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内容包括“老子思想”“近代老学”“老学与中国思想史”等几个方面的专题,一共二十几篇文章。其中有关《老子》文本的考证,老庄思想的阐释,历代老学研究等多个方面。作者遵循从文献到思想的研究途径,重视老学发展的历史文化背景,注重学术史与思想史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将老学研究上升到思想史的层面,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老庄学研究是业师熊铁基先生开创的一个新的学术领域,也是华中师范大学道家道教研究中心的学术研究重点。我自20世纪90年代师从熊先生攻读博士学位,在先生的指引下进入该领域从事研究工作,至今已26年。其间虽各种事务较多,但在学术研究上始终不敢松懈,尤其在老庄学领域颇用心思,亦有所收获,主持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老学通史”(最终成果为5卷本《中国老学通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该项目同时入选“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并获得2022年国家出版基金资助。还曾与熊铁基先生共同主持完成国家宗教事务局重大科研项目“《老子集成》整理与编纂”(最终成果为15卷本《老子集成》,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年版)。目前正在主持全国高校古委会项目“《庄子集成》整理与编纂”。此外,发表了有关老庄学研究的论文100余篇。10多年前曾就部分论文结集出版,名为《老庄学文献及其思想研究》(岳麓书社2009年版),本书则收录了最近10年来自己较为满意的有关老子与老学研究的部分成果,大致分为“老子思想”“道教老学”“近代老学”“老学与中国思想史”四个专题。
本书对老子与老学的研究,遵循从文献到思想的研究途径,重视老学发展的历史文化背景,注重学术史与思想史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并尽可能提出个人一些新的学术观点。如指出《老子》首章“无欲”“有欲”的句读问题,无、有为读始于王安石,属于诠释者个人对老子思想的发挥。主张无、有断句,不应否定无欲、有欲断句的合理性;认可无欲、有欲断句,亦需注意无、有断句在老学史上的创造性。老子的“以德报怨”思想,体现了道家的宽容精神,而以德报怨,直在其中。对道教老学的研究,要注意从信仰与学理双重层面入手,既要从学术的、思想的角度考虑道教人士的老学成就,同时应该充分注意其道教信仰的因素。《老子》作为道教的最高经典,就回归老子精神这一点来看,全真道与宋元传统道教具有一致之处,而刘惟永的老学代表了元代正一道在教义建构上的理论成就与思想高度。全真道老学的重要特点是以真常立宗,阐发性命之理。全真道龙门派第五代传人潘静观著有《道德经妙门约》。潘静观也即《太乙金华宗旨》的作者潘易庵,本人的这一发现,为全真道老学与道教内丹学关系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近代老学不仅研究范式发生了改变,研究的内容与价值追求也发生了显著变化。近代老学为中西文化的碰撞交融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学术平台,尤其重要的是,它为理解、消化西方思想提供了深刻的哲学基础。近代老学的儒、道、佛诠释,不仅可以看出学术界、思想界、宗教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坚守与弘扬,亦可视为对西方文化挑战的自我调整与积极应对。
刘固盛,1967年生,历史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中师范大学“桂子学者”,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道家道教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主要从事老庄学与道家道教文化研究,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和一般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国家宗教事务局重大科研项目等各类项目近20项。已出版学术著作12部,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为《老子集成》常务副主编、《老庄学研究》学刊主编。曾获第九届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第十二届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教育部第四届、第七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第一编 《老子》思想研究
《道德经》与文化自信
《老子》首章无欲、有欲问题辨析
论老子的“以德报怨”
第二编 道教老学专题
论道教老学
《老子节解》的养生思想
刘惟永对老学的总结及其思想史意义
明清仙解《老子》再论
全真道老学的诠释特点
全三教之真——以全真道老学为视角的考察
第三编 近代老学研究
近代学术转型与老庄研究
近代老学中的道论
近代老学的道教诠释
近代老学的佛教诠释
近代老庄的儒学诠释
第四编 老学与中国思想史
从学术史到思想史——以老庄学研究为视角的考察
老学史中的杨朱思想——兼论《列子》书非伪
论北宋的黄老思想
宋代老学的思想价值
陈景元老庄学思想对二程理学的影响
宋徽宗御注《老子》新探
宋代老学关于“道法自然”的诠释
宋明理学视野下的杨朱形象
中国老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