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戏剧于20世纪末在美国兴起,随后扩及欧美其他国家。生态戏剧作为20、21世纪之交应运而生的一种全新的戏剧现象、戏剧思潮、戏剧运动和戏剧类型,既是21世纪美国戏剧新发展的重要构成,更为人类以戏剧艺术聚焦、探讨、表现和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做出新探索。生态戏剧在欧美蓬勃发展,方兴未艾,尤其在其发源地美国取得的成就和影响最大,但国内鲜有研究。本书对美国生态戏剧作初步的梳理和研究,在跟进和解读美国生态戏剧的同时,也将在生态批评视野下对国内的生态题材戏剧及其戏剧的生态批评进行探讨和比较研究。
康建兵,1981年生,四川泸州人。南京大学博士,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博仁大学、曼谷吞武里大学访问学者。重庆工商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话剧理论与历史研究会理事、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戏剧委员会委员、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会员、重庆市文艺评论家协会青年评论委员会委员。主持教育部、广东省、重庆市社科规划项目多项。出版译著《电影》(译林出版社)。在《戏剧》《戏剧文学》《中国电影市场》《当代电视》《新美术》等刊物发表文章多篇。曾获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全国戏剧文化奖等。
绪论
第一章 美国戏剧生态与生态戏剧的兴起
第一节 生态危机与现代文明的生态转向
第二节 多重危机进逼下的美国戏剧生态
第三节 被压抑的戏剧:转向生态的困境
第四节 《戏剧》与美国生态戏剧的兴起
第二章 从传统到先锋:生态戏剧的渊源
第一节 早期美国戏剧中的自然景观
第二节 奥尼尔等戏剧中的生态主题
第三节 生态演剧与绿色表演的推动
第四节 玛丽亚特·李:生态戏剧先驱
第三章 美国生态戏剧的主题、艺术与价值
第一节 生态戏剧的主题特征
第二节 生态戏剧的艺术概貌
第三节 生态戏剧的价值维度
第四节 生态戏剧:人的戏剧
第四章 美国生态戏剧的发展、困顿与突围
第一节 敞开的门:美国生态戏剧的发展
第二节 美国生态戏剧的困顿与突围
第三节 生态戏剧与环境戏剧等的关系
第四节 从剧本到剧院:走向生态剧场
第五章 美国原创生态戏剧及其生态批评
第一节 美国生态戏剧的理论批评空间
第二节 砍伐的背后:论《奥丁的马》
第三节 《灭绝之歌》的生态批评研究
第四节 深层生态学视野中的《希拉》
第六章 从欧美到中国:呼应、回响与比较
第一节 契诃夫戏剧:生态戏剧的典范
第二节 中国戏剧的生态批评空间
第三节 重访《野人》的生态之旅
第四节 黑白之外:杨利民戏剧中的绿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美国生态戏剧研究》:
1994年,《戏剧》主编艾丽卡-蒙克在该期刊春季号撰文《起源与终结》,指出“许多紧迫性议题在美国舞台上变得浑浑噩噩,但我们戏剧家在作为政治话题的环境和我们批评家对戏剧形式具有的生态含义问题上表现出的漠视,着实让人震惊”;“像其他每个人一样,戏剧人也知道,如同我们伤害和削弱自然一样,我们也在伤害和削弱我们自己,我们将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多地交给帮助我们进入世界的技术,而我们却无法估计后者对世界的影响。我们知道环境变化造成的社会和心理力量促使绝大多数美国剧作家写出了家庭剧,我们也知道这些议题同种族和性别冲突联系在一起——虽然是小心翼翼的——出现在舞台上。知道这些并不够:巫娜·乔都瑞的开篇文章中最重要的一个词语是‘走向’,因为现在是我们的舞台工作和戏剧思考勇敢而清楚有力地说出这个词语的时候了”。
艾丽卡·蒙克对戏剧人就环境和生态问题所表现出的漠视表达出极大的愤慨,并也看到美国戏剧史上一些戏剧家创作的家庭剧与环境问题之间的关系。要具备这样的生态意识,这在当时来说还是难能可贵的。事实上,尤金·奥尼尔的不少家庭剧就写出了环境给主人公造成的社会和心理压力,并使得他们向往“天边外”的美好世界。《悲悼》中,孟南家族祖孙三代人都希望逃到遥远的南海海岛享受宁静生活。《上帝的儿女都有翅膀》写出了黑人男孩吉姆和白人女孩艾拉的爱情和婚姻在种族主义歧视下的困境和悲剧性结局,种族压迫在剧中被奥尼尔以表现主义手法幻化为“环境”问题。通过房间和天花板构成空间的不断缩小,写出了人为环境对物理环境和人物内心造成的挤压。阿瑟·米勒的《推销员之死》在强调“维护个人的尊严”的主题和戳穿“美国梦”的同时,也写出了城市中小人物与自然关系的断裂,通过威利对过去布鲁克林生活的美好回忆和现今对都市生活的厌倦及其无能为力,折射出现代人在承受失败命运的同时,还不得不向自然的归属告别。到了20世纪下半期,不少剧作家都在创作中集中探讨种族、性别和环境问题,这尤其表现在黑人戏剧中,以洛琳·汉斯伯里的《阳光下的葡萄干》、奥古斯特·威尔逊的《两辆飞驰的列车》,以及罗伯特·先肯的《肯塔基大轮回》等为代表。特蕾莎·梅不仅将阿瑟·米勒视为具有明显生态意识的剧作家,同时还将后面几部剧作纳入生态戏剧的行列。然而,正如艾丽卡·蒙克指出的,在这些剧作中,几乎每一部剧作在问世之初都不得不“小心翼翼”地出现在舞台上。以《推销员之死》为例,这部探讨普通人的家庭命运和环境问题的剧作,不用说在很长时间内得不到生态视野的观照,即便其在社会主题方面的表现也容易受到种种攻击,以至于好莱坞耗巨资将其拍成电影后,以防在社会上引起不良后果,挖空心思在正片前加演了一部文献纪录片,以说明推销业对社会经济是多么重要。
除了说明包含生态问题的“家庭剧”在美国的不幸遭遇外,艾丽卡·蒙克还指出,美国戏剧缺乏生态想象,这反映了国家层面对生态问题的否认,这又间接地造成戏剧在表现环境问题上的缺失。她抱怨道,英国和德国将污染视为当今人类所面临的仅次于战争的第二个最严重的问题,日本将其视为第四个最严重的问题,排在种族冲突、战争和经济后面,但美国却根本没有把环境问题当回事儿。在美国政府列出的六大严重问题中,第一个是犯罪问题,最后一个是道德问题,环境问题并不在其中。排斥环境的主流姿态使得与生态批评家们将环境问题视为道德问题的意识和境界相去甚远。彻丽尔·格罗特费尔蒂指出:“种族、阶级和性别成了20世纪后期的热门话题,但是从中你却觉察不到地球的生命系统处于吃紧的状态”,“尽管学术声称要对当代的压力做出反应,然而,它却明显地忽视了当代最有压力的问题,那就是全球环境危机”。在2001年地球日的当天,据盖洛普(Gallup)进行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在列举的一系列最紧迫的问题中,美国公众将环境问题排在第十六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