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以在校法科生、法学教育工作者与法学院校教学管理者为目标读者的作品,共分为四个部分:
“导论”以史开篇,回顾了横跨千年的中国传统法学教育史,也明确无误地证明,指导学生将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法律教育,与中国传统法律教育一同诞生并相伴传承千年。
“上部:从学业到专业”,系统梳理介绍了中国法学本科教育的基本教学模式、核心升学方式与主要学习技能,为所有刚刚进入法学院的新生扫清学业规划与能力提升的信息盲区。
“中部:从专业到职业”,全面聚焦法律行业的就业出路、业务分类与基本求职和工作技能,为所有明确了学业规划的法科生,进一步指明了未来的就业方向。
“下部:从职业到规划”,则从升学、择校、就业、规划四者之间的复杂动态关系入手,以本书作者亲自辅导的真实案例为参照,成功展示了在现行法学教学体系的框架下,法学实践教育如何帮助法科生以就业为目标科学进行学业规划。
四部分内容不仅为法学院的新生点亮了值得眺望的灯塔,也为希望理性规划个人学业和职业发展的各年级法科生指明了合理可行的路径。
本书面向法学本科学生系统讲解在法学院期间的学业规划(包括学业考试、考研申博、海外留学等)与毕业后的就业选择(包括公务员、律师、法务、高校教职与法律援助等)以及不同就业方向的求职渠道、职业发展概况与与相关考试备考方案(包括:法律执业资格考试、公务员考试与英语标准化考试等),为法学本科学生扫清从学业到就业的信息盲区,帮助在校生科学规划学业与就业,提供基于一线调查研究得出的经验与方案。
这本以在校法科生、法学教育工作者与法学院校教学管理者为目标读者的作品,共分为四个部分:“导论”以史开篇,详略得当地回顾了横跨千年的中国传统法学教育史,也明确无误地证明,指导学生将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法律教育,与中国传统法律教育一同诞生并相伴传承千年。换言之,法学的实践教育,本就是中国法学教育的正科之一。“上部:从学业到专业”,系统梳理介绍了中国法学本科教育的基本教学模式、核心升学方式与主要学习技能,为所有刚刚进入法学院的新生扫清了学业规划与能力提升的信息盲区。“中部:从专业到职业”全面聚焦法律行业的就业出路、业务分类与基本求职和工作技能,为所有明确了学业规划的法科生,进一步指明了未来的就业方向。“下部:从职业到规划”则从升学、择校、就业、规划四者之间的复杂动态关系入手,以本书作者亲自辅导的真实案例为参照,成功展示了在现行法学教学体系的框架下,法学实践教育如何帮助法科生以就业为目标科学进行学业规划。四部分一气呵成,体系化地展现了胡教授与李博士所原创的法学实践教育的具体内涵、核心理念与实践方法,这些内容不仅为所有即将进入法学院的大一新生点亮了值得眺望的灯塔;也为希望理性规划个人学业和职业发展的各年级法科生指明了合理可行的路径;同时,还为有志于开展法学实践教育的同仁,提供了翔实丰富的参考。
通览本书,我感觉有“四项创新”。
首先,在法学实践教育的研究方面,本书具有理论创新。在作者看来,法学实践教育的内涵并不单纯局限于“就业指导”或“实务人员上讲台”这么简单。合格的实践教育与相关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需以学业规划为根本、以就业教育为导向;两者之间是“叶与花”“干与枝”“根与基”的关系。换言之,法学实践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既善于思考又精于劳动的法科生。这显然为新时代“健全法学教育体系”——尤其是法学实践教育体系——这一目标的全面实现,标定了一条可见、可能且可行的新基准。
其次,在立意筹划与谋篇布局方面,本书具有体例创新。一直以来,法学院校提供的学术教育与就业教育一直处于一种颇为泾渭分明的分割与独立状态。学生学习了学术知识却不知如何运用于实践,实践当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又不知如何诉诸于学术思维,这种双重困境正是上述状态在法学实践教育层面最直观的体现。而本书将学业知识、就业知识、实务技能与个人规划在本书中进行统筹编排并详实论述,这也为强化法学实践教学、“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手段”,做好配套“课程建设”与“教材建设”这一工作的顺利展开,提供了一种可供参考的新思路。
再次,在行文构思与遣词造句方面,本书具有风格创新。本书主笔通过极具个人风格的笔触,使本书内容的表达,取得了学术与职业之间难能可贵的平衡:既能用学术的语言描述庞杂的实务世界,又能用职业的话语传递深邃的学术哲思。同时,还能用符合大众传播的通俗口吻,深入浅出地为法科生答疑解惑。须知,法学实践教育是最贴近学生所思所想的法学教育,如今的零零后所面对的世界、所熟悉的话语体系早与前辈大相径庭,这迫切呼唤能够“承上启下”的教育者将“长辈的智慧”与“晚辈的诉求”进行与时俱进的链接与传承。对于这一考题,本书给出了一个值得品味的新答案。
最后,在课程构建与教学展开方面,本书具有功能创新。不可否认,各大法学院校在推进法学实践教育的过程中,面临天然的挑战:校内教师大部分并不具备扎实的实务工作经验,职称考评对此也无具体要求,在精力有限的情况下,法学实践教育确属教师们的“份外之事”。校外实务工作者则不具备必要的教学经验与稳定的时间安排,从多年实践来看,他们“上讲台”的授课质量与成效仍有待观察。专职思政与职业规划的教师大部分又非法学科班出身,对法学实践教育,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本书显然为上述问题的统筹解决,实现“各环节深度衔接”,提供了一种灵活的新工具:对于法学院校来说,本书可以作为谋划布局法学实践教育课程的综合教案;对于用人单位来说,本书可以作为法科生实习实训期间的配套教程;对于思政教师来说,本书可以作为辅助法学专业职业规划课程的授课教材。换言之,对于有志于系统开展法学实践教育的法学院校来说,本书展示了一种“更新完善法学专业课程体系,一体推进法学专业理论教学课程和实践教学课程建设”的新可能。
基于这四项创新,本书还呈现出了如下两个特色:
其一,本书以问题意识为核心。本书始终把“解决问题”作为最优先事项,这些问题并非来自主观臆断或“闭门造车”,而是基于前后五年近千次的一线走访调研。通览此书不难发现,作者对于法学实践教育核心命题的系统梳理总结与相应目录编排,体现的正是学生、家长、用人单位对于校内法学教育最接地气的期待。法学教育工作者显然有必要对这些朴素而实际的期待予以严肃回应。万事开头难!对此,本书毫无疑问迈出了抛砖引玉又富有开创性的第一步。
其二,本书以价值引导为根本。近年来,随着互联网自媒体的异军突起,法学教育面临相当的考验与冲击,法学实践教育也不例外。或是出于博眼球的动机、或是出于引流量的考虑,“自媒体老师”与“教育网红”争相登台,对法学院校的就业教育造成了一波又一波冲击。“劝人学法、千刀万剐”这一俗语的广为流传便是这一社会现象最直观的写照。正面回应这则俗语背后隐含的价值导向,亦是本书创作的初衷之一。它对于法律行业的分析与介绍,不仅能够让读者看到不同细分岗位的日常状态与工作价值,更能通过生动形象的比较与对照,有力传达“三百六十行、行行不可少、行行有价值、行行出状元”的正面价值观。法学教育在攀登“互联网+教育”新高地的同时,如何做到“不盲从、不流俗、不自媚”?本书之态度,当可供读者诸君品鉴。
谈完了本书的创新与特色,最后,我想再谈谈对于本书与作者团队的三大期许:
第一,希望继续补强本书有关涉外法律人才培养的相关内容。近年来,出于国家战略的需要,党中央与国务院在不同场合及多份文件中,着重对涉外法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重点要求。而法学实践教育本身就与涉外法律人才的培养具有高度的关联性。因为这一类人才价值的实现,往往就体现在他们于国际舞台通过实践涉外法律捍卫我国的正当利益。而这一类人才的成长,往往又离不开长达数年的融贯中外的学业规划。我也了解到,在本书出版的最后阶段,为了平衡不同章节的权重,作者大幅缩减了本书中有关涉外法律人才培养的相关内容。因此,我希望,以本书第一版的成功面世为契机,在下一版中,本书创作团队中的青年涉外法律人才能够继续群策群力,为我国涉外法律人才的培养与相关法学实践教育的展开,针对性地建言献策。
第二,希望继续组建更具代表性与包容性的主创团队。胡雪梅教授所带领的创作团队具有十分典型的代表性:其中既有背景光彩熠熠的“青年翘楚”,亦有靠着不懈努力在研究生阶段成就目标的“后起之秀”,他们就同一问题共同表达的观点,显然具有广泛的参考借鉴价值。此外,本书第一版核心创作成员半数为华东政法大学的青年校友,这令我倍感欣慰。但我同时也殷切希望在本书未来的版本中,创作团队能够更多吸纳来自五湖四海、甚至世界各地的优秀青年作者,共同为中国法学实践教育的未来出谋划策。
第三,希望继续对法学实践教育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应当看到,在我国,法学实践教育仍属法教育学领域尚未被前人过多涉足的“罕至之境”,胡雪梅教授与李中衡博士充分酝酿、深入调研、不惜投入、甘于寂寞、历时五载完成的这部视野广博的开拓之作,不仅使他们成为了法学实践教育领域最为前沿的专家,也填补了法教育学领域一处“既不够学术、又不够实务”但却十分重要的留白。因此,我希望,以本书为起点,“律路”创作团队能够继续不懈探索中国法学实践教育的新内涵、新模式与新方法。而有心于法学实践教育的法学院校若能慧眼识珠,为本书作者未来的研究与实践提供宝贵的教育资源与教学环境,那也必将为新时代中国法学实践教育新篇章的续写增光添彩。
笔者身居校园之内,专攻法律史与比较法,对于法学实践教育并不熟悉。但感动于本书作者对于法学实践教育的挚爱,对法科学子就业之上心,遵作者之嘱,略陈上述浅见。是为序。
何勤华
华东政法大学涉外法治研究院
华东政法大学法律文明史研究院
2023年7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