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十二章,内容包括:绘画与文字;殷商甲骨文;周朝金文;秦并天下,篆书同文;汉朝书法艺术;魏晋神韵,五体完备;南妍北质;隋唐法度等。本书作者在书中许多方面提出了个人看法,从人选的历史人物、书家、代表作品等可见端倪,特别是对台阁体宫廷书法家地位的肯定,对明代以来民间书法家的客观再认识。
文字的出现是人类高度文明发展的标志,书写文字的历史也是书法艺术发展的写照。有意思的是,今天我们许多人开始沉湎于互联网,手写文字变得越来越少,这使得文字的艺术化手写体成为弱势,甚至成为少数专业人士才能掌握好的艺术形式。纵观三千多年来汉字书法艺术的发展脉络,有时不免让我们担忧,这样一种既实用又充满魅力的文字艺术形式,也难免被时代的发展边缘化。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使用人数最多的文字。从甲骨文到今天我们使用的通用语言文字,向来是一脉相承、同宗同源的。正因为如此,在中华大地历经上下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史进程中,中华儿女无论走到哪里都会认祖归宗,以汉字为共同的契约、连接的纽带。虽然有征伐杀戮,但最后还要九州一统,聚集在汉字这面旗帜下治国平天下。在查阅资料、撰写本书之时,我恍然明白了,原来汉字书法艺术所展示的魅力,不正是体现了汉字文化圈所形成的中华民族的精神所在吗!书法体现出来的艺术魅力,正说明书写一定要遵循“法度”方能给世人以美的享受。中华三千多年的文字发展史之所以能够产生如此强大的凝聚力,是因为文字形体的变化既向审美化发展,又不脱离文字的实用价值,也就是万变不离其宗。今天我们能够辨认出1500多个甲骨文字,得力于历朝历代的统治者能维持正统,及时矫正文字,并发布正书字体,刊刻石经,使天下读书之人遵守规矩,树立正统,匡正谬误。无论是传说中的史官仓颉,还是一统天下的秦始皇,在汉字发展史上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统一文字,形成国家聚集力。后世根据文字书写的实际变化,在两千多年里基本稳定在篆、隶、楷三种官方字体之中。即使出现了行书和草书的发展变化,也脱离不开官方文书的藩篱。正因为汉字文化的稳固性,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大地吸引着无数枭雄争霸天下、逐鹿中原。用汉字书写的文化产生了强大的精神魅力,从而涌现出伟大的思想家孔子等先贤。以儒家思想为正宗影响中国两千多年的文明史,形成了一座巨大的熔炉,不管是怎样彪悍的民族,最终都要归依于孔子的儒家思想,借此治理国家。而用于书写、记载这一辉煌历史的正是我们的汉字和它所焕发出来的书法艺术之美。艺术的本质是用形象反映现实,而又超越现实,其形状或方式独特且具有美感。汉字书写艺术应该从练好基本功开始,遵循古法、规范形体,不要总想着走捷径。只有抓好坚实的楷书基础,方能寻求诸体皆能,谈得上形成自己的书法特色。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态,本人以为清尚古法,似乎是个轮回。现代人该如何选择?若论书法功底很难与古人相提并论,如今有多少人一开始写字就用毛笔的呢?现在许多从事书法创作的人,楷书还没写好就挥毫狂草一番,大谈个人风格,头头是道,以至于丑书横行,目不忍睹。更有许多“名人书法家”半路出家,忽悠老百姓。书法艺术被异化掉了,历代书家所遵循的传统“法度”已不知所终。汉字书法艺术之所以让人感到美的享受,那是因为作为中华儿女的后代从内心中自然产生出对祖先古法的认同感,绝不是用无厘头的创新去哗众取宠。心得源于数十年来的体会,学识来自几度春秋的研磨。本人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从事语文教育教学研究以来,就与写字与书法话题结下了不解之缘。愚颇感惭愧的是自小没写好字,工作之后感悟更甚。读本科和研究生时,特别喜欢古代文化,尤其是对古代“小学”(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关注较多。近些年中小学书法教育已被纳入教育部重点关注的传统文化项目,因而本书结合了历年来的研究心得撰写而成。本人在书中许多方面提出了个人看法,从人选的历史人物、书家、代表作品等可见端倪,特别是对台阁体宫廷书法家地位的肯定,对明代以来民间书法家的客观再认识。就像我们谈论官窑瓷器与民窑瓷器,或者宫廷画派、宫廷音乐与民间画派、民间乐曲,怎么能说官窑、宫廷的作品水平比不上民间的呢?愚以为对明清宫廷书法家研究的不够导致了学术界一些人的误判,颇觉遗憾。本书在策划中得到了谢海宁副社长的鼎力支持,在撰写、设计版式、编辑出版诸方面得到了王效云、彭辉两位编辑的热心帮助,在此深表感谢。杨建国于容默斋2021年7月
杨建国,男,副编审,笔名杨鼎夫、杨涵秋。1964年8月27日出生于甘肃省定西县(现定西市安定区)。1985年7月兰州大学中文系毕业,1992年1月获暨南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方言学硕士学位。先后任职于甘肃省兰州市经济技术协作办公室,广东省教育厅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广东省教育厅教材编审室、教研室。现为广东省教育研究院教学教材研究室语文教研员,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育硕士专业校外兼职指导教师,广东第二师范学院中文系客座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全国小语会汉语拼音教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广东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广东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广东教学报》副总编辑。曾参与多种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审查;主编过数十种教辅书籍,承担多项省级课题研究。
绪论
第一章 绘画与文字
第一节 图画文字
一、书画同源
二、刻画符号
第二节 语言文字
一、什么是文字
二、汉字的起源
第二章 殷商甲骨文
第一节 重见天日的甲骨文
一、甲骨文的出土
二、甲骨文研究
第二节 甲骨文书法艺术
一、什么是书法艺术
二、甲骨文书法艺术特色
第三章 周朝金文
第一节 西周书法
一、金文
二、金文书法艺术
三、主要书家
四、佳作欣赏
第二节 春秋战国书法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地域书风
二、春秋战国书法艺术
三、佳作欣赏
第四章 秦并天下,篆书同文
第一节 秦朝书法概况
一、秦朝书体流变
二、书同文
三、秦书八体
第二节 秦朝书法艺术
一、秦朝书法特色
二、主要书家
三、佳作欣赏
第五章 汉朝书法艺术
第一节 西汉书法
一、西汉书法概况
二、佳作欣赏
第二节 东汉书法
一、东汉书法概况
二、汉隶艺术
三、诸体演变
四、主要书家
五、佳作欣赏
第六章 魏晋神韵,五体完备
第一节 三国书法
一、曹魏书法概况
二、楷书之祖钟繇和他的代表作
三、曹魏碑刻佳作
四、孙吴书法
第二节 西晋书法
一、西晋书法概况
二、西晋书法流变及其代表作
三、主要书家
四、佳作欣赏
第三节 东晋书法
一、玄学之风的兴盛
二、东晋书法流变
三、书法世家
四、王羲之
五、王献之
六、王殉与《伯远帖》
七、东晋碑刻艺术
第七章 南妍北质
第一节 南朝书法
一、南朝书法概况
二、南朝主要书家
三、佳作欣赏
第二节 北朝书法
一、十六国书法概况
二、北魏书法概况
三、北碑艺术
四、西魏、北周书法
五、北朝主要书家
六、佳作欣赏
第八章 隋唐法度
第一节 隋朝书法
一、隋朝书法概况
二、书法名家及其重要作品
三、隋朝碑志
第二节 初唐书法
一、唐初书法概况
二、唐太宗及其书法贡献
三、初唐四家及其作品
四、昭陵碑志书人
五、武则天及其书法贡献
六、其他书家及其作品
第三节 盛中唐书法
一、盛中唐书法概况
二、帝王爱好引领隶书复兴
三、行书名家李邕
四、草书之巅峰——张旭与怀素
五、李阳冰与篆书复兴
六、雄秀独出的颜真卿
七、盛中唐的馆阁书家
第四节 晚唐书法
一、晚唐书法与柳公权
二、《开成石经》及其贡献
第五节 五代书法与杨凝式
一、杨凝式生平事迹
二、代表作品
第九章 宋朝尚意,帖学大盛
第一节 北宋书法概况
一、北宋书法发展的特点
二、禅学影响下的“尚意”书风
三、北宋初期重要书家
四、《淳化阁帖》与帖学兴盛
五、书法艺术宝库——碑林
第二节 北宋四家
一、蔡襄
二、苏轼
三、黄庭坚
四、米芾
第三节 天上人间宋徽宗
一、生平事迹
二、艺术成就
三、代表作品
第四节 其他主要书法家
一、蔡京
二、薛绍彭
第五节 南宋书家
一、半生忧患宋高宗
二、其他书家
第十章 元朝复古遵法
第一节 元朝书法概况
一、推行汉法
二、天宁寺雅集
三、《定武兰亭真本》
第二节 帝王苗裔赵孟頫
一、生平事迹
二、艺术成就
三、复古尊法的艺术观
四、代表作品
第三节 其他书家
一、鲜于枢
二、邓文原
三、康里崾崾
四、杨维祯
第十一章 明朝法度与个性
第一节 明朝书法概况
一、明朝书法发展的特点
二、明初书家宋克
第二节 官方书法台阁体
一、台阁体
二、沈度
三、其他宫廷书家
第三节 科举失意书家与吴门书派
一、反对“随人脚踵”的李应祯
二、心学宗师陈献章
三、吴门书派
第四节 宦艺双馨董其昌
一、生平事迹
二、艺术成就
三、代表作品
第十二章 清朝崇尚碑学
第一节 帝王的价值观
一、张照与馆阁体
二、康熙
三、乾隆
四、书品与人品
第二节 复古之风
一、金农
二、邓石如
三、何绍基
四、赵之谦
五、吴昌硕
六、康有为
七、罗振玉和商承祚
第三节 碑学地位的确立
一、概述
二、帖学派
三、碑学派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