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内容讲述: 在中国近现代学术史上和教育史上, 钢和泰 (Alexander von Stael-Holstein) 这个名字值得铭记。1917年来到中国之后, 除了1928-1929学年在哈佛大学访问之外, 他的后半生都是在中国度过的。他先后担任北京大学梵文教授, 哈佛大学中亚语文学教授等职。从学术史和教育史上来说, 钢和泰是北京大学东方研究的奠基者之一, 其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直接影响了当时中国学术界众多领域, 比如语言学、宗教学、历史学、文学等等。陈寅恪先生长期参与钢和泰的“家庭研读班”(privatissimum)。
您想了解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地质学家安特生、佛学家巴塔查、数学家伯克霍夫、东方考古学者毕安祺、历史学家布莱克、考古学家乔治·蔡斯……等著名学者的生活日常吗?您想了解哈佛-燕京学社是如何创立的吗?您想了解钢和泰与陈寅恪的神仙交往和学术趣事吗?本书带您一览究竟。
王启龙教授,**长江学者,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西安外国语大学副校长,陕西师范大学国外藏学研究中心主任,Journal of Tibetan and Himalayan Studies主编,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海外中国学(藏学)、西方语言学、宗教学。曾任清华大学教授、韩国成均馆大学访问学者(2000-2001)、哈佛大学访问学者(2003-2004)、西藏大学副校长等职。
导读
上册导读
本册收录、整理、译释钢和泰与友人往来书信及附件等200多件,涉及通信对象30多位,其中有不少是著名学者或社会名流,也有些通信对象是科研机构、出版单位或者外交使领馆等。
与钢和泰书信往来的人士中,著名学者居多,诸如地质学家安特生、佛学家巴塔查亚 (VBhattacharya )、数学家伯克霍夫(Gcorge D. Birkhof)、东方考古学者毕安祺(Carl W Bishop)历史学家布莱克(Robert P Blake)、考古学家乔治·蔡斯、佛学家克拉克( Walter E.Clark)、东方学家瓦雷·普散 (de la Vallee Pussin)、汉学家密微( Paul Demieville)、汉学家戴何都 (desRotours)、德国学者古斯塔夫·埃克(G.Ecke),曾任香港大学校长的查尔斯·艾略特 (CharlesEliot)、哈佛燕京学社首任主任叶理绥 ( Serge ElissceF)、佛教图像学者爱丽丝·格蒂( AliceGetty),以及中国学者赵元任、傅斯年、陈大齐、蒋梦麟等。
乔治·蔡斯曾是哈佛大学文理学院院长,1928年哈佛-燕京学社成立后,他兼任学社负责人直至1935年。他与钢和泰之间的通信往来对了解哈佛-燕京学社的创立经过有重要参考价值。二人还多次就开设佛学课程等事宜进行商讨,这也为了解哈佛大学藏学与佛学等相关课程的设置提供了重要档案资料。此外,二人的书信中提到了大量关于中国文物以及汉文、藏文、蒙文等古籍文献的搜集和购买等信息,是了解早期美国汉文、藏文、蒙文等多语种文字书籍收藏情况的重要线索,有益于海外中文古籍文献研究。戴密微是世界著名的佛教研究专家,他在寄给钢和泰的信中,发表了有关佛教文献研究的诸多看法:两人书信中还提到了黄树因和林蔡光,这两位都是中国近现代佛学史上英年早逝但颇有贡献的青年佛学家,也是中外佛学交流史研究中不可忽视的人物。叶理绥是哈佛-燕京学社的首任专职主任,他与钢和泰之间的通信提到了众多汉学家、亚洲学家和藏学家,涉及诸多学术问题,同时还提到了《哈佛亚洲研究学报》 (HarvardJournalofAsiatic Studies)的创设、编辑和刊印过程,有助于了解早期美国亚洲研究的发展历史。还有一些当时算钢和泰学生辈的青年才俊,后来成为著名学者的人物,比如布德、魏鲁南(James Roland Ware)、费正清 (J.KFarbank)等人。布德后来成为鼎鼎大名的汉学家,他对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一书的英译享誉学界。费正清是美国现代中国学研究的奠基人,也是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的创始人。他于20世纪30年代到中国短期留学,在此期间,与钢和泰建立起书信联系。在给钢和泰的书信中,费正清附录了他以自身经历为基础起草的《关于培训中国学专业美国学生的建议》 (1934年6月 ),相对全面地介绍和简析了美国年轻人在汉学学习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关于培训中国学专业美国学生的建议》为了解费正清早期有关中国研究的若干观点和想法,以及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的教学和教育理念提供了参考。
此外,本册还收录了钢和泰与部分社会名流往来互动的信函,诸如克里斯伯爵( Earl HCressy)、卫理公会传教士马克·布朗(Mark w Brown)、中国古文物收藏家福开森 (John CFerguson),以及钢和泰与一些国家驻华使领馆外交使节的信函等。由此可见钢和泰交友之广、社会影响力之大。
中册导读
本册收录、整理、译释钢和泰与友人往来书信及附件等300多件,涉及通信对象约80位,其中大多是佛学研究以及亚洲研究的著名学者、权威专家,还有部分当时在中国生活的文人雅士、社会名流等。
与钢和泰书信往来的人士中,著名学者居多,诸如斯文·赫定 (Sven Hedin)、胡适、恒慕义(A. w.Hummel)、洪莲、伊凤阁、柯诺乌、西尔万·列维、吕德尔斯、潘克拉托夫、威利斯·佩克 (w R.Peck)、伯希和、普爱伦 (Alan Pricst)、罗森博格等。还有些是学界的青年翘楚,他们当时都是钢和泰的学生,后来大多成为著名的东方学专家,比如拉铁摩尔、林蔡光等。
斯文·赫定无疑是世界上著名的探险家之一,他尤其以亚洲探险而享誉国际学术界。他与钢和泰之间的书信往来也颇为频繁,了解双方的互动内容,对更进一步深入研究斯文·赫定或钢和泰的生平都颇有意义。但遗憾的是,由于手稿字迹的问题,目前对书信原稿的辨识工作异常艰难,诸多地方只能留白存疑。同样的还有钢和泰与佛学家雷兴、印度学家恩斯特·柳曼(Erst Leumann)等的往来信函,因为笔迹问题,这些手稿目前也尚未辨识,这里仅保留手稿原件,待未来条件成熟再做完善。
钢和泰与胡适的通信中,涉及了诸多问题,包括钢和泰在北京大学的授课情况、《藏文大藏经》的鉴定和收藏、彼此的佛学研究成果和心得、有关中西方文明的看法等,这些内容对廓清钢和泰和胡适二人各自的学术生涯、社会关系、学术网络等都有价值。20世纪20年代,苏联汉学家、西夏语研究先驱伊凤阁流寓加尔各答期间,曾主动致信钢和泰,向后者请教佛经研究以及佛教术语等学术问题,是了解特定时期俄国东方学研究情况的参考样例。钢和泰与佛学家西尔万·列维的通信则提供了法日会馆的相关信息。在写给伯希和的信中,钢和泰多次提及他的《大宝积经迦叶品梵藏汉六种合刊》的编辑和出版问题,以及希望伯希和能为他的著作进行适当点评的心愿,是了解钢和泰出版此书的背景以及该著作在学界地位变化的重要资料。在俄罗斯东方学家罗森博格写给钢和泰的信中,提到部分俄国学者在那个特殊年代的生活工作处境,为了解俄国当时的学术生态提供了参考资料。
此外,本册还收录了钢和泰与部分社会名流往来互动的信函,例如美国驻华使馆海军武官义理寿、美国外交家顾临(Roger .Greene)、英国作家裴丽珠 (Madame Lauru)、燕京华文学校校长博晨光、北京华文学校校长裴德士( w. B.Pettus)等。这些信件大多是宴会邀请或表达谢意和问候的信函,从侧面反映了钢和泰的社会活动能力以及影响力。
下册导读
本册收录、整理、译释钢和泰与友人往来书信及附件以及档案材料等230多件,通信对象40多个,其中主要是中外著名学者,他们大多是佛教文献、佛教艺术、图书目录方面的专家,也有地质学家,以及社会名流等。
与钢和泰书信往来的人士中,亚洲研究方面的代表人物有白鸟库吉 (Kurakichi Shiratori)、托马斯、汤普森 (D.V Thompson Jr )、杜散、陈恪、图齐、魏鲁南、西克曼、维勒、获原云来(U.Wogihara)、伍兹、丁文江、翁文灏、王云五、于道泉、俞同奎、袁同礼、闻宥、田洪都(Tien Huntu)等。其中魏鲁南和西克曼都是哈佛-燕京学社派到中国留学,跟随他学习过的青年学者。
其中,钢和泰与托马斯、伍兹、维勒、丁文江、王云五、陈寅恪等人的往来通信最为有趣。在与英国印度学家、藏学家托马斯的通信中,钢和泰不仅记录了他与托马斯在书籍购置方面的交涉事宜,还多次提及俄罗斯学者舍尔巴茨基的诸般情况。在与伍兹的书信往来中,钢和泰记录了两人在生活态度、学术纠葛、感情交流等方面富有生活气息和学人特色的直接的或间接的学术交流、交往和交锋的过程,一部《金刚经》的翻译、研究和出版问题就将彼此之间造成误会、消除误会过程中的恩怨纠葛、“爱恨情仇”表现得淋漓尽致。而钢和泰与维勒的通信,既有助于我们了解两人的学术友谊,也有助于我们从一个特殊的视角窥探当时中西学术交流的盛况。
在与王云五(以及商务印书馆 )的往来书信中,详细记载了钢和泰来到中国后出版他的第一部著作《大宝积经迦叶品梵藏汉六种合刊》的艰难过程,也从侧面反映了钢和泰的人物性格(直率但事无巨细 )和商务印书馆的行事传统(缜密但速度很慢)。而坊间长期流传的有关钢和泰与陈寅恪的神仙交往和学术趣事,在钢和泰与陈寅恪的书信往来中有特殊而真实的表达。当然,两人的友情是笃定深厚且彼此珍惜的,至少钢和泰是这样,因为在钢和泰与哈佛-燕京学社的各类报告材料中,他时常自豪地提起与中国“顶级学者”陈寅恪教授的种种交流。在钢和泰的著作中,不时会提及他与梁启超先生交往的点点滴滴,而后者也是对钢和泰赞赏有加。他与梁启超的相识,以及他在商务印书馆出版著作等事,都得益于丁文江在其中的牵线搭桥有意思的是,钢和泰与友人的往来书信中没有收录与梁启超的通信。可是,我们通过钢和泰与丁文江的往来书信,不但可以了解他与丁文江的友谊,也可以从一个特殊的角度了解他与梁启超之间的交往过程。
除了往来书信之外,本册还集中收录了相关人士和机构发给钢和泰的函及其他档案文献(聘书、签证函、收据等),因为大多是中文,无需录译,故而编排在本书信集末尾。这些材料此前从未正式刊载过,是研究钢和泰学术生平不可多得的文献资料,弥足珍贵同样,本册还收录了钢和泰与部分社会名流的往来信函,比如喜龙士、司徒雷登、兰格尔男爵(Baron Wrangll)等。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钢和泰非凡的社交能力以及社会影响力。其中,与司徒雷登等人的往来书信是中国近代学术史研究,尤其是燕京大学研究方面有益的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