兴,学习传媒作品如何唱响主旋律,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大力弘扬伟大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主编简介:
徐明明,北京体育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影视创新与实践领域。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神经喜剧中的北京和西雅图》《<赛季>——中国体育纪录片市场化之路初探》等30多篇。擅长指导教学实践,指导学生实践作品多次获得全国计算机设计大赛一、二、三等奖。
宋巍,北京体育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在体育营销传播等领域深耕,承担省部级项目2项,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30多篇。擅长指导学生实践,学生作品多次在全国计算机设计大赛、中国大学生公共关系策划创业大赛等获奖。
在新旧交替的时代中徘徊
——电影《早春二月》赏析
“这可不尽然,质朴里含着尖雕,平安下含着烦忧。”
《早春二月》于1963年上映,讲述了一个发生在芙蓉镇的悲剧故事。影片围绕一名革命失败后内心彷徨的知识分子萧涧秋而展开,他好意帮助已故的老同学李志豪的妻子——文嫂,后与陶慕侃的妹妹陶岚相爱,引发了芙蓉镇上人们的非议。文嫂的儿子阿宝病死,成为压倒文嫂的最后一根稻草,导致文嫂自杀,这令萧涧秋顿时醒悟,而后投身于时代的洪流中。陶岚受他的影响,跟随他离家而去。影片真实再现了五四运动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内心的郁结与徘徊,以中国山水画般的镜头画面,在优美的江南水乡芙蓉镇上,完美地展示了他们这一代人思想的转变,完成了那个觉醒年代的徘徊。
本片的主要目的是塑造那个觉醒年代中各式各样的知识分子,他们都在思索着救中国的办法,他们都在与时代的碰撞徘徊中,追随着五四精神,走向时代洪流,也向当代年轻一辈提出了“追寻怎样的精神理想”这一问题,弘扬了五四精神,引发观众对此的思考。
影片背景
导演简介
影片导演谢铁骊是我国第三代导演,曾参与过抗日救亡文艺活动,先后担任过文艺战士、教员、电影局演员剧团常务副团长等职,后调入北京电影制片厂,成为电影《林家铺子》的助理导演。1956年,独立执导了第一部个人作品《无名岛》,开启了他的导演生涯。“文化大革命”时被下放,拍了具有教育意义的戏曲电影《智取威虎山》。1988年,他拍摄了时至今日仍为经典的剧目《红楼梦》,以独特的中国山水画般的镜头语言,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生动再现,凭借该片获得第10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奖。2005年,他获得第25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终身成就奖。2011年,获得第2届中国电影导演协会杰出贡献奖。
身为第三代导演的谢铁骊,不仅经历了抗战的艰苦年代,而且见证了新旧中国的变迁,对于革命时代的精神有着不同的态度。他以现实主义为原则,深入矛盾中心,创作出了这部体现五四运动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内心徘徊变化的电影《早春二月》,该片获得第12届葡萄牙菲格拉达福兹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奖,这意味着这部影片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在当时的年代有着不同凡响的影响。
影片简介
《早春二月》在国际上获得了巨大的认可,不过它的创作历程可谓一波三折。在1961年文化部召开的全国电影故事片创作会议精神鼓舞下,谢铁骊以柔石创作的中篇小说《二月》为原型进行改编,创作出了电影《早春二月》,在和夏衍及其他主创人员的讨论下进行多次修改,474个镜头中有143个镜头由夏衍精心修改,以帮助影片更好地呈现时代特征,构建影片人物关系的合理性,含蓄地表达思想主题。《早春二月》最终获得了人们的好评,成为值得我们这一代年轻人去观看和学习的经典之作。
艺术解析
综观《早春二月》,总体具有以下特点:它既是经典主旋律电影,又以中国山水画般的镜头语言再现故事发生环境之美。它采用以现实主义为原则的拍摄手法,再现知识分子对于救国的徘徊思考,在小我与大我之间的挣扎中,让观众体会到北伐战争前夕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思想的转变,弘扬了五四精神。
徘徊时代的隐喻表达
好的片名切合内容,且对于观众理解影视主题有提示性作用。本片片名《早春二月》,看似与影片内容毫无联系,实则暗藏玄机,“早春二月”恰是故事发生的时间,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关于符码的理论中提及的符号符码存在于影片当中,不仅与主人公萧涧秋的经历密切相关,而且奠定了影片的风格要素——温暖与压抑、暗淡之间的不断徘徊,和影片《阳光普照》有异曲同工之妙——片名虽营造一种温暖的氛围,但是在这阳光普照下,却是人在不断寻找与徘徊于自己的阴暗面。首先,早春意味着春天即将到来,是一种暖和温煦之感,为片尾萧涧秋留下信投入时代洪流做铺垫,暗示了萧涧秋最终摆脱徘徊,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归属,将五四精神在时代的洪流中发扬。在北伐战争前夕,徘徊不决的萧涧秋是彼时千千万万读书人的缩影。其次,二月是南方乍暖还寒的时候,万物向往着一片生机的同时,成长的苦难也接踵而来,将以萧涧秋为缩影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化为二月中的万物,万物生长的苦难即隐喻了萧涧秋在芙蓉镇所经历的非议、排挤、徘徊。影片最巧妙之处在于,其整体影调是灰蓝色的,除了萧涧秋短暂的欢愉时光,影调呈暖色调外,其余无论是文嫂家的布景,还是主人公的衣服,基本都以灰蓝色为主,压抑了二月的春天原有的温暖,剩下的是春雨绵绵和冬天仍在的寒冷,这是五四运动后知识分子的缩影,在那个大环境下他们的处境是暗淡的、受压制的,更反衬出他们在徘徊中从自我脱离、献身于时代的勇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