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图书馆人物口述史》首批图书共5册(15集),共收录29位图书馆学家和图书馆专家的口述史,包括(按生年排序):
第1集:黄明信、关懿娴、熊道光、沈燮元、刘德原、袁正祥;
第2集:彭斐章、庄守经、李孝友、张树华、武复兴、谢灼华;
第3集:倪波、卢子博、乌林西拉、高树榆、刘尚恒、沈继武;
第4集:吴慰慈、张安珍、李龙如、阳海清、沈迪飞、朱岩;
第5集:潘寅生、谭祥金、赵燕群、韩锡铎、詹德优。
他们是图书馆事业的建设者和见证者,他们的口述历史是20世纪中国图书馆学术和事业史极为珍贵的资料。本套书是2021年度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成果。
项目背景
中国记忆项目是国家图书馆在借鉴世界各国和地区及国际组织相关记忆项目基础上,以中国记忆命名的国家记忆项目。
2015 年起,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联合全国图书馆界各相关单位共同开展中国图书馆界重要人物专题资源建设工作,对那些为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做出过突出贡献的人士进行口述史访谈,收集被访人的照片、信件、笔记、日记、手稿、音视频资料等相关文献,以期形成专题资源数据库,为新中国图书馆事业存史。《中国图书馆人物口述史》便是这个项目的出版成果,入选2021年度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专家推荐
(这套书)不仅开创了中国图书馆口达历史的新时代,而且在全球图书馆界树立了一座令人景仰的口述史学术丰碑,对于中国图书馆记忆的保存乃至全球图书馆口述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学术价值和实践价值。
翻阅《中国图书馆人物口述史》(15集),宛如转动五彩斑斓的万花筒,读者从中可以窥见中国图书馆人的闪光精神,可以洞察中国图书馆事业的激荡变化,更可以穿越时空倾听图书馆前辈发自肺腑的心声;又仿如步入知识的殿堂,向图书馆前辈致敬,向图书馆事业膜拜,受图书馆精神洗礼。
程焕文
主编手记
在他们心中,图书馆究竟意味着什么?是潘寅生深夜跋涉的时候,身上背着的沉重书箱?是关懿娴在英国毕业后经由香港回北京时,手中握着的单程车票?是彭斐章与导师在深夜的莫斯科火车站最后的惜别?是李孝友念念不忘的《澹生堂藏书约》中的天下人之书,天下人共读?……此心安处是吾乡,在读完这130余万字的文稿后,我们终于明白,在他们的心中,图书馆就是那个能让他们安心的地方。
(第二集)目 录
序/ 1
前言/ 1
彭斐章口述史/ 1
青少年时期/ 4
文华图专学习/ 9
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时期/ 13
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时期/ 31
学术研究/ 42
研究生培养/ 44
家庭与社交/ 46
结语/ 50
庄守经口述史/ 53
从崇德中学到燕京大学、北京大学/ 56
文革中的遭遇和之后的反思/ 57
进入图书馆界/ 59
高校图书馆宏观管理和整体化建设/ 62
1981年全国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会议 / 64
全国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的建立/ 74
高校图工委秘书处的组建/ 76
各地图工委的建立/ 78
第二次图工委全委会会议/ 81
1984年全国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经验交流会 / 85
图工委推进图书馆队伍建设/ 87
全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工作座谈会/ 89
高校图书资料人员专业职称评定工作/ 91
组织高校图书馆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 96
从北大图书馆学系主任到图书馆馆长/ 98
1987年全国高校图书馆工作会议 / 100
李孝友口述史/ 107
人生简述/ 110
从初中到贵阳师院/ 113
研究生毕业后到中学执教/ 115
进入云南省图书馆工作/ 116
工作之余的生活/ 127
浅谈云南历史变迁和地方文献/ 132
一生的成就和感悟/ 135
对未来古籍工作的期许/ 143
张树华口述史/ 145
北京女二中的岁月/ 148
考入北京大学,见证图书馆学专业发展/ 150
刘国钧、王重民两位教授/ 156
留校任教:跑圈和蹲点/ 160
《图书馆学基础》教材的编写和出版/ 164
由博返约,以约驭博/ 166
图书馆办馆观念的变迁和发展/ 168
我看20世纪以来中国的图书馆事业 / 171
《北京各类型图书馆志》一书的调研和出版/ 175
图书馆学发展史研究和中外学术名著述评/ 177
新中国成立后图书馆事业和图书馆学的发展/ 180
我和中国图书馆学会/ 189
武复兴口述史/ 193
我的人生简况/ 196
我的父亲武伯纶/ 198
家在后宰门/ 206
从西北大学调入陕西省图书馆/ 208
亮宝楼的故事/ 212
恢复图书馆业务/ 216
实行招聘制,重视人才/ 221
创新业务,扩大社会影响/ 223
推动图书馆事业发展/ 227
酝酿新馆建设/ 234
良师益友:傅庚生、徐山林/ 237
读书之乐/ 240
个人研究:唐代文学、西安历史/ 243
谢灼华口述史/ 253
家庭环境与早期教育/ 256
大学教育/ 258
教学生涯/ 262
学术研究/ 274
家庭生活、退休生活、社会交往/ 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