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孔子自述的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结构框架和主题,这也是有关孔子生平和思想发展的最可靠的依据,其结构之新颖在有关孔子研究之书中是独树一帜的。不仅讲述孔子的一生,更把讲述孔子弟子的生平事迹作为全书的重点之一,为孔子的一生增加了不可或缺的部分。本书配以大量插图,可以让读者在辛苦读书之余有片刻的休息,并且在每幅图之下都有文字说明,对图片有所说明,对正文有所加深。
孔子自述的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结构框架和主题,讲述孔子的一生,把讲述孔子弟子的生平事迹作为全书的重点之一,为孔子的一生增加了不可或缺的部分。孔子是成型儒学的奠基人,儒学的宗师。孔子弟子是孔子儒学最早的、最直接的和必不可少的学术传人:不容忽视的还有,是全体的孔子弟子,而不是其中的一二人传递了孔子儒学。同时,孔子弟子们自身的思想成就,亦足以使后人受益非浅。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在儒学发展史上已凝结为一个整体要理解孔子,必须要面对他呕心沥血培育的众多弟子,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也是世界史上的文化巨人,值得颂扬。无论我们持有何种意向的褒贬之论,孔子无疑是影响中国乃至世界人类思想的伟大哲人。
关于孔子的研究和著作有许多,而且随着国学热的兴起,以及孔子学院的社立,关于孔子的研究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自序
撰写一本真正的孔子传记,是此生追随孔子思想的愿望之一。二十多年前写过一本早期的孔子传记,名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以孔子传记的结构出现,但重点在于孔子与其弟子的关系,且线条太过粗疏,言不尽意之处甚多。这多年来,几乎所有的读书和写作,都是围绕着完成一本较为理想的孔子传记进行的,设想的是以一本厚重的孔子传作为研习孔学的收山之作,那自然应该是二三十年以后的事情了。
不承想,北岳文艺出版社诸位贤达,从社长王灵善学兄,到责编孙茜学棣,无休止地鼓噪、动员,说是不妨以现在的研习所得,写一本中期的孔子传记,并共同命名为《先师孔子》,也不失为一件美事。踯躅徘徊良久,终于说服自己,即便是以总结近二十年来景仰先师之所得为由,把当年孔子传记中的缺憾之处略加弥补,把这些年来的新思考略加呈现,或者作为未来孔子传之基础或大纲,此时完成这本《先师孔子》,也应该是一件能够说得过去的事情吧。
于是就用一年多的时间完成了这本书。当年确定的孔子传记的结构不想改变,因为现在看起来依然较为合理。结构不变,但内容增删了许多,基本上是重写的一本书。出于时尚的考虑,还附了不少图片,主要目的是让读者在辛苦读书的时候有片刻的休息。在每幅图片之 下加了一些文字,试图对图片有所说明,对正文有所深化。
坊间的孔子传记甚多,本书比较个人化,力图把内心的收获奉献给大家。追随孔子思想三十年,收获与感慨并存,沉思与奋发同在。依然有许多言不尽意,更有许多心强力拙,盼望得到批评指正。再次感谢灵善兄、孙茜棣,但愿我的力拙不要影响了你们对本书的付出。
高专诚写于太原
二○一一年岁末
高专诚,198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现为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三十年来一直从事孔子及先秦儒家研究,出版有《孔子·孔子弟子》、《论语通说》、《孟子通说》、《孔子与中国之道》(译著)和《三晋烽烟》等20多种学术著作,学风严谨,功底扎实,文字练达。
绪 论 其生也荣,其死也哀 / 001
第一章 十有五而志于学少年立志 / 003
第一节 孔子世系·前辈遗产 / 005
第二节 孔子出生·少年立志 / 018
第三节 青年求学·使命在肩 / 029
第二章 三十而立行教之始 / 037
第一节 心忧天下 / 038
第二节 思想卓立 / 040
第三节 早期行教 / 045
第四节 行教初探 / 053
第五节 初次游仕 / 068
第三章 四十而不惑师生切磋 / 077
第一节 思想认识的全面成熟 / 078
第二节 行教再探讨 / 089
第三节 不仕的考验 / 097
第四节 孔门中的德行弟子 / 102
第四章 五十而知天命共同的政治求索 / 117
第一节 短暂的从政辉煌 / 119
第二节 五十而知天命/ 136
第三节 流亡生涯的前期 / 144
第四节 孔门的政事弟子 / 150
第五节 孔子政治思想的缺憾之处 / 171
第六节 孔门的任侠弟子 / 177
第五章 六十而耳顺从希望到失望 / 185
第一节 流亡生涯的后期 / 187
第二节 天命观念的消极转变 / 195
第三节 曾子、有子的思想贡献 / 203
第四节 孔门中的激进思想 / 217
第六章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失败与荣耀 / 225
第一节 回到鲁国,从心所欲 / 227
第二节 文化教育事业开新篇 / 236
第三节 孔门的文学弟子 / 243
第四节 孔子弟子的思想分歧与中庸原则 / 252
第五节 生前的失败与身后的荣耀 / 261
第六节 世界的孔子 / 275
孔子及孔子弟子年表 / 289
重印版后记 / 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