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为两本部分, 上半部分为活动征集到的优秀论文, 共计10篇; 下半部分为学术论坛发言精选, 精选出8篇发言稿, 探讨了中国戏曲再未来发展的新态势及新挑战。中国戏曲文化周以首都深厚的文化资源和丰台“戏曲之城”的天然土壤培育中华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传承的种子, 把“园林中的戏曲、戏曲中的园林”作为鲜明的品牌个性, 汇聚全国戏曲力量, 打造盛景、盛况、盛宴, 集“专业品质”“浸没体验”“互动交融”于一体, 走出民族艺术与当代民众文化生活完美融合的特色文旅之路。
由文化和旅游部、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中国戏曲文化周,自2017年创办以来,已经顺利地推进了六届。这个国家文化平台将环境生态建设与戏曲文化推广相结合,秉持“戏在园中、园中有戏”的文化创意,为自然与人文、传统与现代的相得益彰提供了范例,最契合人类社会的生存目标与发展规律。
新冠疫情肆虐时,人们愈加感知到人的生命与生态环境密不可分,传统以来中华民族所秉持的“天人合一”,实际是有益于现代社会发展的民族经验智慧。徜徉于自然的自由和谐,安住在文化的自足适意,这俨然成为当前最重要的生活理想。受疫情影响,中国戏曲文化周的规模和形式虽然有所调整,但其创意的珍贵以及第六届推进的诸多活动都显得益发深入人心。
学术活动是中国戏曲文化周活动中最为理性的组成部分。“理性”,本来就是学术研究的本质特征,即如戏曲学的奠基人王国维所标识的“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的三重境界,那种孤而独往、默然坚守的生命状态,其实正成就着学术不同于文化艺术实践的独特气质。而几届戏曲文化周的学术活动,都将文化的理性观照贯注于文化周的策划、遴选、展演、比赛等诸多活动,并且始终在园博园的佳园好景中,通过戏曲学者的理论探讨,彰显出学术理性在戏曲文化中不可替代的价值作用。特别是随着文化周影响力的不断推动,“青年学术论文征集评优”活动在这个国家文化平台上,益发引人注目,年轻的戏曲研究者、敏锐的戏曲研究论文、开阔的学术视野,都让论文征集评优逐渐地具有了全国性的影响力。
以上所说,是第四届中国戏曲文化周结束后,我为文集所做序言的大要,我想沿用这些观点,更好地为这个戏曲文化推广平台,重复表达主办方所有工作人员、戏曲文化参与者的共同心愿。理解生活,才有可能更好地理解艺术;理解生命,才有可能更好地创造文化。中国戏曲文化周肯定因年度独特的艺术思辨,而被人所记忆。
优秀论文集
从“影戏”到“戏影”:百年戏曲电影艺术创作观史论
中国京剧选本的理论体系建构:功能·批评·经典化
元杂剧“楔子”曲牌筛选及其曲律学逻辑
徐凌霄京剧批评观念研究
美国汉学界中国戏曲研究之发端——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30年代
涵化、趋向与新业态:报刊对清末戏曲发展的影响
会馆室内剧场再探
晚清民国时期江南职业昆班与曲社之关系述考
从“雅俗分野”到“雅俗合流”:民国时期上海对评剧的接受(1935-1937)
江西采茶戏中的梁山调腔系音乐考
学术论坛发言精选
中国戏曲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艺术为目标,如何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昆曲艺术在新时代的传播与交流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东西方戏剧融合的导演体会
碰撞与交融:跨文化的戏曲实践与探索
融合与再生——从跨文化改编看戏曲的国际传播
坚守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1930年梅兰芳访美启示录
融合与再生——从跨文化改编看戏曲的国际传播
关于评剧音乐创作中现代性的点滴思考
中国戏曲文化周的五年实践与思考